浅谈新课标视野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

2019-11-25 04:07林玉荣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项脊轩归有光文本

林玉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设计以任务群为特点的课程学习内容。在新一轮课改即将实实在在来临的背景下,许多一线语文老师如临新敌,谈“改”色变,要么“未战先屈”,要么茫然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将来新的课堂教学。

与以往“三维目标”为导向的语文课堂相比,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堂,目标旨向更具体清晰,教学会更有的放矢。笔者选取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一文言经典名篇,抓住现版教材单元赏析指导“感受生活情趣,欣赏提炼素材”要求,结合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目标,设置板块环节,开展课堂教学。

一、用典范的词句文段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言学习积累的基础,也是言语表达运用的皈依,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重要环节之一。文言文篇章教学,有的老师一直以来只强调“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简单粗暴“八字法”,这样势必使课堂流于烦琐枯燥的字词文句翻译,成效甚微。教学《项脊轩志》时,笔者除了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高频率使用的“凡、兀、迨、殆、竟”以及富有文化传统蕴味的“爨、归”等重要文言语词的理解、积累外,着重抓住文中描写项脊轩经“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这一处简练明快而又优美的文句进行审美鉴赏,体会作者“多可喜”的真实情感。笔者在此教学环节中,设置情境,并配以事先所拍的几张清晨校园及学生寝室的美景图片,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以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从当场展示的微写作片段看,学生写得同样佳句频出,意趣横生,言语运用能力训练的效果明显。

二、借探究文本内蕴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通过语文学习活动,获得各种思维的发展,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设置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的课堂问题或问题串。许多语文老师在教授《项脊轩志》时,只是抓住文中所写的几件悲伤之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等亲人的思念,体会文中的“多可悲”。这样解读文本,显然过于浅表,更不用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了。其实,可以先提出“项脊轩,对于作者而言,到底有何不凡的意义,以至于甚至要在多年以后重拾此文,特地给它补写?文章流淌出来的,是份怎样独特的悲伤之情?”的问题,抛出问题后,笔者启发学生可以从归有光读书求取功名的经历,从文本细处去探究,发现深藏在平实文句背后那深沉浓郁的苦楚、愧疚与悲痛。

该环节里,师生调动思维,得出许多有意义的发现:归有光的出身、经历——自幼苦读,9岁能文(神童,当然会背负更多的希翼),但35岁中举后,八上公车不就(悲苦唯自知);“旧南阁子”,取名“项脊轩”,与远祖有关,有怀远追宗之意;先写喜后悲,因先有梦想而读书,后因读书难成效;所写四件悲事,哪一悲放在最前面写?——易爨、衰落;先母,有慈爱(“儿寒乎?”),更为他的读书操劳着(“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先大母既不忍心孙儿苦读,又对孙儿寄予的厚望;十几年后补写此文?只是回忆恩爱、悼念亡妻?无关乎读书?“时至”“从余”“述诸小妹语”的背后还会聊些什么?期间,当然少不了有对苦读致效的期望;“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说明专心沉浸阁中读书之久);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这“神护”更该是指“祖宗保佑”,项脊轩也已然成为他心中圣明的图腾了);课文略去的部分,更可窥见作者的远大抱负……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自小即带有‘神童光环的归有光,承载着长辈亲人的希望,背负着振兴家族荣耀的重任,怀揣着读书功成名就的梦想。他深居项脊轩,专心苦读,却得不到命运之神的垂青,久难致效,再加上至爱亲人的相继离去,人世悲欢,那绵绵无尽的苦楚、无奈与愧疚,郁积心头,诉诸笔端,便缓缓流淌,延伸近500年,流进世人的内心深处,淡淡的,而又浓浓的……小小的项脊轩,是归有光的精神家园,是他内心的图腾,人生奋斗的源头。”

如此,才算抵近归有光的内心深处,才算读懂作者的情感内蕴。当然,学生的辩证、逻辑、创作等思维也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实实在在地发展与提升。

三、以揣摩研读文本创作特色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是培育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带着学生研读鉴赏文本,发现经典篇章的独特之处,即便一课只是一得,也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地通过体验、评价等活动,从而提升审美鉴赏品位。例如《项脊轩志》中,选取生活中的琐细小事,质朴为文,细节见长的特点,以及写“多可悲”的情绪从哀叹到“余亦泣”再到“长号不自禁”的变化和结尾“庭有枇杷树”的独特艺术处理,都可以作为课堂赏析的内容,虽无法面面俱到,但通过鉴赏经典作品的艺术成就,能切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四、用挖掘作品内在的文化传统特质化育优秀品格

经典篇章是人类流传下来的典范言语作品,尤其文言文,是语文教材中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就是要使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项脊轩志》时,笔者结合正在开展的课题研究《渗透生命化教育,培育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注重生命在场,设置环节,互动言说,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读书人的艰辛,客观辩证地看待归有光专心致志、埋头苦读求取功名的毅力,以及肩抗振兴家族荣耀的责任担当。最后,还展示了《<项脊轩志>:以老宅为奋发源头的励志作品》这篇学术解读文章,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深邃。因此,教师要深研教材,挖掘作品内涵,才能以文化人,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化育品格。

五、靠综合经典篇章的言语经验提升“言语表达与运用”

中学语文学科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同时也是最终的旨向。因此,《项脊轩志》的课堂最后环节,笔者做了群文延展阅读教学,先印发展示《陋室铭》《我的空中楼阁》《父后七年》《怀想天空》等文章,让学生感受不同風格,体会“文无定格”的妙趣,最后提出写作训练要求,选择生活中富有情味的细节入文,真挚写作,质朴为文。以此呼应“单元提示”,强化培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诸如《项脊轩志》这样的经典篇章,是经历了年轮的沉淀,时代的淘洗的优秀作品,更是经语文权威专家以及教材编者的认真审辨过滤后才得以入选教材,成为语文教学的典范用件的。新课改背景下,一线语文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篇章,挖掘文本的典范样例价值,结合“单元学习任务”,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揣摩篇章文本的哪一特质适合用来训练提升学生哪一方面的核心素养,哪一部分内容要多讲,少讲或不讲,该如何讲,切实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再者,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设置有质量的课堂问题或问题群,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说写等语言运用能力。

还应看到单篇教学所存在的狭隘性,教师要有更高远的视野,不能局囿于具体某一单篇,而应联系“单元学习任务”,照应“学习任务群”,从素材、文体、文法等角度进行或相异、或相同方面的比较、关联拓展,使课堂教学实效最大化。

★作者通联:福建泉州市泉港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项脊轩归有光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