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莉
摘 要:数学思维渗透途径比较多,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进行筛选和规划,为学生做出更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顺利养成数学思维,并在不断实践、感知、体验中强化数学思维。文章从深入教材展开研读、接轨学生生活认知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丰富数学实践活动、强化数学应用四个方面,阐述数学思维渗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创新教学;有形感知;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8-0058-02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会陷入迷茫,找不到培养数学思维的正确切入点。现实往往是教师讲解很费力,学生依然是“启而不发”,这说明教师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是存在问题的。数学思维有其自身的属性和特征,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度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思维,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到二者的接轨方式,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数学思维路径。
一、教学中深度研读教材,注重数学思维的渗透
数学思维含义丰富,包括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表述、运用数学概念辨明数学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建立自然渗透数学思维的意识。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最重要载体,而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体,如何将文本与学习主体进行认知对接,这是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课题。为此,教师要深入教材,深度研读教学内容,筛选数学思维渗透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契机和思维空间。
例如,学生对重量单位认知还比较肤浅,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是克、千克,但对更大的单位就难以建立有形认知。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把教材中的换算公式“1吨=1 000千克”直观化,让学生对吨有直观认知。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大东西,让学生估猜一下,这些大东西与“吨”有什么样的联系。如牛、马、大象、汽车、火车、大树等。学生虽然对这些东西有直观印象,但对其重量缺少基本认知。为此,教师可设计竞猜比赛,看谁竞猜的数字最为贴近。学生听说要参与比赛,都显得非常兴奋,积极行动起来。比赛开始,教师列举竞猜题目:牛。学生给出不同的竞猜判断如“一吨”“两吨”“半吨”等,教师根据一般规律给出参考答案。
教师为学生准备竞猜比赛活动,就将学生学习主动性激活了。学生对“吨”这个重量单位缺少更多了解,竞猜活动让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思维都活跃起来,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接轨生活认知,探索数学思维对接视角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接轨学生生活认知,展开数学思维渗透,这符合学生学习认知成长规律。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充分调查,找到文本与学生主体的思维对接点,这样才能为学生布设适合度更高的训练任务,促进数学思维的渗透。学生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如何让学生建立数学自觉探究意识,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需要教师注意结合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展开生活调查和发掘,并在不断发现、不断实践体验中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学生对长度单位比较敏感,其生活认知也比较丰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接轨学生生活认知展开操作,以成功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在“了解千米”的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让学生沿400米跑道走一圈,看看用时多少,走了多少步,然后推测出从家里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了主动参与意识,学习的兴趣逐渐被调动起来。回到教室后,教师让学生说说从家里到学校有多少千米,从学校到公园有多少千米……学生有了“千米”的实践积累,自然能够给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另外,智能手机上都有步数记录,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之后通过步数推算每天家长走了多少千米。
教师将学生带到校园里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从实地测量中建立了千米的概念,也学会了根据步数估计千米的方法,这无疑属于数学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必须抓住学生心理特點,引导他们展开数学观察、讨论、推理,让学生接轨生活认知,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从而达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丰富数学活动,开拓数学思维成长空间
在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有拓展意识,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数学互动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学科能力。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数学实验、数学猜想、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社会调查、案例分析、课堂辩论、数据处理、信息搜集等,都属于数学实践活动范畴,教师要针对学生学力基础和学习兴趣取向进行选择,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历练的机会,以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
例如,“奇妙的剪纸”属于轴对称图形范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为学生布设数学实践活动,展示一些剪纸作品,让学生自行观察其具体形状,找到其规律,并展开模仿操作,看谁能够剪出好看的剪纸。学生顺利进入实践操作环节后,教师要跟进给出技术指导,帮助学生逐渐找到剪纸操作的基本要领。经过一番努力,很多学生都有作品诞生。教师可挑选一些成功的剪纸,引导学生找出对称轴,让学生重新认识对称图形。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这些剪纸作品进行点评分析,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加深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可见,教师为学生布设实践操作任务,学生就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因为剪纸活动没有多大难度,教师给出简单的引导,学生便能够顺利进入活动之中。教师展开专业点评活动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点评中建立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概念。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表述等数学思维能力进行了有效锻炼,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科学而高效的。
四、强化数学应用,打造数学思维构建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感受数学思维,这对全面塑造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不妨结合教学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结合数学实践,获取更多的成长力量。小学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紧密,创设数学应用实践机会更为容易,如果有需要,教师不妨发动学生自行设计数学应用训练题目,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为了强化数学思维的实践运用,教师需要创新教学设计,给学生带来更多生活体验机会,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教学促进动力。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端出一盘桃子,给学生设计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这里有一盘桃子,一共有8个子,如果要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一个人分到4个桃子,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呢?如果要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的桃子占几分之几呢?如果平均分给8个人,每个人分得的桃子又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呢?学生开始热议,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在等待,让学生充分讨论酝酿,最后找学生来解答。学生大多都会给出正确答案,教师继续进行实践操作:这盘桃子总数变了,现在是12个,需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分之几的桃子?学生有了前面的认知,自然会进行推理,很快就给出正确解答。教师可对学生的优良表现给出肯定和鼓励,课堂学习进入佳境之中。
如上,教师利用一盘桃子做文章,通过分桃子这个生活常见的场景,将学生带入到特定数学思维之中,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表述等数学思维都获得有效历练。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和数学认知基础展开教学发动,其适合度更高,学生回馈响应也更为及时,其训练调动效果不言而喻,由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数学思维,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设计,充分意识到渗透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启动数学思维。教师可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接轨生活认知、组织数学活动、强化数学应用等方式,让学生对数学概念产生有形感知,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触摸数学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唐圣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2).
[2]李月霞.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之灵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18(12).
[3]杨丽.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4]陈璐.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启蒙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