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元化思潮的涌入,给高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德育始终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全球化人才,就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新路径。文章从积极德育的视角,对如何激发高校思政教育正能量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德育;全球化人才;正能量;思想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8-0008-0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一个国家未来与希望的主要承载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不断强调的一点。青年的“强”应强在哪里?笔者认为,作为助力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和生力军,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强素质、提能力”才可称之为真正的“强”。多元化思潮的涌入,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与冲击,此时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过硬的专业技能显然更为重要。因此,德育工作应该始终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来抓。积极德育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心理学与德育的交叉整合,将大学生个体心理的“内化”与社会环境影响的“外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种创新方法。它能够对大学生心理与精神起到积极导向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工作的正能量。本文从积极德育的视角,对如何激发高校思政教育正能量进行研究。
一、积极德育的内涵和价值
传统思政工作的教师主体说教模式已经无法与当前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特征相匹配,如何突破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瓶颈,找到适合新时期青年大学生容易接受且理解的思政方法,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且理论上的“文字推敲”与实践中的“盲人摸象”,使得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迫切需要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积极德育模式逐渐浮出水面,而教育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恰与此不谋而合。积极德育的核心是倡导教育者应从学生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潜能与愿望出发,通过鼓励、肯定、引导等正面方法,让学生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质,获得心灵的成长。要注重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启迪他们的心智,建立起尊重、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教育关系,同时将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大学生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积极德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专业不理想、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形势严峻等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应对困难,是埋怨逃避还是勇敢面对,每个大学生的方法和心态都不尽相同。而积极德育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和情绪的困境,帮助大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答案。二是可以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积极德育的核心是塑造积极人格,它包括乐观、勤奋、真诚、勇敢等很多正能量,这也是每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积极德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豁达胸襟和愉快情绪,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水平,让大学生学会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冷静客观地进行分析,具备化解矛盾、克服困难的能力与毅力。三是有利于促进和谐关系的构建。大学生在面对繁重学业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这也是他们未来走向社会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积极德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为优化思政教学过程、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积极德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实践应用
调查发现,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主体是教师,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是德育的主要方法和形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的积极性。二是习惯于以“负能量”为切入点,过度关注学生的缺点、问题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扼制学生主动走向良性发展的积极性。总是习惯等到出现问题才去关注学生,更多的是亡羊补牢,而不是提前预防。德育重点放在如何处理和矫正问题上,而忽略如何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能量。因此,积极德育的实践应用应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培養良好的自尊,塑造积极人格
自尊,简言之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认可程度。它是每个个体在对自身进行评价之后,希望能够长久保持的自我赞赏的态度与看法,它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重要性的认同。良好的自尊是积极人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当前部分大学生所欠缺的。积极人格始终是高校思政教育关注的核心和重点,但积极人格并不是天生具有的,它是通过不断强化和激发人的各种潜能,最终使之成为习惯性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之后才形成的。
高校思政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多方面、多角度地实施积极德育,强化学生的自我心理暗示,增强他们的勇气与自信。一方面,可以通过成长手册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每个月设定一个活动主题,提出相应的活动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将相关情况记录在成长手册中,让学生看到成长的足迹,获得向上的动力。例如,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最美大学生”评选活动,寻找身边让他们感动的人与事,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经历和心理体验,从而激发正能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多从赏识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尊,让他们对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项工作有一个积极肯定的判断。提高自我效能感,学生就会具有较高的期望值,遇到困难与问题时就会冷静分析,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挑战,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与毅力,从而使道德修养和自我能力得到强化,最终形成积极人格。
2.激发积极情绪,增强德育实效
积极情绪可以让个体呈现出最佳状态,对高效地进行学习和工作,促进个体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思政教育的参与者是教师与学生,但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常被忽略,这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高校思政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德育活动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搭建多种平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欣赏、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目标。要把握好活动的参与范围和时间,通过专题培训、参观学习、技能展示、文体活动等,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积极情绪。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特色班级。班级可以说是学校的“细胞”,班级是否具有特色和生命力,取决于班级内的每一个个体。缺少集体观和团队意识,是部分大学生难以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注重打造特色班级,通过有效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学会了解他人,热爱集体,认识到团队的力量,让他们在具有特色的班级中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全球化人才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所谓全球化人才并不单纯指具备参与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面向竞争的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思想意识。德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与灵魂,积极德育是通往这一核心的捷径。从多个层面实施积极德育,让大学生能够成长为有才更有德的全球化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晶,王铁锋.升华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完善德育教师素质构成[J].改革与开放,2010(20).
[2]吴婵娟.升华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完善德育教师素质构成[J].黑河教育,2013(11).
[3]詹华,林品,黄佳莹.倡导“积极德育”理念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J].文教资料,2014(08).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5]杭国金,叶民.艺术类高职校积极德育模式构建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
作者简介:王莺(1987-),女,江苏金坛人,硕士,实习研究员,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