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讲述: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

2019-11-25 01:48
新传奇 2019年44期
关键词:钱氏钱伟长钱穆

“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虽家世煊赫,钱易却始终牢记《钱氏家训》:一个人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应该是利在天下、利在万世。她表示,每次一想到,自己为之努力的这两项事业:教育和环保,都是利在天下、利在万世的,她就感到非常欣慰满足了。

她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女儿、“力学之父”钱伟长的堂妹、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60年传道授业,如今83岁高龄仍然躬耕于三尺讲台。她说:“不要叫我院士,请叫我老师。因为做老师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情。”

近日,钱易讲述了“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的钱家故事,同时分享了几十年来的环保事业心得。

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

钱易出生于“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的无锡七房桥钱氏家族。这6名院士,分别是钱易的父亲、国学大师钱穆,堂兄、力学家钱伟长,物理学家钱临照、工程力学家钱令希、经济学家钱俊瑞和钱易。家中几代人,多是教师。母亲张一贯亦是民国时优秀的知识女性,曾担任小学校长多年。

钱易表示,父母既是她的启蒙老师,也用言传身教在她心中埋下了长大投身教育的种子。父亲钱穆中学肄业后就辍学了,虽然家境贫寒,但坚持读书、写作。他在苏州一所中学教书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刘向歆父子年谱》,因此获得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举荐,被燕京大学破格录取为教师。通过与父亲众多学生的接触,钱易深刻体会到父亲将一生献给国学和教育非常有意义,“父亲的经历对我的人生很有启发,就是不管遭遇什么样的逆境,都不能放弃努力和自强”。母亲张一贯不仅在教育子女上很有方法,而且乐于助人,主动帮助邻居的孩子和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补课,因此获得大家的尊重。

钱易一家与清华极有渊源,父亲钱穆、堂兄钱伟长、三哥钱逊和她本人都先后在清华执教。钱伟长考进清华时读的是文科,物理考试不及格。可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要求转读物理系,希望能以科技救国。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被他的爱国热情所动,答应让他试读一年,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后来成为中国“力学之父”,并先后担任过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等职。钱易感慨,假如父亲没有遇到顾颉刚,假如钱伟长没有遇到吴有训,他们的人生可能不会是现在这样。可见一个慧眼识才的老师,对于学生而言是多么重要。

1959年,钱易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开始了教师生涯。从教60年,如今已83岁的她依旧奋战在教学一线。很多人不解,钱易的回答简单朴素:“教师是我一生钟情的事业,也是我唯一的职业。”

上世纪90年代,接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钱易深感有责任在国内传播该理念。回清华后,她在学校支持下撰写提纲、编印教材,终于在1998年开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这门课后来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由于选课人数太多,从一年开设一次改为两次。

学院担心钱易的身体,派3名教师和她一起上课。钱易说:“我要保证万一以后真的讲不动了,这门课也永远不会停开。”

“后生可慰”是最大的幸福

站在讲台上的钱易,在一代代清华人的青春记忆中留影。

钱易曾说:“中国老說‘后生可畏,用‘敬畏的‘畏是肯定年轻人的成绩。但我更愿意说的是‘后生可慰,‘欣慰的‘慰,因为看到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个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60年来,钱易带过一批又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学生们有的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有的扎根环境专业做成了上市公司;有的在环保最前线默默奉献。

平易谦和的形象背后,钱易有一份对于学术严肃性的坚持。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没有全程参与的研究,学生论文在发表时一律不署自己的名。后来学校规定,学生必须至少有一篇与导师共同署名的文章发表,她才勉强同意署名一篇。

修改论文、指导实验、开公选课,对于学生的事,钱易总是亲力亲为。钱易关怀学生,更叮嘱学生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她从不直言自己的爱国热情,爱国的责任已渗透进一言一行中。她常说:“国内的舞台太大,需要的人太多了,兴趣爱好要跟着国家的需要……岗位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自己怎么努力。”

系里的青年教师,钱易也都尽心尽力扶持帮助。她希望尽快搭建起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让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下去。为此,无论讲课还是编制教材,钱易总是亲自指导青年教师。

愿为环保吐尽丝

“我们做环境事业的人,有点像堂吉诃德,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虽然可能一生中都没有办法看到目标实现,依旧不改初心。”对于钱易来说,讲台和环保是两件她愿意毕生奉献的事业。

钱易长期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在难降解有机物生物的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积极倡导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贡献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钱易有幸参与旁听,接收到最前沿的环保理念和观点。这次大会对中国环保事业影响深远,参会之后中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中国的发展战略,还建立了中国环境保护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钱易被指定参加了这个委员会,后来还被选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委员,参与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

不久前,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成立,钱易出任中心主任。年事已高,为什么还自己找事做?“钱老师像一只春蚕,愿为环保事业吐尽丝。”她的学生这样回答。

“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必不可少。”谈起研究中心的课题,钱易神采奕奕,“跨学科交叉研究是研究中心的一大优势,我们将利用好这一优势,实现工科、理科、文科和艺术学科等不同领域之间的有机整合,建构完整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探讨生态文明的建设途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决策贡献力量。”

钱易说:“正如我们钱氏家族传承几百年的《钱氏家训》里所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更谋之。一个人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应该是利在天下、利在万世。我这一生,不求金钱,不求地位。但是每次一想到,自己为之努力的这两项事——教育和环保,都是利在天下、利在万世的,我就感到非常欣慰满足了。”

(《解放日报》2019.9.27等)

猜你喜欢
钱氏钱伟长钱穆
钱伟长: 从“物理文盲” 到“中国牛顿”
得金书铁券 思家训门风
得金书铁券 思家训门风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钱伟长的两次“No”
钱氏家族迁徙考
1.49米的跨栏高手
钱伟长的“无理要求”
摆 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