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作为习近平的特使出席庆典,引来日本各界的关注与热议
在此次即位仪式中,德仁天皇所登上的宝座“高御座”倍受关注。“高御座”是天皇权力的象征,从大约公元8世纪开始,就一直用于天皇的加冕典礼和其他重要的皇室仪式。日媒称,“高御座”顶上有大小9只灵鸟和凤凰的装饰,这是古代中国传说中在品德出众的天子的治世之下才会出现的神鸟。
10月22日,日本德仁天皇向国内外宣告即位的“即位礼正殿之仪”在东京皇宫宫殿内举行。此次仪式隆重,算是满足了世人的好奇心。那么,都有哪些看点?
看点一:王岐山作为习近平特使出席庆典
应日本政府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赴东京出席了庆典,并于10月21日至25日对日进行友好访问,分别会见首相安倍晋三、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王岐山作为习近平的特使出席庆典,引来日本各界的关注与热议。
1990年,中国曾派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出席明仁天皇的即位庆典。此次王岐山出席德仁天皇即位庆典,无论从规格还是级别来看,都有明显的提高。这反映了中日关系好转的迹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对此次即位庆典的重视。
日本天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中日关系是难以公开施加政治性影响以及直接干涉日常事务的。但是,天皇在促进中日国民感情良性发展以及加强中日文化纽带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战战败后,日本皇室在内心深处,对于中国等战争受害国,一直抱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悔恨。尤其是到了平成时代,明仁天皇在追悼战争死难者仪式等各种场合,均反复提到“以史为鉴”“深刻反省”等表述。明仁天皇将日本皇室的悔恨付诸行动,向日本全社会乃至世界坦诚表述,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从目前来看,德仁天皇传承延续了明仁天皇的路线。今年8月15日(日本二战战败日),德仁天皇全面沿袭了明仁天皇的意志和表述,比如“以史为鉴”“深刻反省”等。德仁天皇作为日本象征,今后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友好交流。据了解,德仁天皇专攻人文历史、环境科学,很多方面接受了明仁天皇的言传身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均有造诣。
看点二:“宝座”装饰中国神鸟,安保等级“史上最高”
按照日本现行法律和皇室传统,天皇即位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典活动。相关仪式有30多项,持续近一年,总预算费用高达160亿日元(约10.5亿人民币)。
5月1日举行的“剑玺等承继之仪”上,德仁天皇继承了象征皇室权力的天丛云剑与八尺琼勾玉,以及御玺(天皇印)和国玺(日本印)。而此次举行的“即位礼正殿之仪”,则是天皇即位系列仪式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简而言之,“剑玺等承继之仪”是皇位的继承仪式,“即位礼正殿之仪”是昭告天下的登基大典。
在此次即位仪式中,德仁天皇所登上的宝座“高御座”倍受关注。“高御座”是天皇权力的象征,从大约公元8世纪开始,就一直用于天皇的加冕典礼和其他重要的皇室仪式。此次亮相的“高御座”是1915年为大正天皇即位礼制作的,它高约6.5米,重约8吨。“高御座”全座未使用釘子,均用榫卯结构接合,其黑漆底座上竖起的8根圆柱支撑起整个大顶。
日媒称,“高御座”顶上有大小9只灵鸟和凤凰的装饰,这是古代中国传说中在品德出众的天子的治世之下才会出现的神鸟。此外,雅子皇后登上的“御账台”则是在大正天皇即位礼的时候首次设置的,比“高御座”略小巧一些。
为确保即位仪式的安全,东京的安保措施升至最高等级。据介绍,日本政府在时隔20年后再次组建了“最高警备本部”。此外,日本从全国各地的警察局抽调了精锐警护官,他们开着巡逻车、警护车,结伴在机场、酒店、大使馆等重要位置反复巡逻,安保等级堪称日本“史上最高”。
看点三:再现平安时期的贵族文化
德仁天皇即位是现行日本国宪法下的第二次皇位更迭,基本沿袭1989年从昭和到平成的典礼仪式。有所不同的是,明仁天皇是在裕仁天皇1989年驾崩1年零10个月后才举行即位典礼,德仁天皇则是在明仁天皇生前退位情况下即位,并且在5个月之后就举行即位大典。
从仪式现场的布置,到德仁天皇、雅子皇后和其他皇室成员以及宫廷职员的装束来看,有人称此仪式再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绘卷中的场景。
平安时期的贵族文化是在大量吸收并消化了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大陆文化后兴起的。而且,在平安初期的百年间,日本继续推行经济文化交流政策,804年和838年先后派出遣唐使船。如空海、最澄等人都在返回日本后积极地传播中国文化。可以说,平安时代是中国文化要素不断丰富的时期。
以此次雅子皇后穿的十二单衣为例,它也被称作“五衣唐衣裳”,是始于平安时代的贵族女性朝服,由帛御服、御五衣、御唐衣、御裳、御小袿和御长袴组成。“御唐衣”“唐衣裳”等称呼,正是中国文化要素融入日本贵族文化的表现,也是中日文化交流成果的展示。
德仁天皇在即位诏书中表示:“衷心希望为国际社会的友好和平与人类的福祉繁荣作贡献。”天皇是日本国民统合的象征,是国民的情感纽带,真诚地期待德仁天皇在增进中日两国国民感情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环球时报》2019.10.2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