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艳芹
(宿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宿州234000)
鉴于体育新闻本身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在不违背新闻传播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度开发体育新闻的文化产业价值也是无可厚非的市场运作手段。可是,国内体育媒体普遍存在着一种将体育新闻的娱乐功能过度开发的倾向,利用媒体的炒作手段片面夸大某些体育活动的娱乐元素而博取眼球的做法时有发生。这种做法会产生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将体育新闻本身的媒介形象曲解,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更快更高更强地突破身体极限,凸显奋勇拼搏、勇于进取的体育精神,而体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会削弱体育运动本身的内在精神追求。二是将体育产业引入偏狭的娱乐市场。体育产业涉及的行业领域极其广泛,从衣食住行到影视传播,体育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体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会将体育产业引入较为狭窄的、偏面的纯娱乐领域,对于体育本身、体育产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成因既有体育新闻自身传播特征的内在因素,也有受众审美需求的外部原因。体育新闻本身带有一定的娱乐特质,比如体育明星、体育产业等自身就带有一定的娱乐色彩,很容易引发受众的关注,并成为群体性的休闲话题。因此,体育新闻的娱乐化趋势从体育传媒自身的市场运营和受众传播上来说,天然就带有娱乐化倾向。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欣赏体育比赛或者关注体育明星、体育商业等话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和审美怡情的作用。因此,受众对于体育娱乐化是存在一定的审美期待的。
伴随着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形成的一股时尚趋势,体育文化产业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娱乐因素和娱乐价值,因此,体育新闻作为体育产业链条的一环也难免会带上一些娱乐性元素。目前,传媒界普遍存在着娱乐过度和娱乐无边界化的倾向,这种盲目追求娱乐效果的风气对于体育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体育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会带来“泛娱乐化”之后的诸多负面连锁反应,一是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体育新闻本身的传播定位偏离;二是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会降低体育运动本身的精神价值、运动魅力和育人功能;三是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会导致体育新闻产业与体育事业发展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冲突,甚至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会成为干扰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潜在的不利因素。
随着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纵深发展,有学者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例如李长友认为,“现阶段,体育媒体逐渐降低对新闻价值的重视程度,体育新闻的内容普遍缺乏生命力,而其中一些泛娱乐化的新闻更是引发了受众的反感,媒体也未能承担其本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因此,人们开始越来越不信任新闻媒体发布的内容。”[1]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就是新闻失真,真实性是新闻的命脉所在,也是新闻报道的根本原则之一。在过度娱乐的背后,是市场利益的驱动,面对巨大的市场利润的诱惑,体育新闻人要守住新闻报道的底线,自觉抵制虚假夸张和过度娱乐报道的倾向。
从传播学的受众接受层面来说,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片面强调体育新闻的娱乐价值会降低体育新闻的专业水准,引起不良的社会效果。目前,“泛娱乐化”倾向导致的体育新闻娱乐过度的现象在国内外体育新闻报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甚至在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体育类报刊中也存在着体育新闻过度娱乐的现象,一些在国内发行量很大,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类知名报纸刊物,甚至被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评为“体育类报刊中影响力、公信力最强的媒体”[2]的报纸刊物上也存在大量的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现象。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是体育新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娱乐性本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是对娱乐性元素进行科学、健康、合理的表达,对体育新闻的娱乐性功能进行认同,是社会顺应新闻与体育发展规律的一种正常时尚潮流。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是针对体育运动中具有娱乐价值的事件或者现象的捕捉,而不是将体育运动的各种元素进行无限度的娱乐加工[3]。但是,因娱乐亦有雅俗之别,娱乐也有健康的和有害的之分,因此,对体育娱乐化现象本身不能进行机械呆板的否定,而是要从辩证的角度、科学的角度去分辨和体察。
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对其误读的现象,也就是对体育新闻娱乐化属性及娱乐化功能的片面性理解,最终导致体育新闻的其他功能与属性出现过分淡化的现象。因此,体育新闻报道要遵循体育报道的内在规律性,不能以损害体育运动精神和体育文化价值为代价去片面追求可有可无的娱乐之效。
近年来,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娱乐化体育新闻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体育新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者现象的及时传播,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娱乐效果。可是,目前体育新闻报道中大量的娱乐性元素已远远超过了体育运动本身。主要表现为在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报道和赛事报道数量比例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这一点从新闻报道的标题上可以做一个统计和分析,从体育运动本身出发的新闻标题是非娱乐化的新闻标题;从休闲娱乐角度出发,淡化体育运动本身新闻价值的标题可以看作是娱乐化标题,下面以某体育类报纸为例进行分析。
某体育周报每期的版面设置为32版,版面内容主要包括:跑步、各类赛车活动、棋界以及各类球赛等。笔者对该体育周报2012—2017年间每年4月份的扣篮专版标题进行统计(见表1)。
表1 2012—2017年某体育周报每年4月份的扣篮专版标题数量统计表
从表1可见,2012—2017年该体育周报扣篮版面娱乐化标题所占总标题的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17年略有下降),可见,该报在标题的设置上逐渐向娱乐化转变。很多体育媒体在标题使用上,过度凸显体育明星的吸引力,或者是过度调侃、搞笑,将标题的娱乐价值充分发挥,而不注重体育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和规范。由此可以看出,该报娱乐化新闻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比重上都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15年以后,娱乐化体育新闻的数量明显超过非娱乐化新闻的数量,成为体育新闻的主要表现形式[5]。
体育新闻报道的对象和报道的内容与政治经济类的新闻相比较,的确可以相对轻松活泼一些,那些清新自然而又让人耳目一新的体育新闻标题一向为受众喜闻乐见。可是,片面追求体育新闻的娱乐效果会让体育新闻标题偏离了体育运动本身的新闻价值,同时还会对受众产生误导,因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通过新闻标题的导向性传达出来。
体育新闻的标题撰写要符合体育新闻本身的报道内容,不能为了娱乐效果而牺牲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所在。有些媒体的体育报道内容本来应该是在报道赛事,却将标题设置成个别体育明星的个人秀,这种做法严重干扰了受众对体育赛事本身的关注。有的体育媒体在标题撰写上故意玩弄一些娱乐圈的低俗流行语,这样降低了体育报道的真实魅力与审美价值。
在娱乐化趋势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部分体育新闻与娱乐成功结合的典范,如某体育报多年来坚持追求高品位、高质量,以科学性、新闻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新闻作品来吸引读者,在版面设计上,以视觉效果的呈现为主,即灵活的图片运用和冲击式的版面构成。版面内容上主要以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包括世界范围内一些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等为主。
随着体育新闻的娱乐化,通过对某体育报头版版面设计进行分析发现,其版面设计紧跟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版面设计的时尚潮流,以粗框、彩色大字体和醒目标题为主要设计手段。在该报的体育新闻标题中,多次出现对重点词语标红、加粗进行强调的做法,而且强调的词语多是为了取得娱乐效果,而不是体育赛事本身的重点。在图片的使用上,5年间99期的扣篮专版共使用3 419张图片,这些图片往往将进球的精彩瞬间、高速运转的比赛过程、运动员的经典动作和表情进行精准捕捉和定格,让读者在阅读体育新闻的过程中收获娱乐化体验。近两年,为进一步增加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效果,有些体育报还大量选用一些体坛明星在比赛现场的尴尬或者隐私性图片,以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也会在新闻报道中插入一些娱乐化漫画,以极其夸张的形式呈现出个人的主观情绪,娱乐效果突增。[6]
体育新闻娱乐化后,报道的重点由体育赛事自身转向体育活动中的私人琐事、赛事活动的背景内容、赛事活动中的人物背景等,在报道过程中,偏向于注重新闻中的娱乐因素以及形式上的娱乐化吸引力。这种娱乐过度的行为在刺激体育产业效益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一是会降低体育产业的专业水准,破坏体育产业的行业规范;二是会导致体育的庸俗化甚至低俗化倾向。另外,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主要体现在标题及具体的新闻内容上。通过对某体育报2017年2月6日—4月28日这一时间段的23期736个标题进行归纳,结合相关类型及所占比例,发现除传统型标题以外,娱乐化标题共有206条,对该体育报标题娱乐化的表现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量标题呈现出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和暴力倾向[7],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博得观众眼球,使用主观性过强,甚至低俗的字眼。
第二,暴力化倾向可能对受众心理造成压力,体育的竞技性自然地给体育新闻带来紧张、激烈的氛围,适当地借用战争用词本无可厚非,但是过度使用具有暴力倾向的词汇,可能对读者心理造成压力,甚至诱发犯罪。
第三,有些标题用语粗俗,有损媒体形象,进而降低其公信力。
在大量涉及比赛成绩的新闻中,因记者过度关注比赛成绩,对表现不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用词尖刻,甚至涉嫌人身攻击,完全不顾及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具体的新闻内容上,也大量采用“江湖化”用语,竭力增加“娱乐化”元素。有些标题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以达到“眼球经济”的目的,大量采用模仿武侠小说或者香港黑帮题材电影的语言作为体育新闻报道的标题。
体育新闻报道的标题尽管尚未有具体的规定和标准,可是体育新闻报道应以突出体育新闻价值为主要职责和衡量标准,这种一味戏仿通俗文艺作品的语言以达到吸引受众的手法不值得提倡。同时对于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体育新闻报道从业人员和业界研究人员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探索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打造上,而不可以一味跟风娱乐[8]。
例如,在对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的报道中,过分渲染球员的薪酬和场外的花边新闻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已经成为很多体育新闻的常见手法,更有一些体育媒体以对NBA球员的肤色和外貌的过度解析来增加新闻的传播量。正如新闻学者李良荣所说:“他们嬉笑怒骂,非常诙谐,彻底把体育当作娱乐来做,这是一股新的潮流。”[9]
为了增加体育新闻的可读性而采用一些跨界写作的方法也无伤大雅,可是在体育报道中过度使用非新闻报道式的内容和表达却破坏了体育新闻自身固有的属性和效果。国内一些体育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大篇幅地采用影视演艺圈的炒作手法来进行体育报道,使体育新闻严重偏离了正常的写作路径,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出奇制胜的效果,可是从长远来看,这种风气却不值得提倡,体育运动本身需要提倡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同时,体育新闻也需要一种清新健康的体育报道风气。体育新闻的导向性会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间接的影响,风清气正的体育新闻报道对于营造健康持久的良性体育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满足受众需求是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原动力。娱乐性本是体育的自然属性,大众关注体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体育中获取娱乐体验。媒体一方面对体育竞技新闻做娱乐化处理,增强体育新闻的大众化,让大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收新闻信息,体验体育带来的娱乐;但另一方面,报道运动员的个人八卦以及比赛细节等体育比赛之外的信息,实际是满足大众“窥探”的畸形需求。因此,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对大众娱乐需求的过度迎合。
第二,媒体整体娱乐化转向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外在推力。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娱乐性成为大众选择信息的重要标准,对此,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也毫不避讳地迎合大众需求。在这种大环境冲击下,体育新闻娱乐化也在各种体育媒介蔓延[10]。
第三,媒体市场化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内在驱力。信息爆炸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争夺有限的受众资源,提升自身市场份额,很多体育媒体将娱乐化作为救命稻草,将大量精力投入比赛之外的明星生活、现场花絮等细节的深度挖掘上,获取独家新闻、曝光体育明星隐私,不惜以庸俗甚至色情的新闻迎合某些受众的低水平需求。[9]
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以致其庸俗化、低俗化和暴力化,严重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相关管理部门、媒体、大众应当共同抵制过度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
第一,完善行业规范,加强对体育新闻的监督引导。用健康的思想理念指导体育新闻发展,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加强对不良新闻的检查,并对已经出现的失范新闻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10]。
第二,提高媒体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媒体从业者应在体育新闻的娱乐性和新闻性之间找到平衡,坚守职业道德,在创新新闻表现形式、提升新闻可读性和娱乐性的同时,挖掘体育新闻的深层价值,积极助力健康体育人文精神的引领和构建。
第三,大众应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自觉抵制片面以娱乐为导向的体育新闻。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会误导受众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影响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因此,大众应当努力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提高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自觉监督新闻媒体,共同维护健康和谐的体育新闻环境。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娱乐化倾向是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可是过度追求娱乐化的商业效果最终会混淆体育事业和其他娱乐行业的本质规定性。一定形式和范围内的娱乐化能够提升体育新闻的吸引力,帮助媒体赢得受众和市场。但是,如果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将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以致让其走向庸俗化、低俗化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极端,则会丧失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甚至损害整体社会环境。如何把握好娱乐化的“度”,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找到平衡,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体育新闻业界要重视体育新闻报道的行业规范性和从业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