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干 武夷山第一中学
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汉族传统拳术,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太极拳教学主要是由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现阶段很多学校在体育课教学中融入了太极拳教学,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中体育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上学生们对于太极拳的了解差异性较大,多数学生仅仅听说过太极拳,但对于太极拳文化了解不足;思想上多数学生认为太极拳不属于武术类项目,仅仅只是老年人休闲娱乐的项目,对于年轻的人来说并不适合,造成学生们对太极拳的学习积极性[1]不高。此外,教师个人对于24式太极拳的掌握情况不够,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及枯燥,学生们在学习24式太极拳过程中仅仅只是跟随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低下。
(一)创设针对性的太极拳教学情境。教师在高中体育课24式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明确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们的学习需求等,采用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的方式增加学生练习的兴趣,如采用播放与太极拳相关的电影音乐、介绍太极拳宗师的相关英雄事迹或播放太极拳电影片段的方式营造积极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太极拳[2],喜爱太极拳。
(二)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24式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单纯进行简单太极拳动作教学很难帮助学生认识到太极拳的魅力,使得学生们学习过程中仅仅处于机械式的模范动作阶段,未能掌握24式太极拳的核心及含义,教师应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详细讲解拳理及拳法,让学生们深入的了解24式太极拳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们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认识到24式太极拳的特点及意义,强化学生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精神,引导学生在习练过程中能够放松身心、修身养性,释放自己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合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教学。在24式太极拳的动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该动作的攻防含义,提升学生对动作方法的了解。如在教学起势动作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两两一组的小组,引导小组内一个成员用右拳进行直击,后引导另一名学生采用上步或退步的方式用双臂抬绷起对方的肘臂,使得对方后仰,继而在感知下压之机时双手推向对方的胸部,借助对方下沉的重心力量让其往后倒。通过对起势动作的学习及训练让学生们了解到防守及攻击的深刻含义,丰富太极拳课堂教学的氛围及教学内容[4]。
(四)采用体育骨干引领小组练习的形式。教学中可将学生按4-6人分为一学习小组,让习练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开展练习。可以是集体练习也可以是轮流练习。
(五)突出太极拳教学基本原则。教学中把握先下肢再上肢、最后协调配合,以及先记动作再动作规格、最后呼吸配合的原则。如先习练步法,形成重心的转换移动,再配以上肢动作。而呼吸上把握向心式动作时吸气、离心式动作时呼气的要求,做到呼吸平缓均匀。
(六)多采用组合式动作的练习方法。教学中可将2-3个动作形成一个组合动作,每次课完成一个组合即可,最后再将所有组合串联即可形成成套动作。减轻练习中记忆上的压力。如将单鞭——云手——单鞭作为一个组合动作。
(七)合理地使用提示性口令。如野马分鬃练习时提示:出脚探掌——弓步野马分鬃——后坐翻掌——上步抱球……。根据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配合,将野马分鬃这个动作,分解为以上四个步骤,这样就便于学生在练习时,做到上下相随。而在动作记忆上采用“起势野马白鹤飞,搂膝拗步琵琶挥”。
(八)合理安排教学的量。除了每次课教学动作数量控制在2至4个为宜。在课的教学内容上教师还应将太极拳与其它体育项目相结合、融入间隔式的教学,适当的在课堂上添加一些打羽毛球、跳绳、跑步等项目,让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穿插在课堂上,适应学生体育课的需求,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效率。
(九)注重练习后的放松活动。由于太极拳对下肢的要求较高,练习后须积极地开展放松性练习,达到缓解肌肉的疲劳感、减轻酸胀不适的目的。除了常用的徒手操、步行、放松按摩、呼吸节律放松操等,可采用拉伸的形式,如股四头肌拉伸。
高中体育课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太极拳的教学要求及学生们的学习需求等通过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结合太极拳的动作攻防含义及小组学习、组合练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等途径提升高中体育太极拳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们身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