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学亮 马 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邹学亮1马 薇2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2.石嘴山市体育中心,宁夏 石嘴山 753000)
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欠缺,很多学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重视教学过程,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应用型;构建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社会体育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在健身目标上,由原来的追求单一目标逐步向娱乐、休闲和康复以及体育的经营、开发咨询等多目标的转型。在组织管理上,从原来的政府行为变成民间自愿,团队协调组织管理。在开展形式上,从原来的单一的福利型变成福利型、经营型和消费型共同发展。在活动空间上,从原来的相关部门组织变成部门、社会、家庭的综合活动空间。在参与形式上,从少数人的被动参与向全社会自觉主动参与转化。社会体育形成和发展最根本的起因是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发展所推动的结果。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更离不开社会体育。高校作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年之前名为社体育专业,2012年改为此现用名)最早是在1994年由天津体育学院最先开设的,2012年由教育部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迄今为止已有24年的办学历史。截止2018年,全国共有216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群体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2]。
国务院于2014年10月颁发《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被国家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面临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将迎接新的挑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式下,高校应该抓住机遇,重新调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向大众健身指导、休闲体育、体育产业经营开发,体育赛事的策划、全民健身等领域发展,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管理能力较强、知识体系全面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所公布的全国就业率较低的15个专业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排在第4位,造成此现状的原因何在?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大多是去体育公司、社会体育社团、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等地方工作,负责大众健身、群众体育活动比赛的策划、咨询等指导工作,还有一些担任健身教练、业余比赛、民间体育比赛等。他们的工作范围较广,在工资收入上,业绩是决定工资收入高低的关键因素。总体来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学生在上课期间就根本没有认真的学习,在找工作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严重缺乏社会经验,对自身没有清晰的定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很久都没有稳定的工作,“漂”在社会上,漫无目的,正可谓一毕业就失业。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没有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还是在原来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变换了一些课程而已。没有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着重的对学生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市场运作、群众体育组织等切实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这样就造成了学校的课程和社会需求脱节,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需求。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实践组织操作能力,对学生营销、沟通、以及外在的个人气质与形象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当下我国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培养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学资源相对比较紧张,教学设施不太完善。这就造成有一部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不能有效的学习,比如大众健身指导咨询、体育赛事策划组织、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休闲体育等课程。还有一些比较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如户外运动、攀岩、瑜伽、定向越野等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容易被忽略。另外一方面,比如私人教练、市场营销等课程需要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要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的理解并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才可以学以致用,当下有些学校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应用,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综合技能。但是部分学校只是给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的很少。导致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了一些理论,真正到了实践操作中都不知道如何应用。另外,很多学校缺少专业对口的教学实践基地,即便是有教学基地又有多少是真正投入到教学当中?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从源头抓起,在课程的设置上是否多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多开设一些实训实践的课程,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的操作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把控,转变考核方式,全面促进学生投入社会实践。
教师文化程度是高校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文化程度在逐步提升,高学历与高职称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比较,具有较强的特殊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学历还要具备较高的体育专业技能,但是很多高校为了评估、申硕、申博等在招聘新教师时往往只看重教师的学历,忽视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社会体育这个专业设立的时间短,有些院校是在2010年之后才开始陆续引进一些年轻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经验不足,师资团队也不是很全面。社会体育是需要理论和实践应用都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的素质,不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真正符合要求的教师屈指可数,不是专业论知识不够全面就是缺乏技能实践能力。教师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质量,所以要想培养高质量的学生首先要解决师资问题,这也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长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设置突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色,但是有许多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凸显专业的特色,出现重视术科项目的教授,忽略了和社会体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往往出现了专业术科拼不过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专业,经营管理知识又拼不过其他管理学专业的现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3]。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要达到的标准。在教学科目和内容的制定上要综合考虑教授内容的社会应用价值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其次,还应该优化课程内容,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相应的比例要合理、科学。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以体现就业为导向,并坚持以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该本着加强基础理论,综合发展,注重能力的运用,构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随着知识的互动性、融合性、综合性越来越强,市场不断地变换,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市场的波动性不断变换。这就要求新的课程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根据共创的人才模式进行课程设置才可以不断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市场经济,跟上时代的脚步。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和人才模式构建由政治、基础、专业、管理、人文、营销、实践和就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在这一系列教育体系中政治教育是教学的基础理论,开设管理课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主流,开设人文是对人才谈吐修养的提高;开设营销才可以可以让学生接受专业的知识顺应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人才找到市场,给市场提供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是直接影响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要想提升人才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通过内培、进修、换岗、外聘等多种途径和措施提高专任教师的比例,杜绝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兼任课程。另外,学校加强专任教师教学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提高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教师参加社会组织、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的挂职锻炼,只有教师切身体验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掌握社会对社会体育专学生应该必备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专业课教学,才能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双师型”师资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但是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可谓大不相同。所谓的“双师型”就是教师具备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要求老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还要求特定的技术实践应用操作能力。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的有些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实践技能和经验,比如私人教练、户外拓展、攀岩、定向越野等课程。在现实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教师“瘸腿”的现象,理论教师对专业技能一无所知,专业术科教师只会做示范动作不能深入的讲解理论原理。所以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就要重视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等级。在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专任教师利用空闲时间提升自己。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上增加教师到企业、社会组织的实习顶岗的机会,让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让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也反应了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需要具备的技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对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放在第一位。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知识、技能、训练、比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能力的锻炼。通过实践类课程的教授,重点提高学生综合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
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模拟校外健身俱乐部、各种比赛的组织与策划等,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构建学生在各岗位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校外实践基地主要以校企合作方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岗位上去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保障学生的实践课程高质量的实施。还有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就是由校内教师负责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实践教学,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或者,聘请企业资深的专家、教练、指导教师来校为学生教授部分专业课程,这样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掌握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动向。实践性教学是一种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学必须与社会、企业和单位紧密相连。同时为了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可以借助企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进行培训。
所谓 “三位一体”,其基本内涵是: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知识、能力、 素质” 融为一体,全面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在此理念基础上高校应该积极转变传统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专业发展观念和模式,更加重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将教学过程视为重中之重,努力拓展和延伸实践教学场所,成立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之上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找出理论的短板,再进行加强和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及时完善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直接决定着社会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构建多方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是新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符合社会、市场、体育对人才的需求之上,结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努力拓展建设社会体育教学实践基地。通过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张帆,初立伟.基于“应用型”社会体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1):204-205.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EB/OL]. https://baike.so.com/doc/25157182-26144298.html
[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s://baike.so.com/doc/6433018-6646695.html
[4]熊辉.社会体育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搏击(体育论坛),2014(10):10-12.
[5]肖和伟.新形式下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 2018(2):92-94.
[6]邹学亮.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J].体育科技2016(3):153-154.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als
ZOU Xueliang, etal.
(Guangdong Petrochemical College, Maoming 525000, Guangdong, China)
2018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改课题(项目编号:JY201850)。
邹学亮(1986—),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