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张庆义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济宁 273100)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二十三字方针;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自2007年到2016年以来,国家越来越关心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并对学校体育工作越发关注和重视。2016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级中学学校的招生要改革录取办法,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目的。将体育考试纳入中考体育必考科目,对于学校体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家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更加关注。但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异化,造成了中考体育考生服食兴奋剂的现象。
东北网2017年5月31日讯:“中考体育考试,考前几天红牛饮料火了,葡萄糖火了。短时间内,学校和考点附近、居民区周边的超市红牛饮料及大小诊所、药店里的葡萄糖脱销。”这些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兴奋剂,只是通过功能性饮料来减轻疲劳,但是这种服用功能性饮料的心理与服食兴奋剂的心理如出一辙。中华网2017年7月14日报道:“学生中考体育为拼高分,有家长让孩子服用兴奋剂。” 2002年9月,广东省江门市培英中学一名高三体育特长生在教练员的指导下,通过长期服用肌肉生长素类补剂来提高运动成绩,但不幸的是在一场足球赛场上发生猝死,一个年轻的生命因此结束。2008年4月中考体育考试期间,深圳市又爆出学生为提高运动成绩而服用兴奋剂事件。2012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发布的第三季度兴奋剂检查数据中,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山东学生刘钰秀被检出阳性,这是在中学生运动会上发生的首例兴奋剂事件。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陈佩杰教授在“历史与未来——奥林匹克反兴奋剂40年”上海站启动仪式上透露:“在中考体育加试和体育特长生考试中已经出现了通过服食兴奋剂来提高运动成绩的不良现象。在短时期内学生通过服用兴奋剂,达到增快跑步频率、提高运动成绩的效果。”
殊不知,考生服食兴奋剂的危害之大。服食兴奋剂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均产生极大的危害。服食兴奋剂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女性,长期服用会导致月经紊乱甚至不孕症,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会产生心力衰竭、患糖尿病,甚至猝死等重大危害。考生服食兴奋剂提高运动成绩容易强化考生产生投机心理,对考试的公平、公正失去信任。更为可悲的是随着考生服食兴奋剂事件屡次曝光,会使人们对获得好成绩的运动员与兴奋剂联系在一起,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造成社会诚信缺失、信任危机等严重问题。青少年服食兴奋剂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体育观,不利于青少年树立乐观幸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价值观以及顽强拼搏、公平公正的体育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部门没有把中小学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摆到同一位置,体育课时间经常被其他课占用,学生学业压力增加,学生日常体育锻炼时间越来越少,使得中小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学校出现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学生,并且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针对中考体育,教育部颁布各项政策使体育课成为与语数外同等重要的主科,学校体育课要保证每周3次,不得占用体育课时间补文化课。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学校仍然不顾学生体质下降的窘境,私自占用体育课,不按课程设置上课,只是在教育部门检查期间才上课,制造教学假象。学校仍重智育、轻体育,一味地追求文化课成绩,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置之不理。尤其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大,这种挤占现象尤为普遍。学生只能在即将体质考试的时候才会被学校安排进行体质突击,俨然成了“速成品”。一些热爱体育的学生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偏差,使得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也产生了偏差。
目前中考体育考核评价模式主要是单一评价模式,即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考试,考试成绩计入升学总分。这种单一评价模式难以调动学生日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容易让学生养成平时不刻苦训练、考时借助不良手段来提高运动成绩的投机心理,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中考体育加试过程中,体育考试缺乏兴奋剂抽检措施,导致考生服食兴奋剂没有顾虑,肆无忌惮地触碰兴奋剂“高压线”。
许多学生包括家长都对兴奋剂相关知识的认识及其危害性了解片面,甚至家长为学生购买兴奋剂,另一方面学生服用“兴奋剂”是在教练或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练结合自己的训练安排,有计划、有周期地让学生使用“兴奋剂”,其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学生运动成绩。通过走访调查得知,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服用药物和保健品能够提高考试成绩,并且愿意服用药物和保健品来提高体育考试成绩。其中,超过6成的学生打算服用药物和保健品,认为兴奋剂比补脑药品更有效,更甚有2/3的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愿意承担药物的副作用。更令人吃惊的是,不少家长默许、甚至鼓励孩子在体育加试之前通过服用兴奋剂来提高体育考试成绩,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一次性使用没有关系,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于是就出现了家长购买药物给子女服用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仅仅是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培养孩子基本的做人道德,没有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也反映了家长对孩子诚信教育方面的缺失,学校需重点加强对其教育培养。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电商网站检索“中考体育”一词,会出现大量药物、保健品和功能性饮料等,并且会有商家主动向记者推荐使用含麻黄碱、咖啡因的药物或饮品。例如,不法商家会推荐运动员禁止食用的含有甲基睾丸酮的药品,这类药品对运动员危害极大,长期服用能致人肝脏肾脏损害,严重时可导致心衰;再如,强地松、去痛片等药品如果空腹或胃肠溃疡的人服用,有可能造成胃肠穿孔出血。药品监管部门存在监管漏洞,让不法商家有机可乘,销售含有兴奋剂成分的药品。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健康第一”的理念,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校的考核压力,明确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宗旨,把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落到实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至少培养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把体育教育或考核的关注度、强度延续到高中、大学,让学校有主动性地开展体育课,让学生有时间锻炼,并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教育习惯或生活习惯。例如,清华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对于生源的体质健康重视程度很高,并将体育作为最终毕业的重要参考内容。对于中考体育加试学生服食兴奋剂事件,教育工作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引起高度警惕,加以有效地控制,采用简单有效的兴奋剂检查方式,制定“随机抽查—严格检验—严肃处理—思想教育”的中考体育兴奋剂检查方案。加大处罚力度,对检测到使用兴奋剂的考生进行严肃处理,如取消其考试资格,并对考生家长和教练进行走访,确定其是否知情或指导考生服用兴奋剂药物,并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在损害孩子的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更是严重违反相关规定、违背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蔑视考试纪律、破坏社会公平的行为。
综合评定体育成绩,让每学期日常体育测试成绩或体育锻炼的出勤等情况做到科学量化,让其在中考分数中占有合适的权重,实行双重评价考核,做到日常上课训练成绩与体育考试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这样突击服用兴奋剂来提高运动成绩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好习惯。
教育部门针对这一现象,成立专门的反兴奋剂宣传中心,定期定时开展反兴奋剂科普宣传,从思想层面灌输正确的认知,以此端正人们的行为。提升反兴奋剂的科普宣传力度,达到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强化家长对兴奋剂危害的认识;提高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
针对部分中学生在应对中考体育加试中服用兴奋剂或含兴奋剂药物的问题,有专家表示,任何体育竞赛和体育考试都不能凌驾于《反兴奋剂条例》之上,中考体育加试也不例外。禁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不仅是国家体育总局的规定,更是保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维护体育竞赛的公平公正和保证国家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重要准则。因此,为保障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食品药品监管的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时刻保持警惕,对一些在市面上较容易买到的含有兴奋剂成分的普通药物,尤其是中草药,应加倍重视,抓住一个查处一个,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