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诚
(裕安区天峰初中,安徽 六安 237131)
体育教学活动变化是一种教学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变化教态、师生交流的方式、信息传输的渠道、教学媒体及教学辅助材料、课堂内容结构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减轻学生的运动疲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活动变化的运用,能使体育教学充满生气,也是形成体育教师独特的教态与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国外教育工作者曾经把教学变化比喻为“兴趣之母”,可见,体育教师应掌握各种教学活动变化技能,并能有意识地、行之有效地把这些变化技能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教学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2.1.1 声音语言变化声音语言变化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说话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语调的升降、感叹语的穿插、口令的力量、哨声的缓急等变化。一般而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提示、音量和速度要适中;在强调某个问题或动作重点时,音量要加大,语速要放缓;在纠正或指点学生的错误动作时,语言应温和、轻缓;在激励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等优良品质时,声音应高亢,语调应激昂;在提醒学生注意力集中或批评学生时,语言应适当停顿和用注目形式;在提醒某个技术动作的重点时,声音应短促、重复、铿锵有力。本文就教学中的语言变化举例如下。(1)感叹语的运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感叹语可以产生其他语言难以表达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分腿腾跃过山羊教学时,针对全班女生由于害怕不敢越过山羊的情况,一句“难道就没有一位巾帼英雄能征服这小小的山羊吗?”的感叹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改变尴尬的教学局面。(2)激励语言的运用。教学中教师的激励语言可以成为启发学生思维的春风,鼓舞学生士气的强心剂。例如,在进行接力教学比赛中,其中有2个接力组因信心不足而连遭失败,表现出不愿再进行练习的消极情绪,这时体育教师把他们集合起来,当众“训斥”:“你们不要参加比赛了,在比赛面前,懦夫和强者只有一点差别,是后退还是前进,你们看着办!”这样的训斥使那些学生羞愧难当,坚决要求教师再给一次机会。结果其在接下来的几次比赛中连战连捷,洗刷了羞耻,争得了荣誉。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应慎用激励语言,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成为压抑学生士气的秋霜,机智的一语点拨可以打开学生智慧的闸门,一句不慎的话则可能熄灭学生思想的火花。
2.1.2 体态语言变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体态语言变化是指在不同的课堂情景中,教师适时地改变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对体育教师组织、引导教学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包括手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等。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练习时,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运用不同的体态并配合口语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能创造更生动和谐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身体位置的移动和得体的手势、表情、眼神等,都是其声音语言的有力辅助和补充。体育教学中体态语言的变化是吸引学生注意,唤醒学生情感的重要方法。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变化对学生的活动练习有着良好的提示作用,其传递着学生的情绪和师生的情感。例如,在分腿腾跃过山羊教学中,学生往往由于惧怕而不敢做练习,这时教师以关切的目光和温和的微笑对待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表情中受到感染,得到安慰、鼓励和勇气,从而减轻畏惧心理,产生“教师相信我,我能跃过去”的自信心。再如,教师对学生顺利完成某个技术动作时,用伸出大拇指或鼓掌给予赞许,或面带微笑点头致意,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鼓励作用。课堂教学体态语言的变化也是体育教师教学生动性的重要形成因素。体育教学的生动活泼氛围基本是由于教师不断变化对学生的刺激方式、不断引起和抓住学生的注意而形成的。有些体育课堂教学之所以枯燥乏味,主要因为教师语言呆板,缺乏适当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的变化及必要的手势等体态语言。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机械地练习。新课改下体育课已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师生相互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变“教”为“导”。教师若在体育课堂上充分利用师生互动变化,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最充分的练习,就能促使学生掌握练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互动主要包括教师对全体学生、教师对个体学生的作用,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的作用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作用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尽量利用、发挥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作用等因素,让课堂结构模式完全开放,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师生的互动变化,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学生的课堂表现有可能与教师备课时设定的既定程序不相符,但只要学生的表现结果是积极向上的,就不必拘泥于教学规定的程序。体育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身心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学生长期置身在这样的课堂环境里就容易获得成就感,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提高。
教学活动中的应急变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既定设计的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课堂组织结构等做出相应调整的应急处理。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遇到学生对动作要领理解掌握不充分或对某项训练能力不足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临时补充一些辅助性的练习;当学生不能正确规范地完成动作时,教师可以说“不要紧,别着急,想一想,再来一次”等鼓励、安慰语言。教学活动中应急变化的实质就是随机应变,其既具有随意性,又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要求体育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捕捉有利时机,迅速想出应变对策,把课堂引向更深、更广的境界。当然,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急变化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原则,要放得开、收得拢,要巧妙地把应急处理的方式、方法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课堂的应急变化绝不是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东拉西扯,而是要有的放矢。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体育教师要多采取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保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参与热情。
教师在课堂上若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一节体育课自始至终都用一个语气、语调和一样的教学手段,势必会对学生的听觉神经、运动神经产生抑制和疲劳,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很容易在练习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如果教师在体育课堂活动中不断地运用变化,强化、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抑制学生注意转移,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就能从不同的运动感官、不同练习层面对学生形成刺激,激发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绪,达到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
体育教学活动的变化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运用变化,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大脑中枢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兴奋点,从而忘记疲劳,在轻松、愉快、活跃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变化可以课前设计好,也可以是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临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原设计的教学思路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处理。不管是哪种变化,目的都是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得到更充分的练习,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得到尊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没有目的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凡事预则立,一节好的体育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严密的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虽然教师在备课时预想不到课堂上会发生的每个细节,但在课前可以计划好各个教学环节如何处理和变化,如哪个重点环节要加以强化、哪个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哪个环节可以实施探究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多数是有目的的变化、有计划的变化。
体育课堂教学情形千变万化,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活动变化上要紧扣教学内容、目标、重点以及知晓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因势利导,使课堂教学的进程始终向着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
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变化运用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启迪学生的智慧,要能促进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氛围中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并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