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忠鹏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不断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的体质。然而,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存在着学习压力大、锻炼时间少、身体素质差、运动技术能力欠缺及心理素质薄弱等现象。尤其从每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成绩可看出,中学生的体能体质状况不容乐观,面对这种窘状,身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深感责任重大,这不得不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课堂教学是实施体育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学生要获得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及体能有效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才能完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体育课堂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教学内容越来越生动,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体育课堂氛围呈现出师生互动性强,且宽松、和谐、民主等良好状态,但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的体育课仍有被占用、个别教师上课积极性不够、学生学习体育兴趣度低下等现象。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体能,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主阵地,明确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性,科学而又严格地做好课堂管理,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通过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形成新颖多样的组织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激活学生自觉锻炼的活力,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促进中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苏州大学著名朱永新教授提出:理想的体育要善于培养学生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注重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等优秀品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本领,为终身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许多体育课堂教学较为忽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及学生体能训练,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缺少对学生吃苦耐力及意志品质的培养;二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三是教师担忧体育课堂出现安全问题……这些对中学生体能的发展、素质的提升、运动能力的提高等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教师要转变那种“牧羊式”的活动观念,以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肩负起培育“四有”新人的使命,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中学生滚翻、攀爬、跳跃、疾跑、投掷、平衡等运动能力,要有意识地制定每节课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教学目标,并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加以渗透,培养一、二种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在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有效地促进中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及身体素质的提高。
当然,教师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共同的起跑线上树立“永不言败、永不停歇、坚忍不拔、积极进取”及坚持到底的信心、决心、毅力等体育风尚,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体验到进步的乐趣及成功的滋味。
体育课相对于室内空间较为广阔,学生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善于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锻炼及自我调控能力等培养。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学生喜欢的是愉悦性的合作,但现实往往是学生对于一些体育锻炼的项目缺乏一定意义上的合作倾向,应当说这不利于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甚至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有效形成。尤其在合作与竞赛中,要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体育精神,积极进取,及时调整自我心理状态。
为此,教师要针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遵循学生愉悦欲望强的原则,引导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性的娱乐性游戏,使学生在娱乐中感悟出“我更行”必须有他人扶助的真知;也可以遵循学生之间存有差异的实情,充分发挥其小助手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不但能提高练习质量,而且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还可以遵循学生之间的模仿力极强的原则,让学生观察同伴的练习行为,进而从观察中得到深刻的启迪,以此提高自身的训练效果。例如:在开始热身部分,为了活动学生的肢体,避免学生身体受到损伤,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一些互动式的合作游戏或者体操运动,如:双人操中的腹背运动、下蹲运动、踢腿运动等等,这些动作既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又需要双人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这种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的形成,学生情绪高涨,使体育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准绳,从“提高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教会学生技能”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认真撰写教案,巧妙使用学生喜欢的教材内容,不断激发学生乐于学习体育的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爱学、乐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前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接受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而且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的“灌输教学”,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他们乐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建议。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训练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运动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精心选择并使用教材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任务及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潜能,因人而异,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及知识掌握程度,灵活运用教材,如:将排舞、武术、街舞以及华尔兹舞等内容引入课堂进行教学,例如,进行舞蹈模块教学时,在欢快、优雅的音乐伴奏下,教师将男女生进行合理搭配,分组进行练习,学生时而进行脚步移动的练习,时而进行优美的旋转动作练习,时而进行手势动作的练习……学生间那默契的配合动作、舒展得体的舞姿等无不给人留下焕然一新之感。这种新型的教材内容,不仅使学生深感耳目一新,极易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而且这种有别于常规教学内容的体育舞蹈与健身方式,无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多样和有趣。学生不仅了解了形体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使自己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学生课后练习的频率也明显提高,学生的体能及运动能力得以有效发展。
活动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得以充分发挥和挖掘,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有效地提高锻炼的实效性。科学而灵活、有效的教法,既是体育教师应必备的一项技能,也是他们一生追求的传授学生知识的本领。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生长的空间,使教学方法始终与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相适应,保证学生始终在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中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满足他们心理和兴趣的需求,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获得知识与技能。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更要得法”。有效教学方法很多,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标精神,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并用课标精神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在熟悉体育教材的同时,巧用能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资源,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为学生健康服务。要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精选新颖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体育场变成“快乐的学习乐园”,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善于相互交流、共同研讨,同时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使“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树立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例如:在健美操队形变化教学时,教师只对学生提出队形变化的技巧和要求,然后引导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进行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探究,并“展示练习成果”,以体现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交流过程、学生合作过程等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有了充足的活动时间,思维得到充分的碰撞;在创编健美操成套动作队形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谋划策,形成各具特色的队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法,落实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理念,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总之,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在使用体育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挖掘体育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与欲望,从而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