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妮娜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实现2020年将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改善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实现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是关键路径之一。因此,我国各个学校应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落实人文教学精神,为我国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全面性人才。
据有关调查显示,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存在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速度及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耐力素质低谷徘徊、血压调节机能不良等身体素质低下情况。在教育部门的重点引导下,各个学校纷纷提升了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力度,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成效不甚明显,究其原因,与教师协调教学的理念匮乏不无关系。
就我国当前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发展情况而言,大多学校中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抑制了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和运动训练上的积极性,没有起到塑造青少年身体良好素质和改善青少年运动训练情况的作用。此外,教学模式的单一还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和运动训练产生了认知的偏差,不利于学生体育道路的长期发展。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传递速率明显加快,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与以往产生了较大的不同,造成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同时,各个学校中开展的运动训练项目数量有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训练环节感知水平不高,体育课程教学和运动训练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抑制了二者的协调发展。
为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效果,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应在实际教学中强化教学理念的导入力度,采用相关措施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在教师具有较高水平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可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统一意识的建立。以实际教学为例,对强化教学理念的导入力度进行介绍: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体育课程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差异性和连接性,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二者的不同理念进行具体感知,如,篮球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素养为前提,在教学中将实现学生对篮球知识与篮球基础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的,而在篮球体育训练中,教师则将提升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篮球竞争意识为主要目的。带领学生感知体育课程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理念差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理解能力,推动了体育课程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进程[1]。
就实际情况而言,体育课程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重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而运动训练则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锻炼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和竞技意识。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明确二者之间的差别,在课程中进行充分渗透,优化教学模式,改善传统教学中模式单一的教学现状。通过对当前教育中学生的理念认知状态和体育学习态度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渴望在体育课堂中展现个人能力。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应用分级教学模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阶段性教育:教师先对学生进行级别制分组,在级别不同的组别之间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400米接力教学中,教师先对学生进行统一的体育课程教育,接着对运动训练技能水平不同的小组分别进行测试,以此实现体育课程教育与运动训练的协同教学和共同发展[2]。
现阶段,我国对体育教学十分看重,同时也在社会上营造了“全民训练”的运动风气。丰富教学项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和运动训练,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教学项目也能实现体育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强化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当前在我国体育教学中丰富教学项目主要是指丰富运动训练项目,可从体育课程的多元化项目进行选择和创新。例如,在运动训练中加入排球、篮球、乒乓球、竞走、跳远等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运动训练项目的广阔选择平台,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趋向,在学生选择了指定的运动训练项目后对其开展体育课程与运动训练的双重、有效教学,修复运动训练项目与体育课程项目之间的不均衡缺失,实现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在学校中探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协同发展路径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引导学生的体育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这种协同发展路径还能进一步改善我国体育教学现状,为我国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人才资源储备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