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义朝
(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广东 广州 511300)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差异,对体育课该“教什么”、“怎么教”问题发生较大争论,进而出现“发展体质,淡化技能”和“强化技能教学”等不同观点,导致技能学习和身体素质锻炼“两张皮”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表现在,一方面,经过多年体育学习,很多学生仍没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体育中考加试实施二十多年,但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依然呈逐年下滑趋势。为此,笔者从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课课练教学研究入手,提出“植入式”课课练教学[1],在实践过程中,针对运动技能学习提出初中体育运动逻辑重构教学[2]。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提升,形成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形式,把运动技能与体能练习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对解决此难题作一些尝试,以求抛砖引玉。
体育教学要较好落实《新课程》,必须坚持体育新课程基本教育理念,必须能够切实解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能”两个关键问题。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是以运动技能学习为载体,以团队游戏、比赛为主要形式,运用“寓教于乐、寓练于学”思维,把身体素质和健康知识巧妙地植入其中,形成“运动技能、健康知识、练习强度”三位一体的体育教学形式。有以下三方面涵义
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必须把运动技能作为学习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一切课堂教学活动应围绕运动技能学习而开展。“运动技能的提高是确保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3]《新课程》中也明确指出:“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4]这些都强调了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必须要注重身体练习强度的合理控制,均衡整节课的身体练习运动负荷。健身教育论认为,体育的真义在于增强人的体质,发展和完善人类的身体。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身体教育的需要,应该在每节课、每学期和每学年中,都要自始至终地注意应用运动负荷价值阈,要让学生在价值阈内运动的时间尽可能多一些。初中生运动负荷价值阈大概控制在心率表现为每分钟120次到140次之间,锻炼身体的效果最佳。[5]当然,如果作为运动员训练标准,这个价值阈是不够的,这也是学校体育与运动员训练的不同点之一。
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必须把健康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适时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知识的准备是兴趣产生的基础”。[6]当学生对体育和健康有了一定知识积累和认识,才更有体育学习动力和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新课程》中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7]充分强调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
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是把运动技能学习、身体素质锻炼和健康知识渗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综合考虑,三者是平行关系。这就需要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要为身体素质锻炼寻找恰当的植入切点,并合理设计好植入方式,同时把握适当地时机和情境,及时渗透体育健康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综合考虑运动技能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特征,预设身体素质的植入内容和方式,以及健康知识植入的时间点。因此,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
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采用的团队游戏,不是随便拿来用的体育游戏。体育新课程要求目标引领内容,“植入式”教学是以内容学习为目标,“团队游戏”是根据“教学内容”创编的,也不是单一的游戏,而是要根据运动技能结构的内在逻辑,创编相应的游戏集,是先有内容后有游戏的逻辑关系。不仅如此,就是游戏本身的设计也要符合一般的运动逻辑规律,目的是更好地为“掌握运动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能”服务。因此,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具有显著的逻辑性特征。
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虽然是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加入身体素质练习和体育健康知识内容,但这种加入不是生硬地强加进去,而是根据运动技能的结构和特征,通过游戏的形式融入其中,与运动技能练习浑然一体。比如,在篮球投篮技能练习中植入速度力量练习:4-6名学生为一组,同时在两个篮板之间进行交替往返跑投篮比赛(定时1分半钟),每人每往返一次限投篮2次,最后以小组投进球总数决定胜负。相比一般让学生在同一篮板下练习而言,只是在学生等待投篮间隙,增加跑步练习内容,没有影响技能本身练习,既满足技能练习的需要,又保证了身体练习的运动强度。因此,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具有顺其自然的植入性特征。
以足球运球与传接球技能植入教学为例,设计团队游戏“玉兔奔月”:
1.分组:6人/组,每组分成两队间距25米相对站立;
2.情境创设:玉兔(足球)下到人间游玩结束,返回月球时遇到云层(标志杆),便穿越云层(运球绕杆),然后奔月而去(传球)。
3.游戏要求:运球绕杆不能漏杆,采用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动作,传出球后,快速移动到对面队尾,游戏继续。
4.胜负判定:先按要求完成3轮次的队获胜。备注:预计6课时,在游戏不同阶段,不断提高动作质量要求(渗透运球、传接球动作要领和足球知识),在25米移动过程中变换植入“快速跑、高抬腿跑、单足跳、高频跑”等素质练习内容。
从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来看,都有一个从“动作表象的初始认知”,经过“重复练习”,到“动作熟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虽然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重复练习”最为关键,这个环节需要练习者从动作僵硬的初始体验开始,坚持不断的反复练习,“使动作练习的刺激与身体反应形成必要的联结”,[8]才能达到动作熟练的练习自控,从而掌握运动技能。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是以运动技能学习为载体,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技能学习而展开,把技能动作设计成游戏比赛的形式不断重复练习,学生更容易接受,练习积极性高,在不知不觉中便练熟了技能动作。另一方面,团队游戏本身更接近实际比赛的情境,也为下一步的技能运用奠定了一定基础,有利于运动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学生体能作为体育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必须常抓不放。要发展学生体能,就离不开大量的身体素质练习,而身体素质练习往往是比较辛苦的,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吃苦的经历较少,更难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坚持练习。诚然,“人类进行身体运动的权力是天赋的,对身体运动的需求是刚性的,是为满足基本生存和延续的恒久性需求。”[9]但这种身体运动的刚性需求,需要通过一种积极的、与人的心智水平和年龄相符的形式来满足。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采用团队游戏、比赛的形式,把身体素质练习植入到游戏之中,练习形式新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坚持练习。从身体练习效果来看,青少年普遍存在好胜心理,在技能练习中增加一点难度(素质练习),更能激起学生的斗志,锻炼效果更佳。从练习时间来看,由于把身体素质练习植入到技能练习过程中,加上技能练习本身的锻炼价值,能够让学生身体锻炼更多时间处在相应的运动负荷价值阈之内,达到发展学生体能的最佳效果。
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把健康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与技能学习放在同等位置进行教学,同一知识点甚至在不同课中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多次传授,学生掌握的必然更牢固。比如,在接力跑游戏中植入“运动性休克”知识:在学生做完游戏后,一边引导学生放松,一边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做放松活动,如果剧烈运动后突然停下来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这样很自然地就把“运动性休克”知识渗透进去了。如果遇到有学生出现头晕等情况,教师在处理时,又可以把预防“运动性休克”的知识和急救处理方法教授给学生。有时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相关事例,加深学生理解和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渗透学习,远比把学生留在课室专门去讲解的效果要好很多。
《新课程》中指出:“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各种形式的比赛是学生参与运动的助推剂,是体育教学的闪光点,是体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正是以团队游戏、比赛的形式,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它有三个优点:第一,是游戏就有规则,学生在各种游戏中必须遵守规则,这能够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遵纪守法品质。第二,是比赛就有输赢,让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去体验输赢与得失,感受成功的荣耀,体验失败的挫折,既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念,又能逐渐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第三,团队游戏是以团队的成绩决定输赢,既能保护技能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这些恰恰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首先提供的是一种教学思维,即“寓教于乐、寓练于学”思维;其次是一种形式,即以“团队游戏、比赛”为主要形式;最后强调了一种意识,就是必须重视“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教学的意识。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重在操作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任何一个团队游戏都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成熟的,只有较为成熟的团队游戏才能更好地满足技能学习的需要;而且同一技能的不同学习阶段,游戏形式与注重点也是不同的。因此,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植入式”教学真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