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行为作业的设计路径研究

2019-11-24 15:18王金东余训敏
教育界·上旬 2019年8期

王金东 余训敏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行为作业是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深入生活、社会,开展践行活动的一种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强调将所学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并外显为具体行为。布置行为作业时,教师应遵循践行、思辨、提升的设计路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行为作业;设计路径

一、行为作业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行为作业

行为作业是指在学科教学领域,将作业呈现指向学生外在行为表现的一种作业设计。区别于传统的文本作业,它不要求学生以知识的再认或再现为主要任务,而是要求学生以一定的学科知识为支撑,达成某种外在行为目标,旨在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行为作业是相对于知识性作业而言的,是通过一定的观察、实践、体验活动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达到提高认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感的目的的活动要求。作业不是简单重复记忆课堂教授的知识,而是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实际行为的写照,通过设计出外显的行为要求,替代传统的书面作业,帮助学生找到提升内在品德素养的更好途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行为作业是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质,再通过行为实践表现出来,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幸福完整生活的作业形式。它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学生学习完相关的教学内容后,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和行为实际,设计和布置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亲身实践的要求和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例如,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7课“亲情之爱”的内容后,设计学生回家主动帮父母做一件事,对父母说一句祝福语,给父母写一封信等行为作业;再如,在学习九年级“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以后,向学生提出“利用节假日为老师、同学和社会做好事,送温暖”的行为要求。

二、要让学生勇于实践,懂得如何践行

首先,要注意学生与课本的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行为分配是教师在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实际情况后,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实践的一项任务。行为家庭作业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行为家庭作业的设计必须符合教材的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关注,使行为家庭作业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其次,要有方法补充,积极引导。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行为任务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学生可能对如何执行行为任务的具体操作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方法上做好工作,预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借鉴。在行为家庭作业的实际操作中,学生有时很难做出决定。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积极的指导,辅以方法,并合理解决。

再次,及时表扬和鼓起勇气。行为家庭作业的实施具有挑战性,它突破了原有书面作业的惯性思维,采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和实践书本理论。作为一名教师,在分配行为任务之前,必须对学生有深刻的理解,了解他们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学生应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分组,在行为家庭作业实施过程中受到表扬和鼓励。

三、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懂得科学思辨

一是感悟情境,学会思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行为作业具有实践性、真实性的特点。基于这一特点,学生在进行作业实践时,要通过感悟情境学会思考。例如,教学“亲情之爱”这一课后,教师可设计“为父母做一件事———感恩父母”的行为作业。学生回到家后就要设身处地思考一下,该做一件什么事才能真正让父母感受到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心。这种思考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家庭环境来进行,要求学生进行真思考,真践行。

二是价值取舍,科学思辨。布置行为作业,学生就会在各种复杂而又真实的情境中不断进行思考和价值取舍。那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价值取舍的标准又是什么?这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让学生去感悟,去总结,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进行价值取舍的重要依据。

三是学会求助,理性分析。行为作业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个体与他人、与集体、与家庭、与社会通力合作、相互协调的过程。在行为作业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行为作业的顺利开展,学生要学会向他人求助。学生可以多寻求几位求助对象,并理性分析每位求助对象给出的方法,挑选最科学可行的操作方法为己所用[1]。

四、要讓学生学会转化,懂得境界提升

首先,学会将一件事转变为另一件事。一个特定的行为任务可以产生理论知识的转移,并能达到逐点和面对面的效果。例如,在课堂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好”的重要性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每天从我做起”的行为任务。当学生实施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应该做得好?做好事的对象应该是谁?他们应该怎么做?通过这一提醒,学生将逐渐认识到行善有利于社会和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其次,应该改变立场去思考和升华情感。学习思维调换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例如,在教授“深浅谈友谊”之后,教师可以分配行为任务,比如让学生帮助身边有家庭困难的学生,同时让学生同情地思考:如果我是一个有家庭困难的学生,我希望每个人都知道我的家庭很困难吗?如果我想得到别人的帮助,我怎么能接受呢?学生能更了解困难学生的困难,升华自己的情感,更有利于实践。

第三,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与境界的完善。行为家庭作业的实施意义不在于家庭作业本身,而在于让学生通过行为家庭作业获得真实的情境感知,然后通过生活实践检验和丰富理论知识,形成螺旋上升状态。这种知识—行动整合的结构模式为培养具有能力和道德的合格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结构模式,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功[2]。

五、与社区实践活动相结合

“有些研究需要在社区这样的范围内进行,社区中的许多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都收集并记录了对提出教育目标有价值的资料。”“美国南部的社区学校有许多课程材料正逐步把社区的需要分析当作基础。”因此,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活动,也是完成道德与法治行为作业的重要途徑。现在的社区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民俗文化传承活动,尊老敬老活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道德与法治行为作业可以融入社区实践活动中,规模更大,效果更佳。比如寒假期间,结合九年级第二课所学的“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布置学生参加社区民俗文化活动的行为作业。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所在社区的迎新春活动,写春联,剪窗花,猜灯谜,还有诗词大赛。同学们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懂得了很多传统的习俗,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情感。重阳节的时候,我们设计的行为作业是要求学生到所在社区的养老院去慰问老人,帮老人打扫房间,给老人表演节目,唱歌,讲故事等。通过这样的行为作业,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经验和服务意识[3]。

我们会提前跟社区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了解他们近期要开展的社区活动。有些社区为了方便交流,建立了社区活动QQ群和微信群。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将道德与法治行为作业与社区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得到延续和提升。比如为了配合社区组织的献爱心活动,我们设计和布置了旧物义卖献爱心的行为作业作为社区系列活动的补充。同一社区不同学校的学生一起交流开展义卖活动的经验,交流心得,活动带来—定的推广和影响,带动社区其他单位、企业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行为作业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与家庭教育活动相结合,与社区实践活动相结合,打破了行为作业形式单一的局限性,将行为作业延伸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去,使学生的行为具有延续性。通过完成行为作业,学生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使行为主体社会化,真正从行为作业走向作业行动。

六、结论

有关行为作业、行为人、行动者这些概念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探索和研究,但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行为作业的探究,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从行为主体走向社会行动者,从行为作业走向作业行动。作为青少年,不仅要明确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树立公民意识,而且要付出实际行为,成为改造世界影响社会的行动者,真正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教师要在深层次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更好地促使学生知、情、行的转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更好地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行动意识,使其立志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行动者。

【参考文献】

[1]张新颜,李敏.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的思考与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8(04):42-46..

[2]王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行为作业的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3]劳婷婷.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0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