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展开深入研究,阐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理念和依据,并重点阐述了几点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关注学生识字写字,加强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传授学生表达的方法,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注重积累运用语言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运用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得到了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确保学习效率稳步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进步,使教学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理念和依据
(一)结合课程标准,加强语言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
(二)结合课时教学目标和课后练习,正确选择语言训练点
教师运用简单的语言对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阐述;通过认证解读,明确本单元的训练点。课时的教学目标和课后练习也是教师确定语言训练点的关键。课时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主要是结合文本内容、课后练习来进行确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运用语言训练的手段,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学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加强对学生的自主训练。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铃铛》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两幅图。这两幅画分别代表着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教师要求学生仔细看图,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故事的中间部分进行编写,实现首尾顺利连接,构建完整、全面的故事。然后教师要利用幻灯片,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展示[1]。开头:美丽的小猫,有一个特色好玩的小铃铛。这个小铃铛是他的好朋友送给他的。结尾:小猫害羞地拿出小铃铛,说道:“那我们就一起玩耍吧。”这时他的好朋友激动地说道:“好啊,太棒了。”这样的语言训练彰显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让其遣词造句能力越来越强。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措施
(一)关注学生识字写字
1.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比如“同桌之间要相互抽取卡片、你读我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同桌之间做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而且还可以及时对其进行纠错,确保生字字音的准确性。同时,通过“给拼音找朋友”,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确保学生较高的参与度。
2.培养准确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词意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设计活动,确保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充分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返回文本中,对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进行体会,实现在“运用中理解”这一目标。
3.梳理规律方法,学会写生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字的结构规律进行挖掘,将写字的方法提炼出来,再进行合理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进行识字。此外,在每节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提炼写字方法,实现举一反三,确保书写字体的正确性和美观性。
(二)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
借助语感的培养,旨在引导学生积极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语言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不断增强语感。教师要把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2]。比如在《桂林山水》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将其与家乡的山结合在一起,随即进行有感情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结合图,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基于此,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感知、运用的能力,从而实现语言训练目的。
(三)传授学生表达的方法
第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是对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整合各段大意,再进行概括,就形成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在各个段落大意之间要添加一定的过渡词语,为文章的连贯性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区分开来,对于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直接忽略掉。
第二,要素串连法。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要素理顺弄清,用词语将其串连起来,使其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在写一篇文章时,主要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进行写作。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作者想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将这几个问题进行概括,进而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穷人》为例,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在桑娜等丈夫回来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桑娜是怎样做的呢?在丈夫回来以后,她产生了什么样的心理?”在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之后,把这些答案贯穿起来,就形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处于不断对话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使学生的阅读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层层递进。教师要敦促学生认真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深度的对话,最终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加强平等互助对话氛围的构建[3]。以《静夜思》为例,通过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思乡之情进行深度理解:作者当时身处他乡,在看到明月时,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学生通过体会诗句能够真实感受当时的场景。
(五)注重积累运用语言
一般来说,每学完一篇文本,教师在课后都会布置一些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的范围都比较广泛,学生在解答时就有了高度的自主性。也有一些练习的题干要求是比较明确的,比如要求背诵文章的第几段,并默写。积累语言的目的就是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语言积累的重视程度,将积累和运用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摘抄课文中的名词名句,并做好分类,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进行丰富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对本单元、本册教材中学过的词语进行归类,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进行补充,确保所整理的材料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系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视程度,将其落实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晓霞.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學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8(19):90.
[2]孙芳.真思考 真感悟 真阅读——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文本细读”的实现[J].华夏教师,2018(27):39-40.
[3]卢晓惠,李丹.核心素养导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J].文教资料,2018(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