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霞
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平台,在小学阶段教师有效的引导,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与认识,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音乐作品的带领下,领略音乐的风采,实现全面发展。“体态律动”这一音乐教学方式,形成于20世纪初,它主要的理论流派来源于欧洲,强调的是人体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或肢体反应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共鸣,有着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教师将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课堂当中,极大地适应了小学生活泼好动、易受集体影响强的特点,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打下了基础。同时,体态律动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小学生的动作协调,帮助其形成流畅的思维,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很多的教学实践中,让我们意识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低年级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有兴趣学习,便会主动地接受知识,让课堂变成充满乐趣的场所。体态律动的训练,大部分都以游戏的形式存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的排斥感,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为课堂的高效进行提供可能。
例如,在进行《姑苏风光》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注重用律动表演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爱动、注意力集中不持久的特点,为了让其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可以加入适当的律动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其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比如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歌曲《忆江南》,并且随着乐曲的旋律加上适当的动作。学生以伸展、摆动头部的方式动了起来,产生了学习兴趣,为接下来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奠定了基础,实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的现代教育理念,促进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总之,体态律动可以增强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感悟作品情感、体会作品内容打下了基础;此外,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吸引其课堂注意力的不二选择。
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
节奏感是音乐学习的必备要素,良好的节奏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演唱作品的表现。节奏感与生俱来,但是部分节奏感差的同学,也可以利用律动练习来进行弥补。律动练习,不仅可以展现音乐的节奏,更可以用来辅助歌曲的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帮助部分学生克服课堂上的自卑情绪,让其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例如,在进行《我的祖国是歌乡》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体态律动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首先,本节课是面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在此之前他们学习的歌曲大部分为四四拍,反而对四二拍的节奏不是特别的熟悉,所以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先利用之前学习过的歌曲,带领学生用拍手的方式重温了四二拍的节奏型,之后为同学讲解了四二拍的特点,让学生在此通过拍手的方式,感受四二拍的“强、弱、强、弱”的特点,为学生本节课歌曲的演唱打下基础。肢体动作是对音乐作品节奏的外在表现,同样通过肢体动作的训练,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不同节奏型的理解与掌握。在学生熟练掌握节奏型之后,教师的歌唱教学就变得事半功倍了。总之,体态律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变化节奏训练的形式,让学生对律动游戏时刻地保持新鲜感。体态律动在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对其智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作品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情感的表现与传承。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可以体会到许多不同的情感,这些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塑造的人格,为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体态律动则是音乐作品情感的最好体验,人们在聆听作品时,不同的体态律动也会展现出个体对不同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增强对作品的感受性。
例如,在进行《铃儿响叮当》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声势律动,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本节课的作品轻松欢快,而且适合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在合唱训练之前,教师先带领学生聆听了本首作品,并让大家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摆动自己的身体。学生的肢体动作表现可能不尽相同,但是频率的快慢却基本相似,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作者傳递出的愉悦心情。
之后,在合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规范学生的律动,以完善合唱的舞台展现,为作品的完成增光添彩。可以说,体态律动是个体在接受音符刺激时最直接的反应,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音乐作品传递的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潜力,更多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结束语
体态律动是适合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当然,其理论在音乐课堂的应用还缺乏一定的实践,需要教师们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规律,将其与音乐教学相融合,建构富有实效的音乐课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迟建萍.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效果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9(3):76.
[2]郑惠玲.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具体方法分析[J].黑河教育,2019(6):75-76.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