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少数民族舞狮运动的文化土壤
——以民间传说为例

2019-11-24 21:41张明莉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舞狮狮子少数民族

张明莉

前言

舞狮运动是一项广泛存在于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也是非奥运体育竞赛项目,为汉、藏、仡佬、壮、苗、布依族等民族群众喜爱。笔者以民间传说为切口,对少数民族舞狮运动的文化土壤,进行剖面后的分层研究,解读舞狮运动娱神、娱人、娱己的文化特性,以“艺”谋生和传承保护问题。

1 娱神(佛)的敬畏性

1.1 藏族舞狮运动的起源

少数民族舞狮运动的起源,专家学者各有阐述,我们不妨透过藏族民间传说,倾听藏民族对其本民族舞狮运动的原生态记忆,进行解析推导:古代虎豹成灾,为了不让凶残的动物危害、侵扰人类以及家畜,佛主圆寂后转为百兽之王—雪山狮子,驱除虎豹,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后人就以狮舞来纪念它[1]。

1.1.1 民间传说提到了佛主,表明舞狮与佛有关。藏族群众的主要宗教信仰是藏传佛教,而且藏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属于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佛的地位至高无上。舞狮是为了纪念佛,印证了舞狮是属于佛事法会的组成部分。

1.1.2 西藏阿里地区古格王朝(公元10世纪前后至17世纪)宫城遗址,托林古寺庙壁画中有动作协调、呼之欲起的杂技图案,有的舞狮、斗象,场面宏伟,造型精彩[2],其壁画从侧面反映出藏族舞狮运动的历史悠久,佛事活动渐次具有俗事杂技的娱乐方向。

1.1.3 青海西宁附近的西北藏传佛教中心塔尔寺,藏语称为“翁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说明狮子与佛的渊源深厚。

1.2 综上情况分析 狮子与佛有关联,信众主观上认定狮子必然是神兽;佛主又变成神兽(狮子),信众必定崇拜狮子,这是拜物教的早期思维模式;佛事法会必有祭祀仪式,假面以狮,拟兽而舞,是敬畏膜拜的最好体现。宣传佛教有转世之说,佛即圆寂又负有驱除虎豹的责任,狮即佛的化身,正是佛即狮,狮亦佛,狮佛一体来承担保护众生的责任。舞狮在宗教活动中承担着仪式引导,烘托庄严气氛的作用,舞狮的过程让僧俗信众敬畏神秘,营造端庄佛法无边的场景。寺庙法会是舞狮运动早期的主要活动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舞狮活动由法事而走向世俗,娱人的功能进一步显现。

2 娱人的世俗性。

2.1 仡佬族文化背景起源

贵州仡佬族高台舞狮的文化背景源于目连救母的神话故事。目连的母亲因生前作恶太多死后被打入幽冥地狱,目连为拯救母亲出离苦海,特拜具有七十二变的孙猴为师,在经历了一番苦练之后,学会了十八般武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番磨难而寻到了母亲,并以至真至纯的孝行赢得了天神的特别帮助,使母亲从此得见天光。目连母亲亦不畏天山路远,亲往天国,步罡踏斗,报谢洪恩[3]。仡佬族的民间传说宗教的色彩开始淡化,凡人俗事的个体问题需要解决,宣扬的是孝行报恩的主题,狮子攀登的高台就是用桌子层层叠起的天梯,意在吼狮闯难关,攀重天。

2.2 舞狮活动世俗性

体现在世事的婚丧寿诞等红白喜事的表演上,为喜事引福入堂,狮子(事事的谐音)如意;为丧事起舞,逝者驾狮而去西天极乐,永福安康。世俗性体现在俗务的开业庆典乔迁等经济活动中。

2.3 世俗性关注点

世俗性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舞狮文化具有遗传基因,祖祖辈辈都去看舞狮,我们这一代也不会例外;别人家的红白喜事中有舞狮助兴,自家的重大事件也少不了舞狮这一形式的存在,这是求同比照的心理作祟。既是从善如流也是从俗。第二,助兴形式的选择局限。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的环境相对偏僻,文化形式相对单一,舞狮活动也是有限助兴形式中从众的选择。第三,经济因素考量。山区群众经济收入有限,就近请来当地的舞狮队,服务价格相对低廉,多数家庭可以承受这笔开支,也是红白喜事从俭的选择。

3 娱己的康体性

3.1 壮狮简述

壮族舞狮历史悠久,声名远播,具有代表性的是广西田阳壮族舞狮和藤县舞狮,田阳舞狮具有难、险、奇、美的特点,人员众多,有多支舞狮队[4]。藤县舞狮具有“东方狮王”的美誉,藤县被列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狮训练基地,有100多支舞狮队伍[5]。

3.2 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当地群众利用农闲季节开展训练,并在民间传统节日进行表演,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较好的摒弃了赌博、打架斗殴等社会不良现象的发生。

3.2.1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舞狮过程中通过武术,杂技,舞蹈,杂耍的身体训练,满足了锻炼身体,减少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3.2.2 融入团队。舞狮运动是一项群体性运动,舞狮过程中既有狮头与狮身的配合,也有引狮人同狮子扮演者的配合,更有引狮人、舞狮人同整个音乐伴奏的配合,完成了以上配合也就促进了人际交往,改善了个人和团体的关系。

3.2.3 身体力行的继承舞狮文化。舞狮从业者在舞狮活动中,进一步领会了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涵,做到了身体力行的传承。总之,舞狮的康体性既是锻炼身体健康,也是调试心理健康,更是身体力行的继承传统文化。

4 舞狮谋生的职业性

4.1 舞狮一般都有松散的组织

少数民族的舞狮运动来自民间和生活。舞狮一般都有松散的组织,称作舞狮班或舞狮队,以贵州松桃的苗族舞狮子为例,舞狮班的负责人称为“狮子头[6]”,舞狮子根据分工有舞狮的引导者,舞狮者,说唱者,响器(音乐)伴奏等人员构成一个舞狮班底,人员需求量较多,人员之间要么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要么是师徒关系,要么是村寨的相邻好友。这也是数百年来,少数民族村寨有一技之长村民在农闲季节,活跃在红白喜事节庆活动中的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以“艺”谋生,亲帮亲邻帮邻的宗族文化体现。

4.2 舞狮具有技术垄断性

从广西田阳壮狮的传承谱系来看,这种职业具有血亲、师徒的角色特征[7],这反映出农业社会任何技艺都有一定的“技术垄断性”。

4.2.1 个体谋生

这项技艺对于个体,在荒年可以谋生,在平年可以解决温饱。

4.2.2 群体互保

舞狮运动涉及的人员较多,可以解决亲朋好友的吃饭谋生问题,技艺外传就有可能危及群体的生存,是自保互保的职业取向。

4.2.3 就亲就近选材的合理性

从舞狮的高桩,高台表演的惊险难美程度来看,舞狮都需要接受长期和大量的身体训练,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只能是从小接受训练,方能达到表演观赏的标准,这些情况的掌握和了解,也只有亲朋好友才会知道其中甘苦;如何规避舞狮过程中肢体伤残等意外情况,一旦出现事故,熟人社会能较好地协调解决问题,这也是长期以来,舞狮人员就亲就近选材具有的合理性。

5 传承少数民族舞狮运动的重要性

5.1 传承舞狮文化的多样性和多源性

少数民族舞狮文化是中国华民族舞狮文化的重要构成,体现了舞狮文化的多样性和多源性。近年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形式,对广西壮族舞狮和贵州布依高台舞狮等项目进行了专项保护,体现了国家的重视和关注。

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在中国香港成立了中华龙狮总会,龙狮运动在亚洲国家、欧美华人区域蓬勃开展,影响巨大,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文化大使,在推广龙狮运动竞赛文化的同时,应分期分批推广活态的少数民族舞狮运动,展演舞狮运动的别样性和舞狮文化的多彩多姿。

5.2 舞狮运动和旅游景点开发相结合

在民族区域的生态示范区中,旅游景点开发和舞狮运动相结合,如何在深度旅游中延长游人在旅游景点的逗留时间,提高体育旅游文化的特质:结合民俗的原生态和神秘性,舞狮运动应偏重编排设计的猎奇性;结合杂耍杂技等特点,突出舞狮运动的难美性;根据家庭游的特点,增设少儿与舞狮的互动形式,提高游人逗狮戏狮的参与性。

6 结论

少数民族舞狮文化同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狮活动是宗教祭祀仪式中的组成部分,是敬畏神佛,崇拜威严神兽的拟兽而舞,是为神而舞,取悦神佛的法事活动。随着宗教文化的世俗化倾向,舞狮活动的文化功能进行了扩张,具有了为人服务,为红白喜丧寿诞开业等市井生活服务的功能,迎福纳祥,狮狮如意的世俗主观愿望得到凸显,狮子成为取悦众生的瑞兽。舞狮运动是一项群众活动,角色扮演不同,组织分工不同,需要协调互动才能表演,这样舞狮客观上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团队协作,是健身健心的体育活动。舞狮人的职业具有血亲师徒的传承谱系,具有技术垄断特征。少数民族舞狮文化是中国龙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文化推广中,着力于活态文化的展演;在对内保护发展中,注重与旅游景色开发结合,突出演出的原生态和神秘性,增设少儿游客参与逗狮戏狮等环节,以此传承少数民族舞狮运动。

猜你喜欢
舞狮狮子少数民族
舞狮献瑞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迷宫弯弯绕
少数民族的服装
水下舞狮
舞龙舞狮进校园
狮子鱼
我是缤果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