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2019-11-24 19:21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场域社团院校

崔 贞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大学生们由于喜爱某种体育运动项目自发地组织在一起,在学校团委指导下社团成员自愿遵守组织内部章程,并定期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体。[1]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2014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体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断崖式”下滑趋势,高职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亦不容乐观,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成为高职生体育健康促进的重要抓手。

为做好“职教20条”的学习宣传与贯彻落实,2019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要下大力气抓好改革,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2]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作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组织载体,起到生产、传递、创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作用。研究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困境与出路,对于开拓高职院校教育场域疆界,塑造学生终身体育惯习,提高学生体育文化资本,以及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于教育场域的研究已大量存在,但鲜有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场域的子场域——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的研究。场域是布尔迪厄从事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基于关系性思维方式,运用场域开放式概念研究当前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困境与出路显得尤为重要。

1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及其特征

1.1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界定

1.1.1 场域

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工具,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行动者的实践空间,具有相对自主性,既不是孤立于社会之中,又有开放的状态。布尔迪厄认为,场域不是地理空间,而是一种社会空间,代替了传统实践观中的客体或场所概念。由于空间概念本身包含着一种对社会世界进行关系性理解的原则, 源于关系性的思维方式,场域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实践空间概念相一致,避免了实体论倾向,所以这种空间是无形的。正如布尔迪厄把黑格尔的“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改为“现实就是关系的”,这种关系不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而是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意识和个人意志”而存在的各种客观关系。

场域位置即社会关系系统是“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3]可见,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这种关系不依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布尔迪厄把个体或群体化为场域中的位置,在场域中,行动者占据不同的位置,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反映了不同的位置感。布尔迪厄认为:“场域由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界定还取决于这些位置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4]

场域是一个充满斗争的意义空间,场域的边界是斗争的关键。行动者在充满力量和斗争的场域中相互冲突,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使用不同的手段和策略维护或争取不同的目的。虽然在场域内充满对抗,但是行动者遵循一定规则,并在行动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惯习,获得相应的资本。

在理论上场域是有边界的,场域的界限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形象地说,院子围着的围墙是疆界;父母吩咐孩子不能离家外出,父母的吩咐成了疆界;加入一个社会组织须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即是疆界。[5]如何确认疆界在哪里?需要在实践调查中,与经验性的研究相配套。不同的场域有不同的游戏规则,行动者的策略必须适合当下的游戏规则,因此,对社会行动者来说,认清场域的性质至关重要。[6]不管研究什么性质的场域,探寻所研究场域与元场域的关系是首要的。

1.1.2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

建国以来,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我国社会元场域由总体性结构向分化性结构转变,改变了体育组织子场域的运作模式,由“强政府、弱社会”向“弱政府、强社会”转变。2016年,团中央联合教育部印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为高校开展学生社团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从传统的“学校——学生社团”二元社团管理模式转向“学校——学院——学生社团”的多元共治模式。学校场域作为社会场域的子场域,作为“微型社会”,其内部同样存在政府、学校和学生的关系。

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场域的子场域,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是指处于高职院校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主要领导、教师和学生),以体质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提升以及运动乐趣获得等为主要目的,在身体活动性实践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客观关系结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与其元场域——高职院校教育场域之间,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子场域之间,以及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与其它场域之间,可以相互关联。

1.2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特征

1.2.1 同质性

首先,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主体成员场域选择的同质性。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主体成员主要是在校学生,他们秉着对体育项目的爱好、需求和品味,以自愿的方式进入各类高职体育社团场域,以体育项目划分的体育社团成员在兴趣、品味上具有体育文化同质性。其次,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管理和运作模式的同质性。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以自我管理和自我运营为主,辅以学校团委或学生会等相关部门的引导开展各类活动,因此,各类体育社团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极其相似,同质性较高。

1.2.2 矛盾性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活动过程通过对高职生身体的规训,使其获得身体技能,从而将体育知识得以生产和再生产,将不同的体育惯习得以维持,并形成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在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中存在各种资本的运作,包括经济资本、权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等,归根结底,身体化的体育文化资本是体育社团场域存在和运作的核心力量。作为文化资本的一种状态,身体化的体育文化资本是个体心智和肉体相对稳定的性情倾向,是体育知识、技能、意识等内容对个体长期稳定内化的结果,是个体体育惯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其他资本的运作无非为了转化成身体化的体育文化资本,即体育技能、知识和品味等。在高职院校场域中,体育社团的资本运作过程中经济、文化、体育等资本有限,与学生的多样化体育需求形成矛盾,场域的各个位置为了争夺一定资源,可能面临一定的矛盾,其矛盾程度和内容往往决定着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疆界演变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1.2.3 规则性

在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中存在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等行动者,各个行动者占据不同的客观位置,不同位置的行动者具有不同的惯习,用以指导其实践策略。学校领导者主要具有单位逻辑的惯习和非营利组织的惯习,老师主要具有教学惯习,学生主要具有学习惯习。如何组织和管理好,如何教好学,如何学好习,是场域规则对各位置不同惯习的形塑和行动策略的方向规范,惯习违犯规则者会遭遇场域惩罚,甚至踢出场域位置。

1.2.4 控制性

基于关系性思维方式,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的样态离不开其他场域的影响。国家作为元资本的持有者,布尔迪厄认为国家是不同资本集中的结果。资本的集中化使国家成为某种“后设资本”,对其持有者赋予特殊的权力。这样一来,国家可以同时对各个场域中力的对比关系及其持有者实施影响。[7]同理,国家元场域的权力关系在各个高职院校教育场域中起到在场的作用,以便发挥国家政权对于各高职院校社会势力的强制性控制能力,高职院校则通过学校的教育元场域对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子场域实现控制功能。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拥有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权力资本及符号等资本,场域内资本的生成具有组织性、互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以及自治性等特征。然而,现实社会场域没有绝对独立的自主,与其他场域总有千丝万缕的资本联系,其界限呈现动态变化,其场域关系亦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1.2.5 位置感差异性

布尔迪厄关于学校教育的相关理论,尤其是作为一种特殊资本的学校教育内容,便指向了这些深层结构的表征形式或运作机制,以及表征或机制的生产者。[8]教师是主流阶级的知识代言人,是制度化体系的赋权者和践行者,是学生文化资本的权威者和布道者,是社会结构的再生产者和转化者。教师在课堂呈现的体育技能、知识和品味,成为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合法性的体育文化资本。学生居于学习者的位置,获取教师传授的体育文化资本。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惯习中不谋而合,即形塑与被形塑的过程。不管教师在场或不在场,学生在高职体育社团场域实践中,教师所代表的体育文化资本都起到在场的作用。学校领导在高职院校场域占据管理者的位置,其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利益。在理论上,学生获取合法性体育文化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是业绩的主要评价标准,管理者本身的管理策略、教师体育文化资本的高低和学生在体育社团场域实践中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等,影响着业绩的好坏。

2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困境

2.1 体育社团场域沦为“荒地”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场域的经常性任务,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把教学质量的管理作为核心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发[2010]12号)明确提出“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并且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评估标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因此,教学场域与社团场域之间形成明确的场域界限,体育社团自然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第二课堂”场域。据调查,安徽高职院校尤其是非体育类高职院校,体育被边缘化现象明显,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据研究,缺少经费、缺少学校支持、场地设施不足成为影响安徽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9]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可以衡量体育社团场域体育资源总量,可以提高体育社团成员的体育资本,为高职生今后体育的发展积累资本,塑造其体育惯习。走访12所全国排名在前600名的高职院校发现,多数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校际赛事或交流活动几乎没有,极少学校偶有校内体育联赛,如2019芜湖职业技术学院3V3篮球联赛;多数学生体育社团开展常规活动的频率相对较低,很难达到每周2-3次;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学习动机不足;大部分体育社团活动开展频率过少,体育课与以体育社团为载体的课外体育活动呈现断裂现象。部分高职院校为迎合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刻意制造 “大声势”、 “大阵仗”,为活动而活动。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沦为权力涂脂添彩的外衣,被肆意蹂躏践踏。

高职生作为个体行动者居于社会场域的学生位置,可能涉足不同的微场域,形塑着千姿百态的行为惯习。访谈一名专三学生杨**:“刚来到高职院校抱着通过自己努力的想法,去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参加从没有体验过的体育社团活动,丰富人生经验、结交兴趣相投的伙伴,之后发现没什么意思。在专一下学期,除了上课之外,跟哥们随波逐流,一起出去吃饭、喝酒、吸烟、泡网吧、打网络游戏。现在都养成习惯了,持续到现在一直是这个状态。”现实中,像杨同学这样的情况不计其数,在教学场域之外,高职院校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吸烟、酗酒等惯习像蝗虫一样侵蚀着体育社团场域这块“荒地”。

2.2 体育社团所属元场域资源分配不均衡

由于历史因素和国家实际情况,为适应现代化国家建设对精英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场域承担着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服务于元场域,生产和供给符合元场域所需要的人。因此,元场域对高等教育场域的控制是不容置疑的。1954年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第一次确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全国重点高校。从建国初期实施的“重点大学”建设政策,到之后实施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211 工程”与“985 工程”等项目,逐渐形成元场域主导的高校社会分层基本格局:重点高校-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经过基础教育的选拔制度,按照分数标准学生分流到各类高等教育场域内。不同高校的场域位置取决于其所拥有资本的数量和质量。

体育社团运作是体育社团场域内的资源配置,其内各个位置的资源配置数量、类型,以及运作机制等是影响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被认为低于普通和重点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在生源、师资、硬件设施等方面远远逊于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高等教育场域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况势必不利于高职体育社团的发展。访谈安徽某高职院校专二的乒乓球社团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喜欢打乒乓球,专一的时候报的乒乓球社团,之后发现本校乒乓球场地的乒乓球台并不是专业的球台,摆在室外。学校只是为了应付硬件设施达标,更没有专业的乒乓球老师指导。为了在课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像我一样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每次都需要走20分钟到附近的一个普通大学的体育馆打球……”

元场域对高等教育场域的控制决定着各类高等学校的资源分配,而高职院校资源的匮乏影响着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疆界的扩张,同时也违背了元场域教育均衡发展理念。

2.3 体育社团场域内各位置利益不统一

学生、体育师资、学校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及活动开展所涉及的三大主体,三类主体分别居于高职院校元场域的不同位置,亦居于学生体育社团场域内外的不同位置。不同主体所处的场域位置不同,职位高低不同,所拥有的体育资本亦不同,所追求的利益自然更不同。

2.3.1 学生主体利益

学生基于自身体育需求以自愿原则加入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在体育社团场域中占据一定位置,本着学习的态度接受场域规则的塑造,提升自身体育文化资本,实现自己的体育利益追求,或健身,或娱乐,或增加社会交往,或学习考试相关内容。

2.3.2 教师主体利益

教师在学校场域占据教书育人的位置,主要通过教书育人实现自身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利益。由于生存等方面的压力,工资和职称是教师主体更加在乎的利益内容。因此,重课上轻课下,重工资和职称而轻公益服务成为这一主体的共同特征。基于这样的价值链特征和学校管理规则,教师在参与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指导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上好自己的课或做好自己的事,早已经成为这一主体的教育惯习。

2.3.3 学校管理人员

学校管理人员占据管理者位置,在决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因此占据更多场域资本。对于该主体,业绩是最重要的,学校发展业绩与个人绩效和场域位置直接相关。因此,业绩评价办法或标准成管理人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指挥棒。现实中对学校体育业绩的考核往往看活动开展次数,内容以及学生体质情况,所涉及范围终究较窄,对于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开展情况往往只能看到数量和所上报活动次数及图片资料,对于社团活动面向社团成员的价值实现则不易考量。因此,较多高职院校会迎合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制造 “大声势”、“大阵仗”,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

可见,三类主体的场域位置不同,追求的利益不同,所处的价值链位置亦不同,价值利益实现的途径更不同。因此,如何将三个场域位置主体的利益追求统一,并集中到学生为本的利益追求中去,成为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的瓶颈。

2.4 体育社团场域内规则不健全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内存在具有各体育专项特征的子场域,学生会员可以自由穿梭于不同的子场域,兼顾自身在不同场域中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学生、指导教师以及社团领导的不同角色行为,各子场域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为社团会员提供相应的体育服务。基于社会实践理论,布尔迪厄将体育场域作为体育供给和体育需求之间关系的产物。[10]因此,学生对体育服务的需求是体育社团子场域形成的基础。由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生的从众心理特点影响,学生体育需求往往同质性较高,导致体育需求不均衡,这与学生体育社团资源的有限性形成一定矛盾。因此,学生进入体育社团子场域后,并不是无限制地利用资源,而是要遵循子场域的相应规则,以避免资源分配不均衡。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大多是自发组织,管理上缺乏严格的章程和制度,社团内部缺乏入社条件、活动开展、社团纪律等一系列完整的管理办法,规则的不健全必然阻碍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

3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出路

3.1 提升高职生的体育社会责任感

体育惯习的生成虽然受历史和社会条件影响,但可以通过社会分析的方法改变其自身,通过潜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活动”使个体形成他(她)的倾向。[11]高职生作为体育社团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决定着社团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种途径提升高职生的体育社会责任感,发挥其主人翁作用,则是主观能动性提升的重要抓手。(1)拓展体育与健康知识储备。在丰富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国家体育与健康政策文件,拓展体育与健康视野,从重视自身“小我”的健康到“大我”的全民健康,实现体育健康意识的提升。(2)提升体育运动技能,参与社会服务。在培养较强体育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加深体育社会责任感。

3.2 加强元场域的政策执行力

一直以来,国家作为元场域对体育的重视有增无减,元场域的政策执行力决定着高职体育社团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等相关政策相继颁布,2016年5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体育文化在体育发展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培育运动项目文化,力争创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办好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为精神文明建设増添力量”。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在体育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蓬勃发展是我国体育政策的要求,也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内在需求。因此,应加强提升元场域的政策执行与监督,促进政策实施的实效性,将“元场域——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学生”四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发挥高职院校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3.3 资源整合促进场域不同位置利益的统一

从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社团活动的开展,从课内教学到第二课堂实施,整合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与体育教学资源,将学生体育健身等需求与学分制要求相结合,实现学生不同利益的统一。建立或完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将体育社团活动与体育教学相契合,实现教师利益与学生利益的统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绩效评价体系,集管理、教学、社团发展统一于服务学生成长中,实现高职院校场域不同位置利益的统一。

3.4 规范体育社团管理办法

为保障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场域长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体育社团管理制度,在社团注册、社团组织管理、社团活动管理、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管理、社团奖惩办法等方面,均建立明确的管理办法,规范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为丰富社团师资投入,以职称制度为杠杆,以精神和物质激励办法为辅助手段,提高体育师资参与社团指导的积极性,发挥不同专项师资的优势,提高体育社团活动的质量,促进体育社团场域运作活力。

3.5 构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的体育社团网络组织

体育社团场域的运作依靠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支持,多元化扩展社会支持资源以加强体育社团场域运作活力。其一,丰富校内体育社团网络组织,辅以搭建校际体育社团网络组织,实现校内外体育社团活体的联动机制;其二,以校企联合或校社(社区或社会组织)联合办学为依托,构建线下与企业、社区及社会组织联合的体育社团网络组织;其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搭建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线上信息服务平台;其四,在高职院校现有合作办学机制的基础上,以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网络组织为依托,增设线下线上体育合作模块,为高职生提供更多的体育实践社会资本。

3.6 在服务学习中提升体育社会资本

以服务学习理念为指导,基于体育社团网络组织,加强体育社团与社区、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将服务学习与学校体育课程有机结合,寓体育课程于体育社团活动内容,寓服务社会于体育社团活动过程,使体育社团成为体育课程与社会服务的载体,成为高职院校服务学习实践的媒介。体育社团网络组织的服务学习实践活动可以为体育社团成员提升自身体育社会资本提供有利条件,也可以为提高社团及所在高职院校的社会声望提供更多机会。

4 结论与展望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场域因其同质性、矛盾性、规则性、控制性、以及位置感差异性区别于他类社团场域,亦区别于高职院校其他场域。

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正阻碍其健康有序发展,如何改善体育社团场域沦为“荒地”的境遇,如何均衡体育社团所属元场域的资源分配,如何统一体育社团场域内各位置的利益,如何健全体育社团场域内的规则,成为突破困境的关键点。

通过提升高职生的体育社会责任感,加强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元场域的政策执行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高职院校场域不同位置利益的统一,规范体育社团管理办法,构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的体育社团网络组织,以及在服务学习中提升体育社团成员的体育社会资本,有望突破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困境。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为高职生提供了良好的体育平台,承担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使命。重视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克服长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瓶颈问题,加大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各种资本支持,才能使高职院校体育社团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

猜你喜欢
场域社团院校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