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王婷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动态的信息服务模式,将传统的图书馆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与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整合在一个相对无缝的信息环境中,竭力为用户的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关于信息共享空间,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国内的研究仍不够完善,对于一些关键的领域如信息共享空间中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不足。然而,对于任何一个信息共享空间来说,信息资源都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一个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本文就信息共享空间中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信息共享空间的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两大类。印刷型纸质资源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以及各种工具书。数字资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图书馆购买的数字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以及各种数据库资源。二是图书馆自建的数字资源,包括印刷文献的数字化产品;整合现有的数字资源建立的索引库;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立的导航系统等。
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特别是数字资源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与分散性,这就要求信息共享空间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整合,从而建立内容丰富、自由存取、方便快捷、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只有实现了信息和服务的整合,人们才能在IC中自由、随意、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
针对印刷型资源是否应该成为信息共享空间的必备要素,国内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以成俊颖、郝群为代表,认为IC资源中,只有纸本印刷资源不是必需的;另一种观点以过言之为代表,认为非数字化资源依然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主体。这两种观点都不无道理,但从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情况来看:多数IC都强调提供文献资源的检索、收集、整理,可见,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先进,印刷型资源仍将作为信息共享空间的重要资源成为读者依赖图书馆的重要依据。
印刷型资源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图书馆受经费的限制,难以满足读者对文献复本量的要求。二是大量旧本没有得到及时剔除,占据了图书馆的空间资源。三是受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印刷性资源的利用率低。为此,笔者结合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组织策略:
(一)阅览区与外借区并行,实行借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阅览区与借阅区并行设置,读者可以先阅览,再根据需求自主选择是否外借。这样就避免了读者将不需要的图书外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为文献复本量的要求。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除了包兆龙图书馆,主馆、包玉刚图书馆与医学院图书馆都采用了借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淡化了书库和阅览室的界限,实现了大开放、大服务的格局。
(二)专业性较强的资源应尽可能配置在与相关机构相毗邻的位置,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具有很强的研究性与专业性,因此,在对专业性的教学参考书进行配置时,应该考虑就近原则,尽量配置在相关院系或附近的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以学科服务为主线,形成了“一主馆、三分馆”,四馆协同服务的布局。四所图书馆都有明确的定位:新馆作为主馆,定位为“理工生医农科综合馆”;包玉刚图书馆定位为“人文社科综合分馆”;包兆龙图书馆定位为“管理与社科分馆”;医学院图书馆定位为“医学分馆”。
(三)印刷型资源应以图书为主,期刊为辅。目前,大部分期刊都能在数据库中找到相应的电子版,读者已经习惯于在网上直接下载电子期刊阅读。而且大批量采购电子出版物,还可以为图书馆节约采购成本。截止1998年5月,我国电子出版物研制发行单位已达100多家,品种从10年前的十几种发展到1997年的1025种,复制总量753万张,品种和复制总量的年增长率已连续超过280%。可见,图书馆采购电子期刊已成为必行之举。此外,图书馆还应该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与相关服务,包括输出与打印服务、计算机以及无线上网服务等。信息共享空间实现的是资源与服务的无缝对接,图书馆应该为印刷型资源的使用配备齐全的硬件设备,以满足用户“资料随手可得、信息随时共享”的需求,使印刷型资源的内容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
与印刷型资源相比,数字资源具有更新速度快、存储量大、检索方便、大批量生产成本低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信息共享空间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都特别强调对数字资源的建设。数字资源已经作为信息共享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时而来的,如何用多种形式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也成为业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共享空间的数字资源建设进行综合考虑:
(一)建立完备的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库以海量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数字资源作为支撑,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图书馆购买数字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以及各种数据库资源。二是图书馆自建的数字资源,包括对已有印刷型文献的数字化;整合现有的数字资源建立的索引库;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立的导航系统以及与其他部门和机构合作建设的数字资源等。信息资源库是信息共享空间开展各种信息服务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信息资源库作支撑,任何一个信息共享空间都将无从谈起。因此,信息共享空间应该加强自身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并能够保证资源的充足性与完备性。
(二)积极参与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机构要想完全占有全社会的所有信息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要想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就必须广泛参与合作。在美国,许多高校IC都是由图书馆和其他机构共同负责与共同管理。如印第安那大学的IC就是由图书馆和该校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合作管理的项目;堪萨斯州立大学的Infocommons是由CNS (Computing Network Service)和图书馆等4个部门共建共管。在国内,对数字资源合作开发的项目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CALLS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开发的统一检索平台,该平台提供了基于异构系统的跨库检索服务,用户可按学科、按数据库名称、按文种同时检索多个平台上的多种资源,输入一个检索式,便可以看到多个数据库的查询结果,并可进一步得到详细记录和下载全文。
(三)注重对异构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各种网络导航系统。目前,我国数字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不存在于数量与规模上,而是不能将特定的信息提供给特定的读者,将读者获取的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低。究其原因,还是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机构“过多地强调师资资源数量种类的完备性,对资源的集成整合利用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是数据库数量增加了不少,但用户在‘能够找到’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随之面对的却是大量以孤岛形式存在的数字资源在使用中带来的困惑。”信息共享空间提供的是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无缝服务,通过这个集成的统一平台用户可以获得所需的所有信息与服务,这就迫切需要图书馆对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分布广泛、变化频繁、价值不一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
总之,信息共享空间应该保持印刷型资源与数字资源建设的协调发展,积极探寻信息资源整合的新模式,真正实现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的无缝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