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走班制教学的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

2019-11-23 08:24魏慧慧朱成科林琳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价值定位路径选择

魏慧慧 朱成科 林琳

摘   要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我国高中教育开始对原有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转而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但由于各项政策的落实、制度的完善及具体操作等方面并不成熟,分层走班制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考生趋向精致的利己主义,师生与教育教学之间的矛盾激化及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双重失范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对分层走班制教学实施的价值定位重新进行审视,以求本着学生为本、专业精神及“中间”道路的原则对其后续健康发展做好路径选择。

关键词 分层走班制教学  价值定位  路径选择

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个性化人才,《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分层教学、课堂教学等教学管理体制改革[1]。当下我国进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试点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已然开始了。该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行政班的管理界限,改变了课堂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发展需要选择自己的课程和班级。但由于在各项政策的落实、制度的完善及操作等方面并不成熟,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所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分层走班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浙江省和上海市作为试点最先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就浙江省来讲,在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推行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以下是对浙江省高考改革中出现问题的简要分析。

1.选科制度致使考生趋向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精致利己主义”最早由钱理群教授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2]利己主義者是指其活动以利己主义为中心的人;自我主义者,装扮,甚至伪装,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真正的突破。其中在考试科目的选择上,实施“3+3”的模式或“3+1+2”模式。新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某些科目上的优势做出决定。新高考改革在实现选择多样性的同时,致使考生出现“投机”行为,选科的目的是为了在高考中获得更高的分数。物理这一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及考试中设定的相关赋分规则,直接导致了考生“功利化”地弃考物理,造成物理等学科素养的下降,致使高校人才培养陷入困境。

2.师生与教育教学之间的矛盾激化

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学校忽视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3]。同时,考试种类繁多,如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考试等。考生由原来的高三一次冲刺转变为时刻冲刺,学生的课业负担显著增加。

同时,教师的负担也有所增加。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每个级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准备课程,工作量也大大增加。其次,学生选修课的不确定性与学校教师专业结构的固化存在矛盾,导致学校教师需求出现“潮汐”现象。目前,学校教师的专业结构是以传统的文理分工为基础的。改革实施后,学生的选修科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年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波动,对一些学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

3.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双重失范

与开展新的高考改革的浙江地区高中相比,2018年辽宁省一所示范性高中正式进入新一轮高考改革。由“固定”到“流动”的转变,校方需要给出成熟的管理方式以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处于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中的学生,在分层走班制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管理方面的难度明显增加。同时,现有的教室配置和办学经费难以满足分层走班的需要。国家及地方专项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短缺、走班受阻等问题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种种问题引起了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各方的不满。辽宁省该中学作为省示范高中在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尚且遇到诸多问题和阻碍,遑论其他普通高中。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分层走班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因

1.教育改革决策方缺乏前瞻性改革风险预判

以往所有的高考改革都有良好的视野,然而由于改革决策者之间缺乏系统的协调,他们往往“迷失在最后一公里”[4]。教育具有不确定性的“天生秉性”。教育改革决策者处于自身的有限理性与黑箱困惑的境遇之中,这时刻影响教育改革决策者的决策过程,容易引发决策制定的失误,这就给教育改革带来极大的风险性[5]。教育改革决策方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缺乏一种前瞻性的改革风险的预判,导致浙江省新高考改革试点中高考英语科目“加权赋分”等此类的问题出现。

2.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制定缺乏信度考量

新的改革政策实施之前应做好深入地调查研究,缺乏群众基础是走不远的。2018年江苏省委对江苏省高考改革等相关事宜进行了专题研究,强调积极推进新高考改革。

浙江省委会议上的决定表征了地方政府对高考制度的谨慎态度,家长们在听证会上的表现也表征了家长们对新高考改革制度的观望及审慎态度。因此,高考改革在没有广泛调研、没有制定出可行性方案的前提下,贸然实施必然会给国家、地方政府及家庭带来极大的风险,而改革中风险超过我们的预期一定会造成改革的中断,甚至是前功尽弃。

3.新高考改革方案对区域间较大的师资差异缺乏因地制宜的分析

北京市十一学校在2010年最先探索分层走班制教学并跻身于全国前列。十一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以及先进的教学资源。试问,离开北上广深,在绝大多数中国的县域乃至地方城市,何来这样的师资,如何保证这样的教学制度健康正常地推行。

北京十一学校在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中的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十一学校不可复制,将此成功案例向全国推广还有待考量。为此,在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制度的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要充分地考量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根据当地教学的实际情况,秉着“拿来主义”的思想照搬照抄分层走班制教学成功的个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是行不通的。

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分层走班制教学的价值定位

当下分层走班制教学并不成熟,其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基于当前出现的问题及其归因,应当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分层走班制教学的价值做一个明确的定位。

1.基于以人为本的立场教育部门做好实施规划

与以往的改革相比,新的高考改革更加强大和广泛,需要更多的教育相关部门实施以人为本的实施计划[4]。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尽量减少教育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及考生的游戏心态,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分层走班制教学实施初期,可能会受到来自教师、家长、考生等各方的质疑。为此,政策的制定、出台、实施要基于以人为本的立场进行考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使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坚定的群众基础。

2.顺应学生个性化、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需求

班级授课制是为了适应大工业时代批量化生产对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当前,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中,如果依旧运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来教育现阶段的学生是不合时宜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所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个性化、创造性和主动性。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质上是对最近发展区的实际运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选择适合自己的、需要学习的课程。此外,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正在增加,其学习主动性会显著提高,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做自己学习的“主宰者”,获得适合自己的知识,使自身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3.建立与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相衔接的立交桥

我国高等院校在当前实施的上课方式以走班制为主。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所实施的分层走班制教学可以看作是高校上课模式的“预备”。高校实施流动式的上课模式,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选习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自己所需要的课程。同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或者说是引路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普通中学虽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但过重的“功利心”使教师“因考施教”,学生“因考而学”。在这种“功利心”的促使下,学生的多样性选择与自主性学习难以实现,进入高等院校后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适应高校的上课模式,更有甚者,可能会因无法适应高校的学习方式以致退学等。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实行走班制教学可以使学生提前“感受”高校的上课方式,进而实现与高等院校的授课方式相衔接。

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分层走班制教学的路径选择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背景下,班级制教学该往何处去?我们需要本着学生为本、专业精神及“中间”道路的原则对其后续健康发展做好路径选择。

1.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并融入到分层走班制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有意义相关学习的权利。当前在现代科技的“干预”下,学生自身可以从多方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当下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所实行的分层走班制教学正是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诉求,“因材施教”体现在分层走班制教学之中,以适应每个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每个班级中都存在优秀生与学困生,可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忽视一方”的现象,部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分层走班制”的实施有助于解决此类问题。但是,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学生之间存在优越感与自卑感两极分化的现象。对此,学校及教师在管理方面要注重引导,“分层”并不等同于“分级”,使学生与家长对分层走班产生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尽快适应分层班制的教学模式。

2.以专业精神转变授课方式来适应分层走班制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建议改革要积极稳妥,要明确改革的目的和目标,多做研究,以大而稳的步伐推进改革。实施分层走班,除学生“分层”外,让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新高考改革之前,学校教师的构成是基于传统的文理分工;改革实施后,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选修科目调整教师的专业结构。同时,分层课堂教学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层次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备课、授课,秉承“因材施教”与“因时施教”的原则,突出教学的专业性与知识的广博性。教师以专业精神转变授课方式,稳中求进,以此来适应分层走班制教学。

3.以“中间”道路减少教育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和考生之间的博弈

在以“创新人才教育”为主体的主题演讲中,钱颖一指出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是创新型人才教育的三个重要因素。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可以说是应势而为,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进行权衡,以求获得良好的发展态势。教育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基于以人为本的立场,在保证新高考改革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满足学校、教师和考生的需求,以减少各方之间的博弈,为新高考改革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分层走班教学是新时期的产物,为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当前分层走班制教学改革正处于初始阶段,将此教学模式发展到成熟还需要漫长的过程,实现分层走班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和其他部门需要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结构,使分层走班制教学尽快地在我国教育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3-01(005).

[2]钱理群.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中国青年报,2012-05-03(03).

[3] 韩平,方红峰,任学宝,等.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J].華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8(03).

[4] 袁振国.在改革中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J].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8(03).

[5] 于宗助.不确定性视阈下教育改革风险及其规避[D].锦州:渤海大学,2018.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价值定位路径选择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价值误区与对策
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谈谈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及其创新
论我国传统道德的诚信规范及其现实价值
从源流与发展看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