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的回顾与反思

2019-11-23 05:21倪彩凤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主题班会班级管理德育

倪彩凤

摘   要 主题班会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主题班会实践进展与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主题班会在政策文本的导向下经历了推进式的发展历程,主题与内容更加丰富,内涵与价值渐趋多元,组织与实施愈发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反思与评价更趋完善。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展望主题班会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助益主题班会的实践。

关键词 班级管理  主题班会  班主任  德育

在实践层面,学校中的主题班会如火如荼地开展,涌现了层出不穷的实践经验;在研究层面,主题班会的意义价值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理论话语也不断显现。本文试图回顾主题班会的学术研究与实践进展,探求其历史脉络、基本内涵、设计实施以及意义价值等,并进行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主题班会的深入研究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一、时代变迁引领主题班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主题班会的主题大多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纪律教育和集体教育等。譬如1957年吉林第一高中参照苏联经验通过召开讲座报告、辩论、谈话等形式的班会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思想教育[1]。随着《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班队活动(含校传统活动)指导纲要》等德育政策文件的相继发布,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逐渐受到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关注。而随着21世纪初对素质教育的呼唤,主题班会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逐渐走向目标多元化、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得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进一步凸显。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则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出了更为详细的指导。因此,新时代更加关注主题班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教育政策文本对主题班会的实践进展的影响可以看到,主题班会与国家教育政策紧密相关。伴随着时代发展,主题班会逐渐从强调政治教育和德育转变为倡导素质教育和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二、主题班会的性质、内容与价值

1.性质:多元视角下的复杂统一

什么是主题班会?对主题班会的性质定义直接影响着其功能价值的发挥。

管理学视角下的主题班会是“会”,是“围绕一定主题而举行的班级成员会议”[2],是学生民主生活的一种形式,基本任务在于讨论班级工作任务,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3]。譬如全国著名班主任魏书生就从班级管理的视角出发,认为“从组织上讲班会是最高的计划(立法)组织形式”[4]。高德胜更是从学生发展和公民教育的角度充分论证班会是“会”而不是“课”[5]。

课程论视角下的主题班会是“课”。长久以来,班会在实践中被称为“班会课”,安排在课程表之中,被认为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活动类德育课程[6]。近几年,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浪潮的兴起,较多研究者将班会归属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发班会课程化的探讨。如齐学红认为班会课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7]。彭敦运则建议通过内容体系化、形式常态化、评价主体化推动班会朝课程化发展[8]。

德育论视角下的主题班会是一种德育活動,即是有鲜明主题的、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9],体现和实现着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的原则和要求,“活动性”是班会的基色和主调[10]。如迟希新认为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为解决班级或学生成长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围绕某个主题而实施的班级活动[11]。

以上,研究者基于不同视角对主题班会内涵的体悟不同,但都着重强调主题的确定性和成员的集体性,肯定主题班会是学校教育在班级层面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是解决班级教育问题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重要舞台。

2.内容:时代性与阶段性并行

当代主题班会在实践层面所涉内容十分宽泛,包括:爱国教育、集体教育、道德教育、学习教育、理想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等。

其中,爱国教育、集体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是建国以来一以贯之的核心主题。有研究者探索通过系列主题班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2]。再如,早在1954年,北师大学生在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实习时便针对某班“缺乏整体观念,彼此互助和关心集体做的较差”的现状开展了一次“我和我们”[13]的主题班会,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除核心主题外,不同阶段主题班会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小学阶段更加偏重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等养成教育,中学阶段则侧重青春期教育,大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是主题班会的主旋律。

再有,特定时代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和社会教育问题的出现是决定主题走向的关键因素。如九十年代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呼吁,主题班会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同时期,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等内外部原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并受到教育者的持续关注,主题班会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而随着漠视生命、自杀等问题的暴露,生命教育逐渐成为主题班会关注的话题。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度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劳动教育的着重强调重新引发了大众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其实,早在建国初期劳动教育便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如1954年5月,北师大的实习学生在北师大附属中学和北师大附属女中分别开展了一次“对劳动的认识”和“向生产战线上的先进人物王崇伦学习”的主题班会[13]。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倡议,劳动教育将在新时期重新焕发出活力,成为主题班会的热点话题。

总之,主题班会的内容涵盖范围广,体现出阶段性、时代性和无限的教育可能。我们不难发现,诸多教育问题和社会热点话题,均可成为班主任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而从主题班会丰富的内容亦可窥见班主任制度下的班级教育之丰富性和复杂性。

3.价值:学生、班集体和班主任发展的三位一体

主题班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班级和班主任这三个维度上。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之一的主题班会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其二,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能提高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行为。其三,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四,主题班会的社会学意义在于促进个体朝着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

(2)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主题班会在班级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开展主题班会,生生、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能增进感情,提升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班级建设;第二,积极参与主题班会,共同商讨班级事宜,能培养学生班级管理的意识,提升班级管理的能力;第三,针对班级问题的主题班会,有利于解决班级矛盾,建设和谐班集体。

(3)推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由于主题班会尤为考验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知识储备和实践智慧,因此,主题班会成为具体呈现并提升班主任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14]。实践领域,不少班主任通过参加主题班会文案设计大赛和主题班会现场大赛,磨炼基本功,走向专业化发展。此外,对于实习生来说,也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获得班主任工作的全面经验[15]。

事实上,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主题班会对于学生、班级和教师各有益处,具有德育双向性的主题班会不仅仅是学生自我教育和集体相互影响的过程,更是师生增进了解、促进相互交流、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舞台[16]。

三、主题班会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1.主题设计:基于发展长程,系统建构

主题是主题班会的灵魂所在,实践中班会的主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上级规定,二是节日活动,三是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17]。研究发现,班会主题普遍来源于上级规定,导致了主题散点分布的问题。因此,不少研究者提出要主题系列化,要从班级日常生活中提炼班会主题[18],建构起系列大项目、系列小活动的层级[19],从而构成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等。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领域的研究强调,要在时间维度上契合学生成长的长程性,基于学生的成長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孩子的特点和需要设计主题,从而实现班会的育人价值[20]。在实践层面,有一些优秀的班主任对班会的主题系列化也正进行着诸多探索。可见,基于学生发展成长系列建构主题已是学界共识,也是实践领域当下及未来主题班会的发展趋向。

2.组织实施:丰富灵活,凸显育人价值

从当下实践和研究历程来看,主题班会的开展形态经历了从单调固化走向丰富灵活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题班会形式主要是座谈会、讨论会。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解放,节日庆祝、文体表演、活动体验、模拟扮演、竞选演说、专题辩论、团体辅导等形式涌现,如今更有教育戏剧班会[21]、网络班会、“微班会”[22]等新型班会。此外,主题班会的开展空间从传统教室慢慢转移到植物园[23]、动物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场所,开展时间从以往的固定性、长时性逐渐向灵活性、短小性转变。主题班会形式和时空的更新体现出时代的发展特征和教育发展趋势。

此外,作为主题班会重要参与者的学生和班主任,他们在主题班会实施中扮演何种角色呢?研究普遍认为,学生是主题班会的主人,应让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24],而班主任要为学生搭建自我认识的平台[25],让学生学会自治。也有观点认为班主任的角色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如侧重思想教育的“教育性班会”要特别强调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而侧重解决班级具体问题的“事务性”班会,班主任就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26]。总之,随着师生关系看法的转变,当下主题班会的开展也愈发重视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班会的育人价值更加突出。

3.反思评价:综合评价,推动学生发展

对主题班会进行反思和评价是对其价值的进一步挖掘。调查发现,目前主题班会评价存在缺少前期准备、中期呈现和动态评价过程,评价主体单一,预设评价标准难以覆盖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指标[27]等问题,因此研究者们呼吁从主题、内容、过程和结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中,评价主体的单一问题是研究者的关注要点,由班主任、学生、家长、德育专家、德育工作管理者等协同合作形成评价共同体是研究者的倡议并将成为未来的评价新趋势[28]。此外,主题班会的后续延伸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研究发现他人多角度的评价和自我反思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29]。

总之,评价在主题班会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目前实践领域评价不容乐观,班主任缺乏评价意识而漠视评价,由此也导致了学生反思和评价的缺位。然而,针对主题班会评价的原理性论述和评价效果的实证性检验均不足,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四、主题班会的研究展望

1.研究主体:高校专家引领班会新高度

现有诸多关于主题班会的书籍和论文,多是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级别主题班会的实录呈现与反思。一线班主任们已然关注到学生的成长状态和需求,体现出班主任的教育素养。而另一方面,诚然目前已有部分德育专家研究涉及此领域,为此领域的发展贡献出了一定的心血和智慧。然而,相较其他领域,高校理论工作者对主题班会领域的关注度较为欠缺。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专家规范、严谨、科学的研究及成果将对实践有诸多助益。因此,期待有更多的高校专家能关注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以其高屋建瓴的视野引领主题班会研究的新方向,携手一线班主任将班会研究和实践提升到新高度。

2.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提升班会质量

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研究态势以主观思辨和应然畅想为主,一线班主任基于自身认识,探寻主题班会设计的原则,论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阐述班会价值和功能发挥……研究者们经验性的总结成果极其丰硕。然而,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些研究结论在客观性、精确性、可验证性上有待推敲。而纵观当前国际教育领域,实证研究范式蔚然成风,因此我国主题班会研究亦可采取包括调查研究、数理统计、实验研究等方法在内的实证研究范式,从而实现主题班会研究的科学化,提升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推广性,以科学的研究成果反哺一线实践,以更好提升主题班会的质量。

3.研究内容:以关系思维实现综合融通

此处的综合融通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已有主题班会的研究重点关注主题设计、形式选择、实施过程等,聚焦操作性层面的行为导向性问题,而对背后深层次原理性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分析。研究者不仅需要关注主题班会的操作性问题,也需要内潜深挖本质,融通主题班会的外在表征与内在价值。第二,融通主题班会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主题班会与学生的学校生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分别存在怎样的关系?与学生终身发展又有何关联?这便需要研究者跳出时空局限对主题班会进行再思考、再审视、再发现。第三,融通我国主题班会与国外学校班会、班级活动等,批判性汲取国外班会活动的理念和措施,融通国外经验和本土化举措,为我国主题班会实践和研究提供支持。

4.研究视角:以教育学视角回归班会本源

目前主题班会的理论研究,大多基于社会学、管理学和德育论等视角。诸如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出发,认为主题班会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起重大作用[30],班级管理学视角下认为主题班会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重要形式[31],德育论视角下主题班会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32]等等。目前已有研究因囿于上述研究视角导致现有研究难有创新和突破。而倘若重新审视主题班会本源,不难发现,主题班会是发生在学生、班主任、家长等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是主要发生在班级场域内部的教育活动,从这一本质上来看,主题班会的研究理应重新回归教育学的视角,实现主题班会研究成果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魯仁,王悌,傅大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些做法[J].人民教育,1957(10).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吴先正,刘文,姚力.中小学德育工作手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4] 魏书生.班级管理要靠民主与科学[J].中國教育学刊,1989(04).

[5] 高德胜.班会随想[J].思想理论教育,2009(16).

[6] 王鑫.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主题班会[J].中国德育,2012(09).

[7] 齐学红.从社会学角度看班会课程化——班会课主题化、系列化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3(05).

[8] 彭敦运.摭谈班会的课程化[J].中小学德育,2013(05).

[9] 刘清林,王文清,甘正德.高校主题班会的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07).

[10] 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11] 迟希新.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2] 吴春明,袁英.通过系列主题班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黑龙江教育,1998(Z1).

[13]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苏联专家崔可夫教授对于实习班队活动的评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校刊编辑室,1955.

[14] 齐学红.在班会课实践中提升班主任核心素养[J].江苏教育,2017(63).

[15] 詹振权.师范生主题班会的实习指导——兼论提高班主任实习指导的效率[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研究专辑),1988(03).

[16] 苏伟群.主题班会引领班主任专业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08).

[17] 李银德.小学主题班会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8] 牛志娟.从班级日常生活中提炼班会主题[J].基础教育,2008(03).

[19] 李伟胜.主题班会系列活动设计的层级建构[J].中国德育,2012(09).

[20] 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中重建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1] 吕娟.德育似水墨,创生需留白——教育戏剧设计在高中主题班会中的运用[J].中小学德育,2015(11).

[22] 彭敦运.班会看“微”[J].中小学德育,2014(04).

[23]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植物园里的主题班会[J].上海教育科研,2010(01).

[24] 王鑫.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主题班会[J].中国德育,2012(09).

[25] 刘烨.1979年我总结出了“主题班会”——访北京市丰台区教委原主任滕云奎[J].中国德育,2012(09).

[26] 陈新辉.“教育性班会”与“事务性班会”的异同[J].思想理论教育,2012(06).

[27] 刘新颖.中学主题班会推进性评价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8] 陈婷婷.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主题班会的有效设计与实施策略及措施[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29] 杨连山,杨照,张国良.班级活动创新与问题应对[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0] 吴立德.班级社会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1] 白铭欣.班级管理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32] 严正.中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主题班会班级管理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怎样开展主题班会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