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邱鹏 吕强国
摘 要:为了落实“十三五”时期振兴三大球的发展规划,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积极推动改革与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男子篮球联赛20多年的发展进行梳理,对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改革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在后备人才培养、球员转会、文化建设、裁判职业化上还有诸多问题。基于此,建议联赛各队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转会制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联赛文化;推动裁判职业化进程。
关键词: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职业化 市場化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0(a)-0233-03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goals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actively promoted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to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nd analyzes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in the reserve talent training, player transfer,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referee professionalization. Based on this suggestion, each team in the league broadens the talent training channels, perfects the transfer system, builds a leagu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s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referees.
Key Words: 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Marketization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简称CBA)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最高级、亚洲顶级的男子篮球联赛,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球迷和很高的关注度,随着2016年中篮联(北京)体育有限公司(简称CBA公司)成立,例如“管办分离”等改革措施在篮球领域开展起来,加速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市场化和职业化进程。然而,中国男子篮球联赛职业化过程中还有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需要解决:联赛俱乐部处于连年亏损状态;选秀制度不够完善;球员市场没有广泛的流通;俱乐部没有建立起自己球队文化;裁判职业化等。由此,本文以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职业化发展为线索,对中国男子篮球联赛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发展构想,为培养优秀运动员、振兴中国篮球事业提供参考。
1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发展过程
1.1 中国男子职业联赛元年(全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
1995年12月10日至1996年4月7日,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拉开了神秘的面纱,山东队、沈阳军区队、江苏队、浙江队、八一队、辽宁队、前卫队、北京队、济南军区队、南京军区队、广东队、空军队12支球队进行了26轮共计154场的比赛,联赛命名为中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中国篮球职业化迈出了第一步。
1.2 探索与动荡时期
1997年,已经进行两年的全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更名为全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篮球市场化改革两年以来,发展迅猛,但是在联赛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弊端开始显现出来。虽然俱乐部作为投资方进行出资和管理,但却不完全持有球队的产权,在决策权和经营权上中国篮协靠着行政属性占据绝对话语权,这样导致俱乐部不能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者,很多了俱乐部连年亏损。这些都说明当时的联赛职业化程度不足。
1.3 过渡时期
2003年6月锐意改革的李元伟担任篮球管理中心主任,同年9月,中国篮协成立课题组和专题调研组,参考国际上成熟的职业体育联赛模式,借鉴国内相同性质联赛经验,结合中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实际提出改革方案,此方案经过数次论证后,正式命名为《中国职业篮球改革发展十年规划》,简称“北极星计划”[1]。2004赛季是联赛改革的过渡时期,当年联赛目的是为下一个赛季的职业化改革做铺垫,中国篮协对联赛的结构、赛季以及推广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赛季结束后,中国篮协和各家俱乐部成立了“CBA职业联赛委员会”标志着中国篮协实现了“管办分离”的重大举措[1]。
1.4 改革与稳步发展时期
2005年,中国篮球联赛翻开了新的篇章。2005—2006赛季,中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正式更名为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赛制方面,改升降制变为准入制,在市场运营方面,中国篮协与瑞士盈方公司签订协议,打造中国男子篮球联赛市场化经营模式。联赛实行了新的外援政策,取消统一选择外援政策,允许各球队自由签约外援,后6名球队允许加入1名亚洲外援。2013年,重回篮协的信兰成提出“管办分离”“CBA扩军”。成立了CBA联赛办公室,中国篮协开始慢慢放权,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使俱乐部有了更多的自治权。至此,中国男子篮球联赛整规模和职业化的发展初见雏形,稳步发展。
1.5 深化改革完善联赛制度时期
2016年是中国篮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转折年,中篮联(北京)体育有限公司(简称CBA公司)成立,“管办分离”走出实质性的一步。2017年中国篮协将商务权、竞赛权交给CBA公司,管办分离一步到位。CBA公司的独立化运营为中国篮球联赛的职业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把部分商业权益交还给球队,球队本身有了更多的管理权和经营权。2017—2018赛季开始,CBA公司独立运营,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增加联赛场数、球员与俱乐部的合同分为5个类别、逐步设立工资帽、建立CBA下属CBDL联赛;裁判员进行升降级制度等,中国男子篮球联赛大跨步的迈向职业化。
2 中国男子篮球联赛职业化进程中的思考
2.1 人才培养制度过于单一
一个高水平的职业联赛一定会有一套成熟的人才选拔机制。以NBA为例,每年都有本土NCAA大学生和全世界各地的高水平年轻运动员来报名参加选秀,保证联赛具有新鲜血液,维持联赛的高水平的竞技性。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当地体校、篮球学校、和俱乐部的青训系统。然而“举国体制”下一些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青训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培养出高水平年轻球员。俱乐部之间竞技实力失衡,阻碍了后半区球队的投入热情,不利于联赛的长久发展。另外,每年的联赛举办的选秀大会形式大于内容。港澳台球员、大学生球员、NBL联赛球员很难起到提高球队整体实力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后备人员的补充方式过于单一。
2.2 转会制度不完善
球员转会制度是保证联赛活力,促进人才流动的重要举措,使各球队的优秀运动员充分发挥出自己价值,联赛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一直以来,联赛中大部分俱乐部都是挂靠当地政府中的体育部门,这种情况导致一线队大多数运动员都出自当地体育局下属体校,“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国属化”,成为“体制内”的球员,合同期内球员转会受当地体育局的限制。即使合同结束后,球队也有优先续约权,与NBA的优先续约权完全不同的是,只要原俱乐部希望合同到期的球员续约,那么无论其他球队开出的待遇比原球队高多少,该球员都必须留在队伍中[2]。这样导致明星球员和有潜力的年轻球员很难为其他球队效力,这样的转会制度制约了中国男子篮球联赛俱乐部之间的人才交流。
2.3 缺乏联赛文化
在NBA联赛中,球队的文化建设是球队与球迷紧密联系的重要举措。联盟会着重包装一些高水平球员,打造明星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NBA。在每年的休赛期,球队都会组织球员参加到当地的社区志愿者活动中。随着联赛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稳步推进与发展,催生了丰富的周边产业。具而言之, NBA球星文化衍生出的周边文化是球星文化展示的新窗口, 它丰富了球星文化的内涵,并以其巨大的辐射效应影响着球迷的业余文化生活[3]。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各俱乐部,与球迷线下交流较少,休赛期很少有球队进行社会公益活动,联赛向社会传递出积极的能量有限。各支球队除了门票没有很好的开发篮球周边产业,俱乐部文化建设不健全,没有形成特有的球队文化,进而导致联赛缺乏核心竞争力。
2.4 联赛裁判职业化程度不够
篮球比赛中,裁判是场上的监督者与执法者,裁判员的水平决定了比赛是否公平、流畅。在裁判职业化程度上,NBA在1965年开始实行职业化裁判管理。但在我国男子篮球联赛的中,裁判团队由业余裁判或半职业裁判组成,他们主要来源于各高校、各地体委,在比赛前由中国篮协进行抽调和派遣。在工资待遇上,美国的NBA联赛实行“高薪养廉”政策,刚刚进入到NBA的职业篮球裁判员,就达到美国中产阶级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而我国篮球裁判实行补助政策,吹罚一场比赛补助在1500~2000元左右,没有附加的福利待遇,所以裁判員只能是兼职的进行联赛吹罚。在休赛期内,由于裁判员还有本职工作,很难做到每年进行定期的集中培训。除此之外,由于国内大型赛事较少,裁判员缺少连续的、高强度的临场吹罚经验。由此可见, 我国联赛裁判员培养管理漏洞百出,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4]。
3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展望
3.1 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
“举国体制”依然存在的大背景下,模仿NCAA参与选秀进入NBA的模式依然是不够现实的。中国篮协应该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建立起完整的“小学—初中—高中”联赛体系,让运动员从小边学习边打球。大学生篮球联赛应更多地承担起为职业联赛输送人才的任务,在大学阶段对运动员进行职业化训练。这样运动员进入职业联赛之前到大学中学习,既解决了青年队球员没进入职业联赛就毫无发展和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也实现了大学生篮球联赛和职业联赛的接轨。
3.2 完善转会制度,促进联赛最优化配置
现阶段,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球员市场流动受限,实力强的队伍在相同位置上,储备好几名国家队运动员,这样既不利于运动员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均衡联赛球队之间的实力,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运动员和当地体育局存在着依附关系,属于“体制内”球员,球员的转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所以,想要打破球员市场的流通,就一定要将产权还给运动员,由运动员决定自身的发展。但同时也要设立工资帽制度,防止俱乐部放弃长久规划,不重视青训,通过买入球员来提高自身实力和各支球队哄抢自由球员导致球员身价虚高的问题出现。
3.3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联赛文化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处于市场化的起步阶段,必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联赛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球迷的关注。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开始对精神世界的愉悦有了追求。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在球迷建设上,形成球迷的个性化文化内容,例如辽宁主场球迷的“削他”、山西主场球迷的“闹他”,这样的球迷口号有利于提高球迷的归属感,提高球迷的忠诚度[5]。另外,联赛应该积极利用明星效应,一方面,通过《这就是灌篮》、《篮球公园》等电视节目,吸引更多青少年了解篮球、热爱篮球运动。另一方面,像联赛中的优质偶像,易建联、郭艾伦、周琦、王哲林等,他们在各自的社交媒体上有着广阔的粉丝群体,通过他们推广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传递出联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3.4 加速推进裁判职业化进程
随着中国男子篮球联赛职业化的发展,半职业化的裁判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职业联赛的水平,所以建立起来一支业务水平高的裁判队伍必须提上日程。中国篮协应建立起裁判员升降级制度和裁判员数据库,形成完整的赋分制度,赛季结束后,对裁判员的表现进行评判,根据裁判员的级别实行不同的工资标准。提高联赛裁判员基础的的补助和福利待遇,让裁判员真正做到可以毫无顾虑的投身到裁判事业中去,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裁判职业,为未来中国篮球职业联赛裁判员职业化发展做铺垫。在业务水平上,联赛需要定期进行裁判员的集中培训工作,“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政策相结合,聘请高水平欧洲裁判和NBA裁判对裁判规则进行最新的解读。派遣优秀的裁判员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的裁判理念,与世界先进的裁判理念接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场上,出现更多中国裁判员的身影。
4 结语
中国篮球联赛的职业化是打造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成为高水平联赛、提高中国篮球水平的的重要举措。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发展的24年是改革的24年。在联赛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出现问题、修正问题,才能在改革中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联赛职业化道路,实现我国篮球事业的振兴。在“管办分离”的大背景下,处理好“举国体制”和联赛市场化之间的关系,篮协由联赛的管理者向宏观政策的把控者过渡,加快联赛的市场化进程,把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真正打造成为仅次于NBA的全球第二大篮球职业联赛。
参考文献
[1] 师灿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发展路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
[2] 孙娟,陈志凌.CBA球员转会机制优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7-31.
[3] 王磊,蔡峰,马超.NBA球星文化对我国球迷价值观的影响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9(2):82-86.
[4] 陈宇駿.NBA与CBA裁判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0):9-10.
[5] 刘辉.CBA联赛球迷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6] 刘传海,李向前,陈富成.CBA男子篮球俱乐部职业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2):139-143.
[7] 冯建.CBA新赛季职业化改革举措解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10):62-66.
[8] 平静.NBA选秀制度对中国男子篮球联赛发展的启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4):85-89.
[9] 罗文清.新时期CBA联赛职业化改革探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8,40(3):35-38.
[10]刘小明,刘卫国.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俱乐部成长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7):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