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建伟
有一年学校安排我承担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第一天的数学课,我没有上新课,只是和孩子们聊聊天,说些小学数学中有意思的故事,中间渗透了学习数学要做好哪些准备。前面几天他们还能按照小学生的标准有模有样地上课,一周还没过呢,上课就开始“自由”了。有个小男孩最为特殊,上课不是钻到桌子底下玩虫子,就是将蚯蚓带进教室逗蚯蚓。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整治整治他,我就不信还有我搞不定的学生。
较量就此开始。第一回合:我把小男孩叫到办公室问:“你是不是用蚯蚓去吓女同学了?”当时我想从同学友谊、从男子汉不应该欺负女孩子的角度进行说教。“我没,我玩我的蚯蚓,是她们自己……”小男孩辩解说。“那,你也不应该捉蚯蚓玩呀,蚯蚓可是益虫。”我提高了嗓门喊道。小男孩低下头,再也没说什么话。看他已经低头了,我心里暗喜,以为小孩子嘛,只要我拉下脸、高嗓门还没有镇压不住的。其实,我错了,他根本就没认识到自己错哪里了。第二天,依然我行我素,只是蚯蚓换成了蛤蟆。我当时想,这小家伙够调皮的,既然单独讲没效果,今天我就来个当众批评教育,让全班同学一起监督他。第二回合:那天我一走进教室就有小朋友告状:某某把蛤蟆带到教室里了。我一听火冒三丈,快速走到他面前,吼道:“拿出来!”小男孩面露无辜的表情,很不情愿地把蛤蟆递给我。接过蛤蟆,我面向全班讲了一番大道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送蛤蟆回归自然。这下,小男孩应该服气了吧!没想到,好景不长,他一下课就跑到草丛里、树根旁、灌木丛……偷偷地捉各种小虫带回教室,上课低着头,双手伸进抽屉把玩起来。是我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对吗?这次,我不再急躁了,陷入了沉思。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我得好好想想,总不能任由他这么不管吧。忽然,我想明白了:“教育不能簡单地运用说教、惩罚、管束、甚至恐吓,而是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引导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想到就行动。第三回合:一天午间休息,他来到教学楼后面的灌木丛边,仔细地寻找着什么,一会儿,他居然趴下来一动不动的盯着地上。我轻轻地走到他身后,想看看究竟什么使他如此入迷,原来他正在观察一只七星瓢虫。当时,我震惊了,这个从小就对小动物痴迷的孩子令我肃然起敬。保持孩子的兴趣并引导他良性发展,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吗?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他沿着正确的轨迹成长。第二天,我将家里的《大眼看世界·动物篇》带到学校,故意放在讲台最显眼的地方。课中我时不时地瞄一下小男孩,看到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本书,我知道,他上钩了。好不容易挨到下课,他主动出击,追着我问:“梅老师,那本书是你的吗?能借我看看吗?”“可以。”我爽快地说,“但是,有个条件,你能答应吗?”小家伙可爱、笑眯眯、很干脆地回答:“行!”于是,我们达成一致:书由我保管,只要他上课认真听,作业按时完成并订正好,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来我办公室看书。从那以后,小男孩的学习状态判若两人,开始沿着良性轨迹快速成长。
转眼进入三年级,所有任课老师都夸奖小男孩懂事、阳光、习惯好、学习好。特别是科学老师更是夸赞道:“只要讲到动物或植物,他好像没什么不知道的。”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耐心、爱心、责任心和策略,我们应深入了解儿童、分析儿童、尊重儿童,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适合儿童的方式,让其在不断犯错纠错的过程中成长。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