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岑
【摘要】 目的 分析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老年痴呆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精神状态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65%, 并发症发生率17.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5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29.48±5.42)分、精神状态评分(25.91±3.88)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47.66±7.1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5.09±3.93)、(18.53±3.08)、(33.11±6.1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痴呆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程序;老年痴呆;精神状态评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8.107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的高发病, 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失认、记忆障碍、失用、失语以及执行功能、视空间功能遇到障碍。患有该疾病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现本院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护理, 获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8例老年痴呆患者, 患者均符合老年痴呆的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男10例, 女24例;年龄60~72岁, 平均年龄(66.5±1.9)岁。研究组患者男12例, 女22例;年龄59~78岁, 平均年龄(65.7±4.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护理内容依据患者的病情状态来调整, 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1]。
1. 2. 2 研究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 具体如下。①医护人员要预防患者坠床或跌倒, 老年痴呆患者会经常出现坠床、跌倒的情况, 要预防患者跌倒, 医护人员对患者加强看管、提高警惕, 嘱咐患者的家属要对其进行全天陪护, 避免患者独自一人在病房, 医护人员还要定期整理病房, 让患者能够畅通地活动, 患者睡觉前使用床档, 防止患者坠床。②对患者进行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 痴呆患者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发生吞咽障碍而引起食物误吸, 导致肺部感染, 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情况做好食物的选择及正确的进食体位避免食物误吸;同时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保持清洁、通风;如果患者出现痰液增多的情况, 要及时拍背, 督促患者多喝水保证痰液顺利的排出;医护人员教会患者正确的坐姿、卧姿, 能够及时地排出呼吸道里的分泌物, 确保畅通的呼吸。③为避免患者出现压疮, 医护人员要经常帮助患者定时翻身, 及时处理患者大、小便, 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及床单位的整洁、平整。保证营养的摄入, 必要时使用减压床垫、翻身垫, 防止压疮的发生。④在防止患者出现便秘的护理中, 医护人员嘱咐患者多进食含有纤维素的食品, 多饮水, 并适当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按摩, 促进大便的排出。⑤老年痴呆患者有严重的失眠障碍, 医护人员要缩短患者白天的睡觉时间, 还要鼓励患者在白天多进行活动, 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 保证其睡眠质量。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满意:老年痴呆患者的症状好转, 没有任何并发症;基本满意:患者的症状没有完全好转, 并发症出现后能够自行好转;不满意:患者的症状没有好转, 甚至严重[2]。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迷失或走丢、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以及骨折等[3]。③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均为评分越高越好[4]。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满意16例、基本满意16例、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4.12%;对照组患者满意9例、基本满意14例、不满意11例, 护理满意度为67.6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迷失或走丢2例、呼吸道感染1例、胃肠道疾病3例、骨折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6/34);对照组患者迷失或走丢9例, 呼吸道感染5例, 胃肠道疾病7例, 骨折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70.59%(24/34)。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精神状态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29.48±5.42)分, 精神状态评分为(25.91±3.88)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47.66±7.13)分;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25.09±3.93)分, 精神状态评分为(18.53±3.08)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33.11±6.13)分。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精神状态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 患有老年痴呆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 该病是一种老年人神经减退性疾病,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记忆力、定向力减退以及判断能力降低, 患者在行为及精神上产生多种障碍, 严重者导致死亡, 主要临床表现为耳聋耳鸣、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手脚发麻等症状[5]。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 患者的中枢神经产生原发性的改变, 出现了胆碱能神经的功能障碍, 并且使乙酰胆碱的水平降低, 导致患者产生神经、语言功能的障碍。老年痴呆有阿尔茨海默和血管性痴呆两种类型, 老年痴呆疾病初期的症状不会引起注意, 大多患者入院就诊时病情发展到严重程度或中度程度, 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对其进行护理。
预见性护理程序是护理老年痴呆患者的必然趋势, 该方法的护理模式是以症状护理为基础, 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法,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敏锐的观察, 而且还要求医护人员耐心、坚持不懈地陪护和引导患者[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精神状态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老年痴呆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好转,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对老年痴呆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 能够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荣梅, 葛兆霞, 张智.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老年痴呆症患者中的应用.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30):3859.
[2] 张智, 葛兆霞, 邓小岚. 中医循证护理结合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老年痴呆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研究, 2017, 31(27):68-70.
[3] 万承贤, 胡竹芳, 孙艳群, 等. 穴位按摩在社区老年痴呆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 2017, 31(28):111-112.
[4] 何曉艳, 宋蓉丽, 须琼英.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老年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z2):98-100.
[5] 童嘉乐, 胡彦蕊. 预见性护理及循证护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 1(4):151-153.
[6] 秦雪芳, 顾君, 高帆, 等.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 2(10):137-139.
[收稿日期:201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