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丹红
[摘 要]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编者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新课标的对话,发掘教育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新课标各学段要求由浅而深、螺旋上升式设计的各年级语文要素,设计准确而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巩固、延续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语文要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8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思想和文化素养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需在语文实践中展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由此,教育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非常用心地将新课标对各学段提出的基本语文知识、能力、方法、策略、兴趣、习惯、态度等要求,有机融合到单元组课文、语文园地、习作单元等体例之中。教学中,我们教师不妨围绕课本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发掘新的语文要素,在与编者的对话中明晰当前需要学习的语文元素,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巩固前期语文要素,在与新课标的对话中延续已经学得的语文要素,构建连续的认知体系,从而在准确的明晰的教学目标引领下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试以小学语文教材《灰雀》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与文本对话:发掘新的语文要素
众多的单篇文本汇聚成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源体系。发掘每个文本自身独有的“例子功能”,充分利用其中的语文资源,开展相应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语文要素的渗透、培养、熏陶,可以让我们课堂上的教与学找到共同的生长点,在友好、和谐的对话中实现教学目标。《灰雀》一课讲述的是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爱心故事,它围绕灰雀的“出现——不见——再现”,以两条线索并行展开,一条线索是列宁喜欢灰雀,常去喂食,有一天忽然发现其中一只不见了,故意流露出遗憾,从而巧妙地让小男孩主动送回灰雀;另一条线索是小男孩在列宁不动声色的引导下认识到不该藏起灰雀,因此立刻主动把它放回大自然。从人文关怀角度看,列宁巧妙教育引导,和蔼智慧,呵护小男孩的自尊心,以及小男孩的诚实、知错就改,是这篇课文不同于本单元其他课文的独特资源。從语言表达角度看,课文开篇就详细向我们展示了三只可爱的灰雀,这段描写为下面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埋下了伏笔;文末再次描写被小男孩放回的灰雀在枝头欢唱,与前面的描写相映成趣,首尾呼应;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都采用了提示语,且位置也有所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加以关注;课文中对小男孩的语言、神情的细节描写,折射出他微妙的心理……从阅读能力角度看,本文一波三折,语言浅显易懂,便于开展理解词语、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思想感情、借助描写展开想象和联想等能力的练习。如此多角度地深度细读文本,发掘个中与众不同的语文元素,可以让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让课文的阅读价值更加丰富,让课堂的语文味更为浓厚。
二、与编者对话:明晰需学语文要素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处处体现着编者的安排意图。如单元导读、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新增的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等等地方,都明确地给我们呈现了教学时需要关注的语文要素。《灰雀》一课位于第五册以“爱”为主题的第八单元,在单元导读页,编者就明示要学生学会默读课文,然后每一篇课文中都提出了默读的要求,在边读边想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仁爱之情。在本单元课文后的“语文园地”也有关于默读的讨论和爱的名言警句。由此,我们结合本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编者的意图,就能有选择地运用课文与学段语文要素学习相符的教学价值,清晰地定位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如对学生默读能力的继续培养上,笔者设计了课初的“自己默读全文”,课中的“默读自然段”“默读课文板块学习单内容”等等阅读实践性活动,强调“不出声、不指读”的要求。再如“爱”的主题渗透,笔者通过课文中对列宁爱鸟的词句让学生理解、体会,对于小男孩的爱鸟,则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体会,并将两种“爱”加以对比,懂得真正的爱是无私的。课文中还有一个隐性的爱,那就是列宁对儿童成长的爱。这是文本的主旨,也是作者的主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从指导学生正确认读、书写本课应知应会的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婉转、惹人喜爱、仰望、或者、天气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的意思,同时了解冒号和引号的用法,由此引导学生积累、感知课文带来的语文元素。
三、与学生对话:适时巩固语文要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已经对文本进行了充分解读的教师,作为课文语文元素的知晓者,不能将自己的阅读成果直接双手奉送给学生,否则,学生就会因为没有实际的历练而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语文能力的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沦为一句空话了。教学前、教学中,我们教师都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发展状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己欢快地走在语文实践大道上。如对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一段文字以慢慢给学生呈现词组、短句等方法,指导学生自己总结、选择适合自己的默读方式,并在课上接触多种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在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交流时,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学生给出的答案,还要善于追问这答案的来历。同时,对于学生之前已经有过接触、所理解的语文元素,我们也要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再巩固。如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阅读《灰雀》中对灰雀的描写的句子时,不能读出喜爱之情,对列宁和小男孩的语言也读不出那种味道,我们就要实时停下来,帮助学生回顾以前的感情朗读的方法,从而在反复感悟中读好课文。不管是对理解词语能力的强化还是感情朗读课文能力的练习,都属于对学生学情、学生真正发展的再关注,在这样的持续练习和实践运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步步踏实,稳中有进。
四、与课标对话:构建语文要素体系
遵循新课标对各学段提出的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语文要素“瞻前顾后”的发掘、运用、内化中,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认知体系,体现语文的课程意义。如阅读《灰雀》一课时,学生对“列宁的爱鸟”可以一目了然,轻松发现,但对小男孩的“爱鸟行为”,却有很大争论,在他们看来,小男孩把小鸟捉回家,不是一种爱鸟行为。这时教师只要简单追问“小男孩为什么要把灰雀带回家呢”就能轻松解决这一争议,并延伸到“爱一样东西,并不一定要拥有”“爱,不能有伤害”等更高层次的认知上去。课文更难发现的是“列宁对儿童成长的爱”,这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笔者通过问题引领:“当列宁听到小男孩结结巴巴地说‘没看见的时候,列宁心里会想什么?”“他为什么不批评这个小男孩撒谎呢?”由此引领学生发现并体会这种爱。这样,学生在语言的品悟中,运用了第一学段“情感体验”的方法,又践行着第二学段的“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的能力,同时也为第三学段继续深化阅读能力做铺垫。这样从文字表面读到文字背后的能力就有了层次性。
始终坚持与文本、与编者、与学生、与课标进行有效的对话,凝练恰当的语文要素,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味更浓,教学目标更科学合理,学生学习更扎实,更有序列。也唯有这样,才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最优化!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