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秀
[摘 要]教学语言追求正确、规范、健康,而“冷语”“烦语”“病语”“浮语”则是课堂的“毒瘤”,需要全面清除。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要用积极的、规范的语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精简教学环节、展开教学交流、评价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语言;教学实效;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28-02
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正确、规范使用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存在语言不规范的行为。虽然有一些客观原因,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教学语言进行规范,要全面戒除“冷语”、规避“烦语”、少说“病语”、清理“浮语”,为学生做出语言表率,以成功激活语文课堂。
一、戒除“冷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冷语”,是教师对学生举止看不惯,进而发出嘲弄、挖苦、讽刺的语言。小学生言行存在一些问题是最为常见的,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教师要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一味地讽刺挖苦,不仅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一旦学生对教师存在隔阂感,不能形成和谐的互动,教与学的矛盾就会被激化,课堂教学便会是死水一潭。语文教学要求师生有更多的良性互动。如果因为教师的“冷语”恶化了师生关系,那么这对语文教学是极为不利的。
课堂教学追求师生的和谐互动。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面对学生的个性发言,要有宽容和鼓励态度,不应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学生出现不当言论,教师也要正面引导,任何冷嘲热讽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如,教学《千人糕》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看到‘千人糕这个题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学生给出各式各样的回答。有一个学生说:“刚看到这个题目,我认为是一千个人吃的大蛋糕,后来才知道不是这回事。”面对学生的答案,不同的教师会给出不同的回应。第一位教师这样评价:“一看你就是一枚吃货,除了吃的,你就不会想到别的了。”学生哄堂大笑,再看那个学生,面红耳赤,再也不说话了。第二位教师这样回应:“能够想到是千人吃的大蛋糕,真是不错,说明你的思维是比较敏捷的。”再看这个学生,表情轻松,积极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面对同一件事,教师给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学生最在意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坚决不能做“毒舌”,宁愿不说,也不要对学生冷嘲热讽。图口舌之快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自尊心和进取心。面对学生不当言论时,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即使批评也要避免简单粗暴。言语冷暴力是最不可取的。
二、规避“烦语”,精简課堂教学环节
“烦语”,是指教师的语言啰唆。在课堂上,“烦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这是教师需要正视和反思的问题。有的是意识问题造成的,有的则是能力问题造成的。不论哪一种情况,教师都要进行自我反思,对教学语言进行全面改进。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性,避免出现太多的“烦语”,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时时自我检讨的问题。如,教学《我是一只小虫子》一文时,在面对最后一段内容时,教师往往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第一位教师这样讲解:“做一只小虫子是自由自在的,高兴时可以使劲地叫哇叫,在夜晚草地里尽情地歌唱。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是有用意的。他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第二位教师这样引导:“做一只虫子是自由的、快乐的,这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你从哪里看出来呢?”通过对比两位教师的教学引导,我们很容易发现:第一位教师讲了半天也没有让学生明白该如何思考,而第二位教师只有短短的提示,便给学生画出清晰的思考路线。从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引导中可以看出,第一位教师的语言比较啰唆,指向不够明确。
教师教学语言是不是简练,只有通过比较才会发现。少讲精讲,是学生主体的体现。它对教师教学语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要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
三、少说“病语”,规范教学交流语言
语文教师对教学语言要有高标准、严要求。如果教师常常说“病语”,这无疑是不可接受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语言的学习,教师病句连篇,学生如何能够学好语文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从思想深处展开反省,自觉学习规范的语言,并在课前字斟句酌,选用正确、规范的语言。只有“三思而后说”,才能避免“病语”的出现。
所谓“言多必失”,教师在讲课中出现“病语”是在所难免的。但作为语文教师,还是要以严谨的态度,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不要出现太过明显的“病语”,以免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教学《枫树上的喜鹊》一文,教师在讲解喜鹊妈妈教“喜鹊弟弟”拼音的相关内容时,很容易出现一些语言上的问题。第一位教师这样讲解:“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拼音字母发出的音是‘鹊!鹊!鹊!,作者理解为‘a、o、e,喜鹊弟弟理解为‘鹊,鹊,鹊……,这个理解正确吗?”第二位教师这样讲解:“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拼音,喜鹊阿姨教‘鹊!鹊!鹊!,喜鹊弟弟跟学‘鹊,鹊,鹊,作者却理解为拼音字母‘a、o、e。”解释同一个问题,第一位教师说的话出现了歧义。最后一个问句,是针对谁说的呢?指代不明。
教学语言要求精确严谨,不能出现语法错误。因为学生有极强的模仿力,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就可能会传递出错误的信息,学生也会养成不良的语言表达习惯。这是比较严重的后果。
四、清理“浮语”,客观展开学习评价
所谓“浮语”,是指教师对学生过分夸奖的语言。在对进行鼓励性评价时,我们提倡要不惜赞美之词。于是,很多教师会对学生展开漫无边际地“吹嘘”。这种做法无疑是不科学的。学生需要鼓励,但不能超出一定范围。过分夸赞不能让学生自知,这是对学生的毒害。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评价:“你最棒!”“你真牛!”“你真厉害!”“你是神童!”学生对教师评语最为敏感。这样的评价,很容易形成误导,使学生认为自己真的是“天下第一”了。因此,教师需要客观对待学生的进步,使用适当的鼓励性语言,不可形成浮夸之风。
在课堂评价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但不能夸大其词。如何做到适当呢?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教学《青蛙卖泥塘》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演绎活动,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兔、小蝴蝶、小鸟等动物的运动状态。在表演飞鸟时,学生还加进了台词:“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希望有茂密的树林,也需要有清新的空气。”教师这样评价:“你的表演真棒!不仅展示了小鸟飞翔动作,还引入环保主题,说明你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极为关注的,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骄傲。”学生本来很快乐的,经过教师这样评价之后,反而变得有些拘谨了,不知该如何回应了。很显然,教师的评价有些牵强了,使学生不知所措。如果教师这样评价:“你的表演真的很形象,台词设计也很有个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继续加油!”听到这样的评价,学生自然会非常受用。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应该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并能够获得前进的力量。这样的教学评价,才是最为适合的。
教师教学语言需要规范,这是现实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会不自然地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教学语言,无形中对语文课堂造成了“污染”,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此,教师要净化课堂语言,运用规范健康的语言施教,给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