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苏婕
【摘 要】 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为调查对象,对统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与探索,并就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提出建议:增加统计思想教育,强化学生统计认知;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资源共享;提高实习、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注重过程管理与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 大数据;统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统计数据分析做出,而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全球产生的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而这些海量数据只有经过分类、加工、整理、分析才能满足不同的要求,即需要前沿的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一方面,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希望从大数据中挖掘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统计专业应用型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特征也对统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统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成为高等学校统计专业面临的问题。
二、西藏高校统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1、关于我校统计专业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调查研究设计
基于本项目的研究问题、内容和目标,设计开发关于西藏高校统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问卷。西藏民族大学2014级至2018级统计专业本科班学生共计160人,实际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60份,有效作答问卷159份(其中第99号问卷作答不全,后期无法确认具体答题者身份,故该问卷视为作废)。
2、西藏民族大学统计专业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通过实施问卷调查,在159份有效问卷中,男生60名,女生99名;区内生源地73名,区外生源地86名。
基于调查数据分析,系统梳理目前我校统计专业培养现状相关重要信息,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供决策依据。从大量的统计信息中,梳理如下:
其一,区内与区外生源地之间对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存在显著的认知差异。例如,学生基本能够清晰了解统计专业的专业培养方向及定位,部分区内学生了解程度较差;总体上学生认为该专业学习难度较大或很大,且区内生源与区外生源地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区内较区外学生学习难度大。
其二,男生与女生之间对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例如,男生与女生认为最欠缺的知识也有所差异,男生认为最欠缺的是跨学科与相关学科知识,女生认为最欠缺的是专业前沿知识;男生与女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差异,男生大多认为一般,女生大多认为较好;在技能竞赛和专业毕业论文方面男生与女生存在差异,较多男生认为技能竞赛和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或较好,较多的女生认为技能竞赛和专业毕业论文较好或好
其三,以就业为导向来看,学生对统计相关数据软件操作能力较差,仅对Excel熟悉比例高,并且目前学生自身的专业操作能力一般;有71.1%的学生认为该专业最看重的是实践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次之,其次是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统计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特征,即对该专业毕业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另外,从学校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及培养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我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各方面的设置是认可的,少部分反对或异议,所以课程次序安排、考核方式、评价与管理系统可进一步改进,与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方向更加匹配。该专业对知识获取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整体认为一般或较好,对于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有极少学生表示差,说明由统计专业性质与社会需求决定了该专业在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有待加强,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课时安排方面,“理论+實践”课时分配基本合理,但在“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比例设置”(13.8%不合理)和“相关跨学科选修课的设置与比例”(14.5%不合理)这两方面有待改进。同时,西藏民族大学该专业目前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式存在很不满意现象,并对何时应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存在异议。
三、影响西藏高校统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
1、高校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态度和定位直接影响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表现为重视理论学习,重视学习成绩,忽略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工作经验与职业活动影响深远的职业胜任能力缺乏系统的培养。
究其原因,其一,高校部分教师传统教育目标的惯性影响,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存在脱节现象,专业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其二,高校对教师利益导向的原因,近年来,我国高校逐渐对教师的科研成果不仅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教师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论研究上,减少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研究。其三,实践场所有限,比如与学校签订协议的实习基地,每年接纳的人数有限,且学生食宿自理,大多集中在西藏拉萨,远离家乡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其四,高校课程及课时合理化配置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比例设置”和“相关跨学科选修课的设置与比例”方面,增加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跨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进一步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
2、外部社会资源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政府因素。社会因素,当前社会依然是以学历作为能力的评判标准,但是能力不完全等价于学历,这种评判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心理环境。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与实践能力,积攒实践经验,大学生需要大量的用人单位提供实习机会,但目前由于激励不足、担心泄密、缺乏利益驱动等各种原因,导致我国用人单位参与培养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不高,能够提供给在校生的实习机会很少,使得大学生的培养严重脱离人才市场需求。政府因素,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是西藏自治区政府制定的毕业生资源配置原则和方式,体现了不同时期西藏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也体现了政府对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目前西藏民族大学专业类型较为全面,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特设专业的设置与培养也在随之调整,但是像西藏自治区基层单位需求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培养严重不足。所以政府应当以市场需求作为引导高校培养人才的风向标,大力鼓励基层单位和企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并给予高校相应的政策支持。
3、大学生自身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自身主体因素是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其一,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动机是引发大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能使学生在某种精神支持下克服困难,突破专业实践瓶颈,升华专业理论知识理解。但目前部分学生心态不良,既不注重理论学习,也不注重专业实践与应用,对大学学习没有规划,只求拿到文凭。其二,学生思想认知观念的转变。部分学生从思想上继续保持原有的重书本学习的惯性,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缺乏就业目标导向意识,这种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西藏民族大学藏族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更加限制了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其三,就业意向。用人单位的性质不同,对毕业生专业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相比于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对毕业生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的要求较低,且藏族学生就业意向倾向于事业单位,他们认为事业单位是铁饭碗,所以很多学生让自己的就业意向限制了大学四年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有部分学生的就业意向是继续深造,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理论学习上,放弃了很多实习的机会。
四、西藏高校统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分析
大数据时代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大量涌现,即以数据为研究对象的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人才的需求变化,西藏民族大学现有的统计专业培养方式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1、增加统计思想教育,强化学生统计认知
大数据时代下,加强学生统计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统计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和积极性,定期聘请一些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作讲座,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利用寒暑假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运用统计的方法理论,逐渐认识到统计的重要性,喜欢统计爱学统计。
2、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方面,调整课程课时比例安排。课程课时比例包括专业课理论与实践课时分配、专业课与跨学科课程安排两种情况。对于统计专业课理论与实践课时设置,目前统计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是理论课程,实践或实验课时安排较少,需要增加对部分统计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学会、学懂、会用。对于专业课与跨学科课程安排,统计作为一项工具,其研究方法在各行各业应用极其广泛,比如统计方法在销售预测、成本分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等。所以需注重统计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关联性,在介绍统计学方法的同时合理安排跨学科课程。
另一方面,强化学生软件技能培养。结合社会对统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在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应当将统计理论、统计方法与统计软件结合,融入统计软件的应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统计理论的学习、软件操作、数据分析、结论分析结合起来,将传统的“听统计”教学模式转变为“做统计”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统计专业学生,学生应至少熟練的掌握一种软件。
3、推进资源共享
目前,西藏民族大学缺乏有效手段和资源推进实践或实验课时的实现。教学软、硬件资源短缺是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短缺的主要因素为学校未能实现与外界的资源共享,因此应着手推进资源共享,资源共享的途径包括与同类院校统计学专业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等,努力推进资源共享,缓解该专业数据资源及软硬件资源不足的困难。
4、提高实习、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
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技能,目前西藏民族大学实习、实践基地受学校条件制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应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主要途径是产学研合作办学,与相关专业共享实习、实践基地等。尤其在大三大四应利用寒暑假时间增加校外实习机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5、注重过程管理与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科学评价体系。统计学考核内容应理论与应用并重,课程考核要和课程讲授、实验实训等环节相互衔接,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现教学目标。调整部分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比例,平时成绩体现在课堂提问讨论、作业情况、上机练习等方面,平时考核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 高等教育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冯有明.创新人才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 杨志坚, 喻岳青. 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D].2006.
[4] 程胜.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本科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169-170.
【作者简介】
李 玲,女,陕西宝鸡人,经济学硕士,西藏民族大学助教.
苏 婕,西藏民族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