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薇
摘 要:《傲慢与偏见》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文学地位与深远影响。文章主要以《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的母亲班纳特夫人为研究中心,重点分析她在整部作品中的鲜明性格特点以其所体现出的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非理想型;《傲慢与偏见》;母亲形象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简·奥斯汀的作品多集中描写家庭、婚姻、爱情生活。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视角和风趣幽默的文笔,向读者再现了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生活、教育、价值观等。在其最为盛名的《傲慢与偏见》中,以“灰姑娘”模式为故事主线,运用大量的角色对话,反映出各种人物的性格、爱好及人物特点。眾多研究《傲慢与偏见》的文章中,多以男女主人公形象为重点,而对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女主人公的母亲班纳特夫人研究分析得较少。本文重点分析班纳特夫人的鲜明性格特点,以其为例解读18世纪英国母亲的形象、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第一印象:肤浅庸俗的母亲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一直是文学界喜爱研究的作品之一,作者善于运用风趣鲜明的文笔描述社会风情画式的英国乡村生活。但文学界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小说中波折纠结的爱情探讨以及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研究,而关于作品中颇具喜剧色彩的女主人公母亲班纳特夫人的分析却一般被忽略。奥斯汀的作品通常是由家庭中的人物形象为角色主体构建而成,而母亲这一形象作为家庭中存在重要的人物,在《傲慢与偏见》中却被塑造成非理想性的,虽然描述并不丰满完善却是个色彩鲜明的角色,也是为作品整体内容提趣丰富的角色。
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众多女性角色里,第一个出场的就是班纳特夫人,开篇便以聒噪的夫妻对话给读者留下肤浅无知的印象。家附近的内瑟菲尔德庄园被有钱的单身汉租住后,班纳特夫人激动万分,她极力劝说丈夫尽快拜访彬格莱先生,她开始幻想自己的女儿能嫁给这位有钱的单身汉,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对还未成婚的女儿们满怀希望,期盼着女儿过上富足的生活。整部作品中班纳特夫人与丈夫和女儿的对话也在不断地印证着奥斯汀对班纳特夫人的形象定位。她学识不高,脾气不稳定,毕生的使命就是把她的女儿都嫁给有钱人。作者有意把她描绘成愚蠢、庸俗、势利的母亲,在舞会、宴会、谈话等各种场合,都辛辣地讽刺她。比如她强迫大女儿简冒着大雨骑马去宾利家赴宴,导致简生病而不得不留宿在宾利家,当班纳特夫人前往照顾女儿,发现女儿并没有想象中严重时竟然有些许失望的情绪;她不理解达西的意图,不明白达西的谈话却贸然指责,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她一心策划简和宾利的恋情,算计这份感情的利益得失并到处向别人炫耀;当她得知伊丽莎白并没有接受这个愚蠢、肤浅的柯林斯先生,而柯林斯先生转而娶了卢卡斯小姐时,她内心充满了愤怒与失望;她鼓励小小年纪的莉迪亚卖弄风骚,导致后来小女儿不顾一切地和花花公子威克姆离家私奔。
这些异于正常母亲的的行为都体现了班纳特夫人的愚蠢、浅薄、庸俗。她的形象糟糕到自己的丈夫也会觉得和班纳特夫人结婚是自己年轻时犯的错误,爱上了一个漂亮却愚蠢的女人,这个女人没有一点儿头脑或常识,只知道唠叨、逛街和给女儿找丈夫,所以作品中的班纳特先生也总是借机禁不住要嘲弄妻子几句,而这种幽默班纳特夫人却从来都听不出来。班纳特夫人对权贵既满心向往又小心翼翼地秉承着仅有的自尊,内心的矛盾与行动的鲁莽常常使班纳特夫人的形象看起来并不像权贵家庭的夫人、母亲。
二、社会背景造就出的非理想型母亲
班纳特夫人的行为虽然为大众所厌恶,但结合当时的英国社会来讲,她的生活行为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作为社会的主体,男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具有统治的权利。男性与生俱来被赋予理智,女性则容易被标为弱者。在男性为主的社会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好妻子”和“好母亲”。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的一切都以他人为中心,比如丈夫、儿女、双亲、兄弟姐妹等等,照顾好他人生活的舒适和安逸被认为是她们的职责所在。社会的经济体制限制了家庭只能依靠父亲、丈夫、兄弟、儿子等男性角色外出工作,养家糊口,而女性则不能够抛头露面,外出挣钱。即使是有钱人家的小姐,作为女儿也是不可以继承家里的财产的。因此18世纪的中产阶级女性想要延续自己的安逸生活,只有通过婚姻,找到家庭、地位相匹配的丈夫才能够使得自己在男权社会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婚姻市场上争得一位如意郎君。她们认为以婚姻获得的财富,即使没能得到想要的,也要让自己在别人的眼中成为优秀的模范。因此当时的英国社会出现了很多并非理想型的妻子和母亲。
女性在18世纪英国社会中所被赋予的权利与生活中实际所需相差甚远。曾经有一种说法:“男女之间根本无平等可言;男性作为立法者,理智天生应该比女性多一些。”女性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和男性所接受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社会对于男性的教育是专业化的,上层乡绅和权贵家族的男性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还会接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管理技能教育。与此相比,女性所接受的教育则简单多了,她们的教育大多为非专业领域,比如音乐、绘画、跳舞等等,这些学习内容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让女性能够贤良淑德,能够更好地相夫教子。社会与家庭对于女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女性的顺从意识,使其言行举止优雅自然,做好社会配角的花瓶形象。在《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每天生活的全部就是打桥牌、参加舞会、绘画、弹琴,所学习的一切技能都是为了能够吸引异性,取悦将来的丈夫,除此之外并无他用。女性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没有出去挣钱的机会,无法接受平等的教育,因此她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想要的婚姻生活。作为五个女儿的母亲的班纳特夫人,她是社会造就出的典型性女性形象,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想方设法把自己嫁给有钱人后开始为自己的女儿谋划同样的出路。班纳特夫人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完整幸福的,她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女儿们参照自己的人生找到合适的有钱郎君,这才是圆满的女性生活。
三、班纳特夫人的喜剧色彩
每部文学作品中有正面形象就一定需要负面形象的衬托,而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毫无疑问班纳特夫人就是带有贬义的负面形象。也正是因为班纳特太太肤浅、势力、庸俗的种种匪夷所思、令人哭笑不得的行为举止,才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一笔风趣幽默的喜剧色彩。
驻梅里顿的民兵团要撤走前,莉迪亚泣不成声,而作为母亲的班纳特夫人却也跟着一起伤心难过,想着二十五年前也曾遇到過类似的情景,甚至哭了两天,感觉心都碎了。身为阅历丰富的母亲,班纳特夫人不仅没有及时发现小女儿的失常行为,反而认为莉迪亚的行为与自己的回忆产生了共鸣,甚至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女儿未婚与男性同居,后又私奔,这些事情都没有让班纳特夫人感到有所不妥,反而当得知女儿没有新衣服就结婚时,她却感到非常丢人。班纳特夫人并不太宠爱伊丽莎白,也曾经千方百计阻挠伊丽莎白和达西在一起,逼迫女儿伊丽莎接受愚蠢、浮浅的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她一开始并不赞同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结合,但当她了解到达西先生每年有高达一万英镑的收入并且还能领到特许的结婚证,她瞬间变得欣喜若狂,感叹伊丽莎白找到了如此符合心意的丈夫,而伊丽莎白也突然间成为了班纳特夫人眼中最优秀的女儿。这种见风使舵的性格实在是令读者们忍俊不禁,一方面对班纳特夫人的思想行为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又对这个单纯到可以说是愚蠢的母亲又爱又恨。因此班纳特夫人给整部作品增添了一笔喜剧色彩。
四、班纳特夫人母亲形象对女主人公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母亲在家庭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这种教育直接影响了孩子向成人转化的能力。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与社会稳定,每个自然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每一个分子接收到良好的教育,就能维持整个社会的安稳。班纳特姐妹都没有得到来自于母亲的良好教育,莉迪亚和基蒂最像班纳特夫人,学会了母亲愚蠢与自私,和母亲一样有着强烈的虚荣心,只对自己的生活和其他表面琐事感兴趣。而伊丽莎白和曼丽则尝试着通过自己自学来弥补由于缺乏母亲指导而欠缺的教育。基础教育的缺失造成了18世纪中叶英国大多数女性的无知愚昧,而女性的无知无能是由于父权社会对女性不切实际、不恰当的教育造成的。在法律层次上,女性被动剥夺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错失了提升自我机会,这使得无数女性和班纳特夫人一样成为了教育缺失的受害者,作为母亲的她们又进而将这种观念传递给自己的子女。
由此可见,《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夫人在整篇小说中的形象是不理想的,不像现代社会母亲培养女儿从基础教育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扩大孩子视野,教育孩子知道自己的人生不依附于任何人。班纳特夫人对五个女儿的教育是以婚姻为目的的,她的教育、引导直接影响到女儿对生活、婚姻的价值观,同时也反映出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附属地位,她们的命运通常决定于所结婚的丈夫。班纳特太太不仅是一位母亲,也是这种社会背景所造就的以结婚为目的的普通女人,从而再以同样的方式复制出更多这样的婚姻。虽然是非理想型的母亲形象,但是母亲对女儿的爱却是同样的,她始终以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帮助女儿得到幸福。世上母亲千千万,母亲对于女儿的爱却是一样的,都是在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
参考文献:
[1]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1985.
[3]常建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表现形式[J].大众文艺,2010(5).
作者单位: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