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2019-11-23 00:08买保江
大观 2019年9期
关键词:价值认同民族文化

买保江

摘 要:民族文化是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综合。民族文化认同是在共同的文化符号、一致的文化身份下致力于本民族特色的价值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工作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人民爱国情怀、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攻击与多元化思想侵染的有力举措。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只有执行建立在“五个认同”基础上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政策,才能让14亿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齐心协力,共创辉煌。

关键词: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基本结构

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是当今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攻击和多元化思想文化侵染给各族人民带来思想混乱的有效措施。同时,民族文化认同也有利于将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融入其中,有利于各项民族政策的落地执行,构建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民族关系。

一、民族文化认同内涵阐释

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合而成,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以宗教形态、艺术形态、文学形态、民俗生活形态表现出来,比如维吾尔族的伊斯兰信仰、藏族的唐卡艺术、汉族的唐诗宋词、傣族的泼水节等,这些都是其自身道德价值观、社会生活行为准则、精神世界追求的体现。[1]虽然每种民族文化都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是其核心本质都存在一致性,这便是民族文化认同。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成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在与世界各国的互动交流中,我国各民族既保留了自身文化中的身份烙印,又吸收借鉴了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呈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特点,迸发出强大的文化自信与活力。

然而,无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融程度如何,基于国家观念下的民族性有着任时空流逝而保持不变的文化内核,这便是拥有共同信仰与情感的文化认同。正是在这种共同的家国认识、共同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共同的基于真善美的思想精神诉求下,才会形成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和谐平等的生活。民族文化认同指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和沟通,彼此尊重与认可,能够在平等自由的身份认同下共同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民族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意识的集中反映,从而指导该民族的个体生活如何在保有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通过民族文化认同在思想上与国家意识保持一致,有利于全国14亿人的思想认知与国家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但是其文化核心是不变的,就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新中国事业的核心力量的认同。唯有如此,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然将非常容易被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战争而毒害,让中华民族失去文化“主心骨”,从而陷入没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文化荒漠”,稀释人们的爱国情怀,所以要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建设中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力。

二、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构分析

中华民族是一个在经济交流与人文沟通中不断融合的民族大家庭,从古代的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到如今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制定都是最好的佐证。经济文化的互通有无,使我们吸收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借鉴了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也保留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态,经济社会的不断融合,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以来,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我们可以从民族文化认同的三方面结构来进行认识。

(一)文化符号的相似性

民族文化符号包含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文化符號的认同感,古代民族间的贸易交流促使中原的茶叶、丝绸、瓷器、铁器等生活生产物质不断融入当地民族生活中,使得我国大多数民族都有相似的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各民族中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普通话与当地语言共同学习等政策,使得民族间非物质要素的最大公约数越来越大。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强大,使得每一个少数民族王朝如元、清等都能够自觉形成认同,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则从总体上对民族个体中的伦理道德、个人修养、社会生活等非物质要素的文化符号认同提出了一致性目标。所以说,从历史进程到当今社会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有非常多的相似性,这是56个民族不断交融的体现。

(二)文化身份的一致性

民族的形成是基于血缘谱系组成的群体,但是,民族的发展需要形成群体一致性的文化共识与归属意识,进而形成民族意识。而民族个体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便是民族意识的具体体现,比如汉族“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父慈子孝”等思想观点便是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民族意识的反映。[2]可以说,每个个体都是本民族文化身份的一个生命单元,承担着弘扬和传承的使命。只有个体民族意识在文化认同的影响下形成指导社会生活和思想认知的规范与准则,才代表文化身份的一致性。

(三)价值文化的趋同性

价值文化的趋同性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不同的社会规则或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时,能够站在本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上对其采取相同的价值判断与思想认知。民族文化在动态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受到地域环境、对外交流、社会生产等因素影响,在演进过程中会通过民俗风情、民族整体价值取向等表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观点,比如藏族在恶劣的青藏高原生活环境中、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敬天畏神、崇尚生灵的普世价值观,整个藏族都有神山神湖、轮回超生的佛教思维。[2]宗教信仰是体现民族价值文化趋同性的重要形式,是促成民族拥有一致性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认知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文化符号、文化身份与价值文化在民族文化认同中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彼此影响,共同促进。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物质与精神展现的基础,是进行民族自我定义的外在形态。而身份认同则是在群体行为规范和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统一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文化符号是民族价值文化的外在体现,身份认同则是民族价值文化对群体思想改造的结果。而民族价值文化会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不断演进,这样也会促使文化符号与身份认同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

在国际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当下,个体在本民族文化认同下的思想行为的调整需要以求同存异为基本原则,保持核心原则不动摇,要坚定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比如文学、艺术、科学层面的实用性的文化因素,取彼之长,补己之短。[3]

三、我国民族文化认同建设内容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4]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共建平等和谐的民族大家庭。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民族平等团结建设的“五个认同”战略思想,为民族文化认同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认同伟大祖国

这首先表现在爱国情怀上,这是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文化素养。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最好方式。在民族文化认同建设中,爱国要放在第一位,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觀。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各族人民提高爱国主义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与声誉,让每个人都肩负起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捍卫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

(二)认同伟大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共同意识、共同使命、共同目标的大家庭。要通过培育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为特征的民族意识,让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奔小康。

(三)认同伟大的中华文化

灿烂恢弘的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汇集。认同中华文化,首先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特别是弘扬真善美思想品德方面的思想价值。其次,要认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以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原则进行学习借鉴,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四)认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政党认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判断。让各族人民认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对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和最先进文化的核心领导的认同,就是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认同,就是对代表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认同。只有各族人民与共产党人一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而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理解党和国家推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明白在内政外交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智慧”,从而更加坚定地相信国家未来发展的光明,民族未来生活的美好。

(五)认同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从而形成的具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方案。各族人民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认同其本质,认同其道路,认同其理论,认同其制度,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

四、结语

我国的民族文化认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目前还不能有丝毫懈怠。尤其是境外势力的渗透,随时都在进行着,让中华民族分裂的意识形态不断发起攻击。因此,民族文化认同建设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方能让56个民族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正确的道路上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为祖国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一起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田夏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认同向心力[J].教育文化论坛,2017(5):7-11.

[2]曹海峰.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当代意义与现实路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0-34.

[3]熊庭,何平.论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认同:以英国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1):65-71.

[4]彭谦,夏强.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的儒家思想[J].满族研究,2018(1):7-10.

作者单位:

河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财经系

猜你喜欢
价值认同民族文化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人民群众广场舞发展的策略探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