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
摘 要: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江西非遗)是最具江西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独立艺术形态,它将传统与现代接通于当下,是赣文化传统与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文章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市场发展方向,然后分析了政府扶持下的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方向,最后从多业态联合角度分析了江西非遗音乐市场的发展。以此发挥其在文化市场上的公共作用,不断深化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社会大众整体文化素养及精神品位的提升,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艺术的认同、自信和自豪感。
关键词: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市场;赣文化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市场与历史传承的研究”(16DQ58)的部分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集体记忆中最璀璨夺目的珍宝,各条脉络交互下展现着留存于世的活态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印迹。自2001年昆曲、古琴、蒙古长调等艺术种类纷纷踏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国际舞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等工作也陆续开展。从民族音乐的视角看,在国务院陆续批准公布的4批次共计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代表江西省音乐、舞蹈、戏曲、曲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34项。同时,江西省也经过一系列普查、申报和认定工作建立起四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
江西非遗是最具江西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獨立艺术形态,它将传统与现代接通于当下,是活态的赣文化传统与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众多学者以音乐学为基础,将本土文化与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协同民俗学、遗产学、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岁月流逝的尘埃中不断探寻其中所富含的生命气息,逐渐构建起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话语体系,助其在中华文化复兴之路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江西非遗的音乐市场发展方向
不论何种产业的形成、发展、成熟都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广视角、多维度的探索与思考是产业正向迈进的助推器。王志平在其博士论文中用商业管理产业发展SWOT模式全面地分析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状况。结合他的研究成果,针对音乐类非遗笔者再进行了新一轮的研究,发现江西音乐类非遗的优势(Strength):资源丰富,其承载了民众的历史记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轨迹;易贴合大众生活而传承发展;与文化产业关联紧密,较易于发展开发。江西音乐类非遗的劣势(Weakness):形式相对单一,与现代人的审美理念、生活节奏等存在一定差距,非遗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利用开发资源的资金与人才不足;品牌影响力薄弱。江西音乐类非遗的机会(Opportunity):国家政策与江西地方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推动人民精神需求不断增强;与文化主体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可以协同教育、旅游及精神文化传播共同发展。江西音乐类非遗的威胁(Threats):传承者青黄不接,客体化严重;外来、新型艺术种类不断冲击;资源容易在经济利益的裹挟下过度开发。
通过一系列调研分析并基于郑乐丹、王志平等多位学者的研究,从江西音乐类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观赏价值、科教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资源产业开发要素等的现状综合研究评价以及产业发展SWOT分析之上发现:江西音乐类非遗现状呈现出濒临消失、发展缓慢和产业开发三种状态并存的局面。对于身处不同态势的江西音乐类非遗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再进行分析,尝试最大限度地探寻不同类型发展情境下的可能性,在发现机会的同时,规避弱点,通过新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整合,降低外在的各种干扰与威胁,从产业开发的视角重新挖掘研究江西音乐类非遗的潜力,再进行提炼展示。然而进入市场化的阶段,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便无可回避,但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有其发展产业化的先天条件和必要因素,所以理性地选择一部分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项目进行生产性传承是为明智之举。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江西音乐类非遗市场的发展应是基于国家与人民对文化产业的价值判断和文化消费的社会价值取向之上的。它是在经济繁荣、物质满足下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兴产业,其中最为核心的音乐文化的留存与演变是顺应时代发展,并建立在中国精神下的高品位文化思想与优秀美好的音乐艺术形态下不断碰撞交织的产物。一度出现的只为博大众一笑追逐利益的“三俗”产品混乱文化市场现象,江西音乐类非遗在传承发展并朝产业化发展迈进的时刻要引以为戒。音乐文化产业健康和谐的景象定然是立足于双重效益之上的,是基于在其产品与服务对社会民众的精神影响上的经济利益。一方面,江西音乐类非遗产品首先是用其独特之美去感染、打动受众,之后吸引大众去反复进行观赏体验,再去购买消费其衍生的其他多种形态的服务与产品;另一方面,江西非遗物种与音乐艺术相互结合进行适度的开发,将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意识放于经济利益之上,多业态的联合使得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市场发展向不偏离其轨道的康庄大道一路前进。
二、政府扶持下的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纵观世界,任何一种非遗音乐文化能够长盛不衰,都是政府与全民支持下结出的硕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历经60多年,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1950年起日本政府便设文化财保护委员会,1968年改为文化财保护部,设国家文化普及课,主管传统戏剧推广和观众培养,并规定“日本政府官员要以能剧、歌舞伎、狂言等传统艺术招待外宾”等等。在意大利政府的支持下西西里岛建起了音效绝伦、灯光布景美轮美奂的世界级演出剧场,并召集众多技艺精湛的傀儡戏表演艺人在当地演出。在完整精妙的商业运作下,意大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傀儡戏重绽昔日光芒。与此同时,与傀儡戏演出相关的木偶戏玩偶也成为热卖商品,傀儡戏在市场经济的推助下焕发全新的光彩。
这些年在不断借鉴学习他国优秀经验的同时,我国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制度,特别是近几年在朝气蓬勃的精神文明浪潮下,江西省对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普及、弘扬和振兴逐步落于实处。从2013年至今,全省多次组织优秀青年戏曲演员表演培训班,并选派最优秀的青年戏曲演员、演奏员赴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学习;通过全国开展的“名家传戏”工程、国家艺术基金“千人计划”和“三区”计划等方式着力培养江西省新一批的文艺中坚骨干;2018年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中,江西省的李维德、王全熹、黄玉英、谌腊根4位名家入选“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同时,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的弋阳腔传统曲牌抢救性录音后期制作入选“地方戏曲剧种文献、资料数字化影像化保存”项目。从江西省举办国际国内演出交流活动方面看,无论是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还是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等都给江西非遗的音乐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具体剧目的扶持来看,不论是利用资源价值的综合评价研究亦或是产业发展SWOT分析,先树立起一部分江西音乐类非遗名片将对其产业开发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如加大对赣剧的扶持力度,使其担任起物质日益富足的新形势下相应的文化使命。赣剧作为江西非遗的核心组成部分,以赣方言和本土民俗风情为基础,其前身是红极一时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当下江西省赣剧院和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是赣剧发展的两股中坚力量。其中江西省赣剧院已有50多年历史,曾打造出“三个第一” (江西省第一个梅花奖、第一个文华奖、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辉煌。早在2006年,二者携手排演的赣剧《等你一百年》就获得了“中国戏剧奖·剧目奖”“中国戏剧奖·优秀表演奖”。在硬件设施的配套方面,江西省政府计划投资1.1亿元,新建以赣剧为核心文化资源的江西省赣剧院。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赣剧,在江西省文化与旅游厅的大力推动下中国戏曲学院于2019年面向江西省设置戏曲表演(赣剧)本科班,招收具有一定戏曲表演功底,赣剧不同行当的江西地区2019年高考考生。录取者将免去大学四年的学费,并接受国内戏曲名家、大师的亲身授艺。软硬件的配套快速发展将对赣剧整体实力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助力于江西音乐类非遗市场的快速发展。
三、多业态联合下的江西非遗音乐市场发展
江西音乐类非遗的主体是创作表演的一辈辈传承者和继承人,但其市场的动力来源,判断其能否真正具有生命力并能长盛不衰的关键还是取决于热爱这门艺术的观众。据长期的随访著名的商业巨人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地音乐剧观众的平均年龄约为42岁,其中本地观众约占总观众的35%,游客约为65%;其中約62%的观众会在一个演出季观看两场演出,最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个演出季中,有6%的观众观看了15场以上的演出,他们购买的门票占总数的35%。另外,在日本,国家文化普及课对观众的培养也是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从国际的视野回观江西音乐类非遗艺术市场,从近期调查数据看,虽然文化自信的脚步已经大步迈进,但短期内对江西音乐类非遗关注的受众面仍是较为有限。在此种情况下,整个业态的发展需要新思维的突破,在思变中进行非遗的动态传承。一方面,多渠道培养热爱当地非遗艺术的爱好者;另一方面,将尘封已久的音乐类非遗艺术重新锻造包装,尝试与现代审美的方式交融,在生产发展中传承这些独属于江西人民历史的记忆。
第一,培养当地非遗爱好者给音乐市场带来新活力。如将要新建的赣剧院,将融文创产品、购物体验、休闲娱乐、教育、旅游等元素于一体,建成跨行业、多业态的“文化大码头”。 建成后的新赣剧院将能满足多功能的需求,戏剧演出剧场、排练厅、非遗展示厅、艺术创作室、服装道具仓库、VIP厅等设施一应俱全。这将会是江西非遗音乐市场的一次大迈进。如此的赣剧艺术综合体易形成区域内群众唱戏品谈的聚集地,为形成一批高素质的票友戏迷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在此基础上赣剧可与教育产业联合,不论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是多元的儿童培养方式需求,都是利于赣剧教育发展的。剧团可以专门为老年人和儿童开设业余培训班。课程可分为不同的训练方向,如赣剧演唱、形体身段、舞台表演或器乐等课程。与一般音乐培训课程不同,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选择赣剧的精髓部分作为课程教材,将不同的选段按层次进行编排。每个学期可以组织一些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演,也可以和专业的演员进行交流讨论等等。专业剧团带动业余爱好者,在老带新中储备新一代的赣剧表演者与爱好者。
第二,在高素质的大学生团体中进行非遗艺术的传承。让校园中思维活跃、观念超前的年轻人与非遗艺术零距离接触,让他们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体会到其艺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社会价值。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连续几年在校内举办赣剧艺术周,反响热烈,赢得了众多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坐落在汤显祖故里的东华理工大学,将汤显祖戏剧文化、抚州采茶戏、南丰傩戏等非遗特色素材与现代音乐剧艺术结合,打造了乡音版音乐剧《汤显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借用区域内非遗艺术演绎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戏剧大师汤显祖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用江西历史文化的独特语汇塑造了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文化伟人的时代新形象,体现出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历程。2017年10月作为首届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展演的压轴大戏亮相,并得到了社会各界、艺术专家及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多场次演出座无虚席,观众被音乐剧深深打动,久久不愿离去。2018年此剧参加江西省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在高校中遍洒艺术的谷种,激发大学生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各种形式的非遗传承方式在江西多所高校落地生根发芽成长,非遗音乐市场的开发拓展离不开这一批批具有突破精神,并富多元、正向价值理念的高质素爱好者。
第三,江西非遗音乐市场的建立必然是基于传承下的动态发展和多业态的联合,肩负其文化使命的同时有效地发挥其公共服务的内涵,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文化遗产的价值。根据“去哪儿”数据,2019年春节假期期间,全省的历史文化景区受到游客的广泛喜爱,总游客接待量占全省重点景区游客接待总数的40.3%,成为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已经超过以往热门的自然景观类景区、休闲度假景区、主题乐园景区等。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空间不断加大,物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精神世界丰富的渴求日益旺盛,特别是多彩而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与地域风貌、地区特色相结合的旅游项目成为了热门旅游的主流发展模式。
江西非遗的音乐市场在文化旅游的浪潮中发展迅速,将非遗的精神属性和商业属性调和统一的同时,非遗品类间进行的多元组合与创新让古老的艺术焕发起新的生命力。以江西最典型的非遗精品景德镇的瓷器与音乐结合的瓷乐为例,将瓷器与打击、吹奏、弹拨、拉弦四大类民族乐器相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瓷乐器。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古窑体验式文化旅游活动中大放异彩,更重要的是它在活跃中国瓷都景德镇的民窑民俗旅游的同时,迈着轻盈的步态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用江西璀璨的瓷文化与音乐浇染它经过的每寸土地,并挥手邀约各方客人前来她的故土饱览芳华。
在现代旅游中,没有文化与艺术的渲染总会显得浅易空洞,难以创造完整的价值链。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宽江西非遗的音乐市场发展使得音乐类非遗品类和旅游产品联系不断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融合,推动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如江南四大名楼的滕王阁,园林式亭台再现了中国建筑的古典风格,深厚的人文背景下融入汤显祖《牡丹亭》的戏剧故事情景,演绎出别具江西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型实景演出《滕王宴乐》,融情于景。在龙虎山、三清山以道教文化为背景的情景剧目《寻梦龙虎山》《天下三清》成为当地“明星” 文化精品的旅游產品,相较以往静态观览为主的旅游形式,在地域风光映衬下,音与舞结合的故事透显出人文风情与道教文化的背景,让游客对当地历史、文化有了更生动而直接的了解。
四、结语
江西非遗的音乐市场发展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从江西音乐类非遗品类出发,并不断地突破其自身的范畴,古老独特的艺术与时代脉动的巨轮共同前进,重新贴近大众生活的点滴,并对现代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轨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江西非遗音乐市场似一个感性的表演者,用悠扬致美的旋律、深入人心的表演在绚烂绮丽的舞美灯光下讲述动人心魄的故事,其内核时刻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国家、民族深层的观念文化,以及它所处区域的文化内涵的整体精神思想体系。江西非遗的音乐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有效地发挥其在文化市场上的公共作用,将不断深化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社会大众整体文化素养及精神品位的提升,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艺术的认同、自信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
[2]郑乐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文化遗产,2010(1):6-10.
[3]2019年江西省春节假日前三天旅游市场运行情况小结[EB/OL].(2019-02-26)[2019-05-26].http://dct.jiangxi.gov.cn/art/2019/2/6/art_14513_560049.html.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