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实验小学 刘 玲
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质疑是发现的开始,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实践证明,质疑既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文有文眼,题有题眼。在阅读教学中,立足文眼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线索。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质疑文眼引发学生的阅读。这样,学生就会通过文眼这个“引擎”来梳理文本,进而把握文本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孔子游春》时,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反映的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怎样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孔子的智慧,以及感悟孔子深刻的思想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也较少,因而理解这样的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不妨从质疑文眼开始让学生展开思考。如初读课文你读到了文章的重点是什么?有学生立即回答说重点是一个“游”字。那么围绕这个“游”字写了什么内容呢?通过这样的质疑,引发学生展开对文本的研读,从中梳理本文的线索: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孔子带领其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孔子给他们讲解水的智慧,教导他们做人要有远大的志向。这样,学生基本把握了文章大意。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往往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被动地接收答案。要实现学生的思维发展,就需要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思考。只有深入的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苦柚》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其次,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有学生说:文中的“郑重其事”有什么含义?文中的“我们都得了思柚病”一句是什么意思?一个从未见过柚子的人,如何得了这种病?为什么伯父要买味道很苦的柚子?学生很快把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提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这样的自主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期待。因此,阅读教学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艺术。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让自己提出深刻的问题,或者提出问题不能击中关键的地方。此时,要通过教师提问或教会学生抓住关键的地方提问,从而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例如,在教学《中秋节的晚上》时,教师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课题中能看出课文写的是什么时间的事?有学生立即说是“晚上”。“晚上”是表示时间的名词,然而还有定语限制着,是写哪天晚上的事情呢?这时候学生才说出是“中秋节”的晚上。那么通常情况下,中秋节的晚上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问题正是课文所要阐述的重点内容。再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时,教师就这样提问:从文题中你能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有学生回答说:“从题目中可以想象到‘友谊’是伟大的、不平凡的。”这时,老师可以这样追问:那么课文中讲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友谊?为什么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与追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的过程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探究作者情感历程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在探究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常常产生认知冲突。此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中关键性词句进行质疑。通过质疑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的用意。通过开展大胆的质疑阅读,培养学生养成探究式阅读的良好习惯。这样的阅读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凡卡》时,当学生读到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就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格式写信封,他的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应该说这样的疑问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来的。正是这样大胆的质疑,对理解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就会寻找问题的答案,于是开展探究阅读活动。
总之,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并通过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来达到优化学生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能思善学、敢思善疑的良好习惯。这样,就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