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东
[摘 要]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思考要如何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起承转合”的情境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潜能。
[关键词]教学;“起承转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0-0010-02
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探究能力成为每个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为例重新解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以期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初中积累学习的基础上,融整合感悟、思考鉴赏为一体,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能力。拆分运用古诗文写作章法——“起承转合”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创设联想思考情境。基于此,教师便能在引导、点拨的过程中收放自如地落实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在紧张充实、饶有兴趣的教学活动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一、“起”: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起”,是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要求教师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课题创设课堂情境或引入话题,即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如在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让他们对陶渊明的相关背景知识有初步了解。教师要让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概况和创作缘由做细致入微的了解,对他的创作风格有大体的了解,有了这一环节的知识铺垫,就能落实古人倡导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的治学理念,就能让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从而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更加愿意走近陶渊明。语文新课程改革更加倡导体验式教学中的情景导入,教师既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归园田居(其三)》中“带月荷锄归”的农人的图片或《桃花源记》中仙境般的“世外桃源”的图片,又可以播放轻音乐《故乡的原风景》,讓学生在视听结合的熏陶下对陶渊明所描述的田园生活产生由衷的向往和憧憬。总之,“起”对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探析深刻的内容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起”能对渐入佳境的“承”中所涉及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起到非常大的助推作用。
二、“承” :明确目标,合作探究
“承”即在课题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式走进文本知识点,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其不仅需要师生的互动和合作,更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样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案例进行说明。“承”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在“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可以从“归”字的释义上入手,引导学生查字典,找“归”的本义(女子出嫁曰归),明确出嫁的女子还是会回娘家的,自然陶渊明入仕久了也会有“归”的情感需要。这样的预设会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对为什么“归”进行思考。在诵读感知和疏通文义的环节中,学生对陶渊明“归”的原因做出合理的预设,以便更好地理解“归”后的怡然自乐。这样的思考对文本结构的把握和文义的疏通自然是大有裨益的,有了对“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关键点的把握,学生就会对陶渊明长久陷落的懊悔和归后的怡然自得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文本解读环节中,学生可以边读边疏通文本大意,这既可以落实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可以合作探究、质疑和相互释疑。这一环节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既可以掌握学情,为“转”的环节预设有效问题,又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适度引导学生进行追问,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解决之前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思考中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这对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大有好处的。
三、“转”: 学法指导,突破难点
“转”就是在“承”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和难点。再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如学生在上一环节学习中产生的字词困惑,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释疑。教师也可以有目的性地发问,指名学生回答,让掌握了知识点的学生释义,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困惑,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潜能,进而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如对诗歌中景色描写的分析,教师可在“承”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展开,最后做出较为合理的、富有创新性的归纳概括。教师要做适时的提示,且这种提示要有针对性,要充分契合问题的实质,让学生可以根据提示进行探究。最后,学生还要呈现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也可运用追问式提问的方法让学生突破难点,对本课学习的古诗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延伸,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回顾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的景色描写,让学生集体归纳毛泽东描绘了什么景物,有哪些特点,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等问题。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这就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改革“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理念。
四、“合”: 溯本追源,拓展延伸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合”,是“起、承、转”后的归纳和总结,其不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基本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作者所使用的方法技巧等做细致的整合。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也需要在总结后链接相对应的高考考点,让学生及时训练,以获得课堂内消化的效果。同样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师生在分析鉴赏了诗歌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后,再次回归文本,共同解决陶渊明“为何而归”和“归后如何”这两大问题,并在分析的过程中书写板书。板书的书写不仅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由学生完成,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写能力。板书不追求面面俱到,但要简洁明了。“合”不仅体现着教学任务的完成,更为重要的是进行了知识的前后呼应、巩固、迁移和运用,可以达到内化提升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课堂中既承担学习者的角色,也承担问题开发与探究的思考者和探究者角色。教师应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进而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寓教于乐的新思维模式。
总之,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地思考和实践,不断激活我们教学相长的思想,才能构建完美、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