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剑慧
摘 要: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关系极为密切,新媒体已成为他们获取讯息、交流学习、联系朋友、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和认同度都比较高,态度明确而又积极,但他们的认知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和传统媒体,他们期盼能从更多渠道了解更多正能量的信息。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移动终端的进一步发展和更新,互联网和手机的用途日趋复杂多样,而网络覆盖率日趋无盲点,有人调侃,wifi作为年轻人非睡眠状态必备,已经成为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基础的生理需求更基础的一种需求,而借助手机、网络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夜相伴的一个重要伙伴。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怎样的影响,这不得不引起高校、教育者的思考。课题组选择在上海大学生中做了一次调查。
一、研究概况
(一)调研方法
本次研究集中选取了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这个角度,围绕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而展开,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在阅读、分析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经过多次讨论、反复推敲,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和使用状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大学生对新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三个部分形成了预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进一步修改充实问卷内容,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发放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等7所院校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700份,回收654份,有效回收率93.43%。第二阶段为问卷分析整理,数据收集以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了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的初步结论。第三阶段为学生座谈、访谈。一方面,修正调研报告的结论;另一方面,对情况有更深了解,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二)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从变量的人口特征分析来看, 性别比例,女生395人,占总人数的60.40%;男生259人,占39.60%。从年级分布来看,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占总受访人数的有效百分比分别为17.74%、36.39%、38.07%、7.19%。另外,在专业分布上,文科、理工科占总受访人数的有效百分比分别为42.66%、56.88%。此外,参与调查的沪籍学生和外地学生占总受访人数的有效百分比分别为64.53%、34.86%。从以上数据可知,本次调查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说服力。
1、大学生接触新媒体时长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新媒体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有236人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在2-3小时占36.09%,216人每天接触新媒体时间为3-5小时占33.03%,这两部分叠加我们发现占总体样本69.12%的大学生每天花2-5小时徜徉于新媒体。每天使用新媒体1-2小时的是101人占15.44%,每天小于1小时的学生59人占9.02%。而每天接触纸质报纸的学生仅113人,占17.28%,时间都是1小时以内。每天听广播的大学生仅41人,占6.27%。经座谈了解到有极少数男同学每天花在新媒体时间大于10小时,往往是白天要么在课堂睡觉要么翘课在寝室睡觉,晚上通宵打网络游戏,大有“为游戏而生”之势。
2、大学生接触新媒体内容分析
調查显示,大学生接触新媒体内容最频繁、每天多次的是“使用聊天软件”“上社交网站”“浏览新闻”。其中“使用QQ、微信等聊天软件”选择“频繁、每天多次或长时间在线”的有468人,占71.56%,选择“每天至少一次”的有101人,占15.44%,二者相加,达569人,占87%;“上微博等社交网站”选择“频繁、每天多次或长时间在线”的有395人,占60.40%,选择“每天至少一次”的有191人,占29.20%,二者相加,达586人,占89.60%;“浏览时事新闻”选择“频繁、每天多次或长时间在线”的有343人,占52.45%,选择“每天至少一次”的有176人,占26.91%,二者相加,达519人,占79.36%。这三项百分比之高出乎意料。
“使用搜索引擎”值得关注,选择“每天至少一次”的有497人,占75.99%,这是单项占比最大的,与选择“频繁、每天多次或长时间在线”相加,共有564人,占86.23%;“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同样值得关注,选择“频繁、每天多次或长时间在线”和“每天至少一次”的学生共475人,占72.63%。
QQ、微信很多学生是长时间在线的,访谈中了解,几乎所以学生所在的班级都有QQ群、微信群,群里交流最多的是班级或学习相关的事,通知班级事务、群共享里传输课件、笔记扫描件等,特别是临近考试,QQ群、微信群在学习资料分享、学习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确功不可没。
以上调查结果给我们一个信号,利用新媒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该更多地以网络新闻、微信朋友圈、微博为主要平台或载体,QQ、搜索引擎界面广告等都是不容错过的机会,并积极通过有创意的影视娱乐类节目形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水平
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对加强引导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5分制的李科特态度量表对654名被试进行测量调查,其中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选择分数越大说明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明确、积极,选择分数越小说明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消极、含糊。
表1显示,“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民族”得分最高,可能看出,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强烈,对自己作为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中华儿女之一员充满自信;“与国家利益相比,个人利益是渺小的”得分最低,通过座谈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不否认国家利益重要,处首要地位,但同时他们对父辈们所奉行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持不认可态度,普遍认为个人利益也很重要,最好是“公而不忘私”。因此,“应该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的选项得分排名第二也就顺理成章,此观点得到较广泛认同,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理性了,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但也希望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渠道
多项选择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信息来源于”,选择“教材、课堂教学”的有630人,占96.33%,可见教材、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面功不可没;选择“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有334人,占51.07%,传统媒体的作用依旧可观;选“校园横幅、宣传栏”有248人,占37.92%,这一十分传统的宣传方法其作用令人欣慰,从中可以看到隐性教育的作用,真正的“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经耳濡目染实现提升;选“新媒体(手机、网络)”的学生有248人,占28.13%,相较于其他几项,新媒体得分最低,值得高校教育者思考,学生每天花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时间这么多,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渠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大有空间。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初步掌握了如今大学生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密切关系,他们使用新媒体的特点和方式,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对新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形成如下结论:
1、对于大学生而言,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已成为他们获取讯息、交流学习、联系朋友、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
2、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和认同度都比较高,态度明确而又积极,但他们的认知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和传统媒体,新媒体所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
3、大學生期盼能从更多渠道了解更多正能量的信息,以自勉和互勉。
在大学生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亲密接触的当下,配合微阅读特点,如何依托新媒体、借助其优势、发挥其积极作用更好地向大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如下建议:
首先,显性宣传和隐性传播相结合。在调查中发现,对主流价值观信息进行软化处理后往往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过程中应注重显性宣传与隐性传播相结合,一明一潜,双线并行。[1]对于大学生而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在影视娱乐资讯中、镶嵌在时时见面的QQ、微信页面中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其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注意呈现形式,微阅读时代,传播者应力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轻松活泼的形式、休闲有趣的方式传播,寓教于乐,由美入善[2],若能再配合互动、分享等多渠道并举,将有效增强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邓若伊.网络传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72-176.
[2]曹学娜.传统主导价值观的基础建构及当代启示[J].理论探讨,2019.3:55-61.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