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萍
【关键词】 语文教学;本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153—01
本土文化是当地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本土文化是当地人民群众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本土文化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了解本土文化资源等方式,将其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那么,该如何有效将本土文化资源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
一、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全国各地的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的课文,而好多学生都没有去过这些地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如果教师一味地就课文讲课文,学生学起来会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利用身边的本土文化资源,可让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时,我根据生本语文提倡的“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前置研究”:了解我们的家乡,兰州有哪些名胜古迹?把你最喜欢的古迹拍下来或写下来介绍给同学们。课前导入时,我请同学们先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名胜古迹,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这节课,看看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与我们家乡的青城古民居有什么不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心时,他们就会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联系学生身边的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导入,揭示课题,接着提出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学生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充满了兴趣,对课文产生了阅读期待,带着强烈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了。
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时间、空间跨度大,学生又难以明白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我们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些课文的重难点,如果适时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就可以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重难点化整为零,逐一突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如教学课文《赵州桥》一课时,在学习“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句话时,很多学生并未能从真正意义上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文中讲到的修筑赵州桥的人与我们的生活年代也遥远,那样的“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根本体会不到,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将话题转移到介绍中山桥上来——兰州的中山桥(俗称“黄河铁桥”),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这一杰作也表现了我们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作为他们的子孙,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朗读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读书的语气、语调立刻有了很大的转变,真情吐露,豪情满怀。这样的教学,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学生丰富的感知,化难为易,轻松解决了重难点,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改革后,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部分,如课本上的“资料袋”、“宽带网”、“日积月累”、“综合性学习”等众多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描绘了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风景如画的桂林,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在教学完本组课文后,我就利用兰州的本土文化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搜集能反映兰州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盎然。两周后,学生惊喜地发现: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市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点50多处,古遗址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15余处。这些名胜风物,让学生为之折服,心头升腾起一股自豪感。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感受了家乡的自然美。在交流会上,学生积极发言,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總之,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既能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及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本地方的热爱之情。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