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供给水平研究

2019-11-22 06:14侯俊军韦小彦秦萌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侯俊军 韦小彦 秦萌

摘 要:基于中国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电工委员会(IEC)与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为代表的国际标准的全面比较,考量中国国家标准的相对供给水平。结果表明:中国现行国家标准总体上供给较为充足,但仍存在一些供给指数较低的技术领域,且国家标准的供给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鉴此,应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国家标准的供给结构与供给指数,以充分发挥标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供给水平;供给指数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9)05-0069-06

一、引 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不同国家与地区市场的相互渗透,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标准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得各国纷纷将标准化上升为国家战略[1,2]。如美国在2000年正式推出了美国国家标准战略(NSS),日本于2001年制定了标准化战略,德国则在2005年颁布了国家首部标准化战略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作为一个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与全球生产网络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在强调自主创新同时,加速推进标准化进程[3],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据中国国家标准(GB)数据库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发布了1673项国家标准,这一数值到2017年增长为3811项,上涨幅度达到127.79%。尽管从整体上看,2010-2017年,中国年发布的国家标准数量增长迅速,但在不同的技术领域,中國每年发布的国家标准数量变化幅度则有所不同。如在电子学领域,中国年发布国家标准的数量增长了137.14%,而在农业和土木工程等领域,国家标准的增长幅度则分别为68.18%与-16.67%。由上述标准的相关数据可知,在国家标准化战略的推动下,中国正在大力提升国家标准的供给水平,但由于技术、市场与政府等因素的影响[4-6],使得不同技术领域中国家标准供给的数量有所不同。

所谓标准供给主要指为使一定领域内的活动达到最佳秩序从而实现相关组织标准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标准制定主体综合运用各项所需资源,经过相应程序后所能提供的标准数量。由定义可知,标准供给主要包含了四方面的含义:一是标准供给多样化,以满足不同领域活动达到最佳秩序的需求;二是标准供给具有动态性,并随着相关领域内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三是标准供给量受标准制定主体发展战略目标、所掌握的相关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四是某一领域的标准供给水平是该领域中标准供给数量满足标准需求的程度,即某一领域的标准供给水平由该领域中的活动需求而不是标准数量决定,当某一领域的标准需求较低时,较小标准数量值在满足了标准需求的同时也表示该领域已达到较高供给水平。众所周知,在市场活动中,当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供需双方的效用才会实现最大化。与此相类似,在标准供给中,当某一产业技术领域的标准供给与活动需求相匹配时,该领域中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秩序,标准制定主体的发展战略目标才能有效实现,反之,则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掌握标准供给水平,调整标准供给,使标准供给与对应的需求相匹配,是标准化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依据。

关于标准供给,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标准数量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在标准供给量数值方面,王世明(2009)分析了中、美、德、英、法等五国在1996-2007年的服务标准存量与分项[7];宋玉华与江振林(2010)统计了2001-2007年中国信息产业、医药卫生与交通运输等11大行业每年出台的行业标准数量[8];刘恬渊等(2015)则对2014年中国、韩国、美国与日本等四国在不同技术领域所拥有的现行国家标准数量进行了比较[9]。在标准供给量作用方面,于欣丽(2008)研究发现,在近30年中,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国家标准数量每增加1%,实际GDP将增加约0.079%[10];Mangelsdorf(2011)对中国与欧盟标准及相关贸易数据的研究表明,中国国家标准数量每增加10%,中国与欧盟15国间的出口量就减少3%~5%,而国际标准数量每增加10%,出口量就增加1.53%~3.86%[11];Shepherd(2015)研究了标准对出口产品种类的影响,认为在低收入国家,欧盟标准数量增加或减少1%,相应的产品出口品种增加0.8%和0.6%,而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效果则不显著[12]。在标准供给量提升方面,陶忠元与夏婧(2015)在分析我国九类细分制造业数据后,发现年度专利申请量增加1%,年度技术标准数量将增加0.407608%[13]。

现有文献多从国家、行业等不同层面讨论标准供给数量及其作用等问题,鲜有考量标准供给水平的文献。鉴于此,本文拟从标准供给角度出发,在分析标准供给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标准供给水平的测度指数,并以中国现行国家标准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现行国家标准的供给水平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支持。

二、标准供给水平测度

(一)供给水平测度思路

目前关于供给水平的测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从供给侧的角度,主要通过比较提供相同产品或劳务的供给者所供给产品或劳务数量的大小,进而测度相应供给者供给水平的高低。当供给者提供产品或数量值较大时,其供给水平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二是从需求侧的角度,主要通过比较产品或劳务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大小,进而测度相应市场产品或劳务的供给水平。当产品或劳务供给大于市场需求时,则该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供给过剩,供给小于需求时,则该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供给不足,只有当供给与需求相同时,该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供给才处于充足的状态。不同方法适用的对象与测度结果如表1所示。

(二)标准供给特征

在经济学中,厂商向市场提供一定数量产品或劳务的主要目标是获取经济收益。在这一过程中,供给的水平往往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密切相关。与商品或劳务不同,标准供给往往不是为了直接获取经济利益,而更多的是为使一定范围内开展的活动达到最佳秩序,进而实现标准制定主体的发展战略目标。对标准供给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其供给水平的测度提供了前提条件。

结合标准供给的定义可知,标准的供给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标准供给中的供求关系难以测度。与市场上商品或劳务间明确的供求关系不同,在标准供给中,标准的供求关系往往难以测度。一方面,标准带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通常情况下,供给的标准价值难以用具体的价格进行衡量。相应的,也就难以通过具体的市场价格来明确标准供求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标准的具体需求难以测度。标准供给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一定范围内生产与市场等的秩序,因此,标准供给的领域与数量,往往与制定的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等密切相关。而在现阶段,由于政策、技术与市场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使得标准的具体需求难以测度。

2.标准供给处于动态变化中。结合标准供给目的可知,标准供给的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标准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在标准数量方面,由于一定技术领域中所开展的生产、经营等活动随着产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进而使得用于规范活动秩序的标准数量也随之不断进行调整;在标准结构方面,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对应的用于不同产业技术领域中的标准结构也随之不断变化。因此,标准供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3.标准供给的不均衡。从标准供给的角度,不同技术领域政策、投入资源的不同,使得不同领域供给的标准有所不同。从需求的角度,因为不同技术领域中开展活动的不同,其对标准的需求也有所不

同。因此,综合标准供给与需求的共同作用,标准的供给最终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这一不均衡不仅表现在不同技术领域标准数量的不均衡,同时也表现为标准供给整体结构的不均衡。

综上,标准供给中的供求关系难以测度、动态变化及不均衡分布等特征的存在,使得常用的供给水平测度方法不再适用于标准供给水平的测度。

(三)标准供给指数

综合标准供给所具有的特征及供给水平测度方法的应用范围,选择从供给侧的角度对标准供给水平进行测度。在具体测度方法方面,由于标准所具有的垄断性与排他性,使得产业技术领域中不存在相同的标准,进而也就难以通过比较标准供给者所提供的标准数量来对标准供给的水平进行测度。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不直接分析影響某一产品或产业比较优势的因素,而是从商品的贸易结果间接的衡量比较优势的特点[14],为进行标准供给水平测度提供了新途径。因此,本文主要借鉴用于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以国际标准作为参照物,对一国的国家标准供给水平进行测度。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标准供给指数(Standards Supply Index,SSI)来表示一国国家标准供给水平,而所谓标准供给指数主要指一国某类国家标准占其所有国家标准数量的比重与国际上该类国际标准占所有国际标准比重的比率,对应计算公式为:

其中,Gi、Ii表示国家层面与国际层面上第i类标准的数量,Gt、It则表示相应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总值。参考日本贸易振兴协会(JETRO)设定的比较竞争优势指数标准[15],认为当SSI>2.5时,国家标准供给非常充足;当1.25

三、中国国家标准供给水平测度

(一)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研究相对于国际标准,中国国家标准的供给水平,其中国家标准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std.gov.cn/gb)。国际标准方面,尽管目前制定国际标准的组织众多,但从国际标准应用范围及国家标准国际化路径的角度,本文选取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电工委员会(IEC)与国际电信联盟(ITU)这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作为比较的对象。一则,这三大组织所发布的国际标准应用范围最广,且目前各国多采用的国际标准多为这三大组织发布的标准;二则,国家标准国际化的主要实施路径是将国家标准推动成为ISO、IEC与ITU标准。因此,国际标准的相关数据来源于ISO(https://www.iso.org/standards.html)、IEC(https://www.iec.ch/index.htm)与ITU(https://www.itu.int/en/Pages/default.aspx)等的官方网站。按照国际标准分类法(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Standards,简称ICS),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可划分为40个标准化专业领域(一级分类),各个专业领域又划分为407个组(二级分类)。由于ICS中二级分类的数量过多,不便于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因此,本文以ICS中一级分类为依据,对中国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进行分析。

由于各标准官方网站相关标准数据发布时间与废止时间等信息的不全面,同时考虑到军事工程类标准涉及到国家安全层面,所公开的标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本文在剔除军事工程类标准后,选择2017年与2018年现行的39类中国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进行研究,相应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序号、代码及所涉及的领域如表2所示。其中G代表中国国家标准,I代表国际标准,Gi/Ii(i=1,2,3…)分别对应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标准ICS分类。

(二)2017年与2018年中国现行国家标准供给指数

依据标准供给指数的计算公式(公式1),将2017年和2018年不同技术领域的现行国家标准数分别与当年现行国家标准总数的比值,与2017年和2018年不同技术领域的现行国际标准数与当年现行的国际标准总数比值相比较,得到2017年与2018年中国现行国家标准的供给指数的结果如表3所示。

1.从截面时间的角度来看,在39个技术领域中,2017年中国现行国家标准供给充足,即供给指数大于0.8的技术领域有综合、术语学、标准化、文献领域(G1),社会学、 服务、公司(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行政、运输领域(G2),数学、自然科学(G3)、试验(G7)等29个。其中标准供给非常充足,即标准供给指数大于2.5的有综合、术语学、标准化、文献领域(G1),铁路工程(G19),农业(G26),化工技术(G28),采矿和矿产品(G29),冶金(G31)等六个技术领域。在这些技术领域中,铁路工程作为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领域,以6.826的标准供给指数处于标准供给最为充足的状态,而农业作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基础,其标准供给也处于非常充足的状态,供给指数达3.997;标准供给较为充足,即标准供给指数处于1.25~2.5之间的技术领域有社会学、 服务、公司(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行政、运输(G2),试验(G7),机械系统和通用件(G8)等13个;标准供给相对充足,即标准供给指数为0.8~1.25间的有机械制造(G10),电气工程(G12)与成像技术(G16)等10个技术领域;医药卫生技术领域(G4)与环保、保健与安全(G5)等剩余10个技术领域中的现行国家标准以小于0.8的供给指数处于标准供给不足的状态,其中信息技术、电信、音频与视频技术,航空器与航天工程作为前沿与高新技术领域,标准供给以低于0.5的供给指数处于严重缺乏的状态。

2018年中国现行国家标准供给指数大于0.8的有综合、术语学、标准化、文献领域(G1),社会学、 服务、公司(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行政、运输领域(G2),数学、自然科学(G3)等26个技术领域,则对应技术领域中的标准供给处于充足状态。其中2018年现行国家标准供给非常充足与较为充足的技术领域与2017年现行国家标准所分布的技术领域一致,铁路工程与农业领域仍以6.571和4.144的供给指数处于高供给水平的前2位。而标准供给相对充足(0.8

综合上述分析,我国2017年与2018年现行国家標准供给状态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在2017年与2018年,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供给充足的技术领域分别为29个与26个,占所有标准技术领域的74.36%与66.67%,其中供给非常充足的都有8个技术领域,占所有技术领域总数的20.51%;而标准供给较为充足的技术领域为13个,占所有技术领域总数的33.33%,供给相对充足的技术领域在2017年与2018年分为10个与7个,占所有技术领域总数的25.64%与17.95%。从整体上看,在2017年与2018年,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的供给处于较为充足的状态。

2.从纵向时间的角度来看,从2017年至2018年,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供给指数出现上升现象的技术领域有综合、术语学、标准化、文献(G1),数学、自然科学(G3)与医药卫生技术(G4)等24个领域。这其中属于标准供给非常充足的技术领域有综合、术语学、标准化、文献(G1),农业(G26)与化工技术(G28)等三个,标准供给较为充足的技术领域有试验(G7)与能源和热传导工程(G11)等8个,供给相对充足的有造船和海上建筑物(G20),材料储运设备(G22)等六个技术领域,医药卫生技术(G4)与环保、保健与安全(G5)等七类则属于供给较为缺乏的领域。

在24个技术领域中,供给指数变化最大的为航空器和航天器工程领域(G21),其标准供给指数上涨了27.87%。由此可知,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需求的增长,标准供给指数得到了明显提高。变化最小的为试验(G7)领域,标准供给指数仅增长了0.18%,其原因在于作为相关试验的指导规范与要求,在试验领域短期内活动没有出现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对标准的需求也没有出现大幅波动,使得原本处于标准供给相对充足的领域标准供给水平没有明显增长。

除标准供给指数上升外,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供给指数出现下降现象的领域有社会学、 服务、公司(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行政、运输(G2),机械系统和通用件(G8),流体系统和通用件(G9)等15个领域。这其中属于标准供给非常充足的技术领域有铁路工程(G19),矿产品(G29)与冶金(G31)等3个领域,标准供给较为充足的技术领域行政、运输(G2),机械系统和通用件(G8)等6个,标准供给由相对充足下降为不足的有机械制造(G10),电气工程(G12)与成像技术(G16)等3个技术领域,计量学和测量、物理现象(G6),流体系统和通用件(G9), 土木工程(G38)等3个技术领域则仍处于标准供给较为缺乏的状态。

在15个领域中,标准供给指数变化最大的是成像技术(G16)领域,标准供给指数下降了29.23%,下降幅度最小的为采矿和矿产品(G29)领域,其对应的标准供给指数仅降低了0.04%。在成像技术领域,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对印刷、照片冲洗等的需求降低,相应技术领域中活动的减少,使得该领域对标准的需求降低,并最终导致该技术领域标准供给指数出现大幅度降低。而在采矿与矿产品领域,国家在近两年对采矿业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在收窄煤炭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等传统地质勘查降幅的同时,增加了稀有、稀土、金刚石等战略性新兴矿产勘查投入。采矿与矿产品领域活动的调整,使得原本标准供给非常充足领域中的供给指数出现了微小的降低现象。

因此,我国2017年与2018年现行国家标准供给变化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供给指数上升的技术领域有24个,占所有技术领域的61.54%。其中供给非常充足与较为充足的技术领域总数为11个,占供给指数上升技术领域总数的55%,供给不足与供给相对充足技术领域的总数为13,占指数上升技术领域总数的68.42%。供给指数下降方面,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供给指数除供给充足与较为充足的技术领域有所下降外,标准供给相对充足与供给不足的技术领域也出现了供给指数下降现象。从总体上看,我國虽然在标准供给相对缺乏的技术领域积极增加国家标准的供给,但仍有一些标准供给缺乏的技术领域没有得到改善。因此,我国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过程中,国家标准的供给体系质量仍值得进一步提高。

四、结 论

标准在提升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得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本文在分析标准供给特征的基础上,以2017年与2018年中国现行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为例,对中国现行国家标准的供给水平进行了测度。主要结论有:(1)中国现行国家标准供给整体较为充足。尽管在不同的技术领域,由于政策、技术或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现行国家标准的供给指数有所不同。但从整体上看,标准供给充足的领域仍占所有技术领域的大多数。(2)中国现行国家标准处于动态与不均衡的状态。标准供给的目的在于规范活动秩序,进而实现标准制定主体目标。由于标准应用技术领域中活动的多样与多变,使得不同技术领域中的现行国家标准也处于动态与不均衡的状态。(3)中国现行国家标准供给体系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尽管在一些标准供给相对充足或供给不足的技术领域,国家加强了标准的供给,但从总体上看,仍有一些需增加标准供给的技术领域,标准供给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Hemphill T A. National standards strategy: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J]. Competitiveness Review, 2009, 19(4):290-303.

[2] Blind K, Mangelsdorf A. Motives to standardiz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ermany[J]. Technovation, 2016(48-49):13-24.

[3] Altback E, Kennedy S, Suttmeier R P, et 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echnology standards in China[R].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13:3-7.

[4] Ping G, Jiang Y, Lyytinen K. Government in standardization in the catching-up context:case of China's mobile system[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4, 38(2):200-209.

[5] Philips A. The new approach to technical harmon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J].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1997, 25( 3) :249-269.

[6] Muha R. Increasing market opportunities through standardization and responsible care program[J]. Transport Problems, 2011, 6(3):99-107.

[7] 王世明. 我国服务部门标准发展的国际比较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09(3):30-38.

[8] 宋玉华, 江振林. 行业标准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基于中国11大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0(1):10-17.

[9] 刘恬渊, 李国鹏,李晨,等. 2014年度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四国国家标准的比较分析[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9):34-37.

[10]于欣丽.标准化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案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40-150.

[11]Mangelsdorf A . The role of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ropean Union[J].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1, 23(7):725-743.

[12]Shepherd B. Product standards and export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2015, 30(2):300-333.

[13]陶忠元, 夏婧. 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互动效应——基于9类细分行业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8):61-66.

[14]Yu R, Cai J, Leung P S. The normalize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9, 43(1):267-282.

[15]孙林, 李岳云.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03(8):81-85.

(责任编辑:钟 瑶)

猜你喜欢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10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31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06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31日)
CTTC中纺标:国际标准诞生记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
我国参与编制多项光伏逆变器国际标准
我国专家制定首项缓释肥料国际标准
7项造纸国家标准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