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陈健,陈钢,谈强,周晟,潘景玲,蔡赓
1.苏州市高新区教学研究室,江苏苏州市 215011;2.苏州市吴中区教学研究室,江苏苏州市 215104;3.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苏州大学运动康复研究中心,江苏苏州市215021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呈现低龄化、重度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截至2018年底,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位居世界首位,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现象已成为困扰个人、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教育部等8 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在学校层面上必须将体育活动作为防治近视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以下简称《健康中国行动》),对中小学生健康工作再次做出重要指示,提出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并就行动目标和举措作出部署,强调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在改善学生视功能、防控学生近视中有着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强化跨部门合作,鼓励学校、家庭(包括学生)等共同承担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责任。改善青少年视力,要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动态视力是指知觉运动物体细节的能力[1]。依据物体的运动轨迹,动态视力可分为运动视敏度(dynamic visual acuity,DVA)和动态视敏度(kinetic visual acuity,KVA),前者是对目标横跨眼前左右移动的知觉,主要依靠眼外肌的活动能力[2];后者是对目标朝向眼睛前后移动的知觉能力,主要依赖睫状肌的调节功能[3]。动态视力发展的敏感期为7~8 岁,之后随年龄缓慢增长,至12岁达到最大值;参加体育活动者的动态视力好于不参加体育活动者,球类运动者的动态视力好于非球类运动,大球类项目(足球、排球、篮球、手球)好于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棒球、网球)[4]。体育活动是影响动态视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动态视力偏低及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与缺乏体育活动存在一定联系[5]。优秀运动员比一般人具有更好的视觉功能[6]。棒球、足球、网球、滑雪等项目对动态视力有着极高要求[7]。
我国学者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从2016 年前溯10 年,在各类期刊发表的有关视力研究的中文文献显著多于英文文献;在英文文献中,来自中国的发稿量也高居世界首位[8]。陈光伟等[9]发现,乒乓球训练对动态视力提高有明显效果,球龄和动态视力明显相关。孙雷等[10]运用对数视力表和动态视力检测仪对6~10岁儿童进行视力测量,发现儿童动静态视力随年龄变化的趋势一致,两者中度正相关,强化动态视力训练可能有助于儿童青少年视力水平的改善。潘景玲等[11]对参加足球、乒乓球、跆拳道、空手道、游泳、体操等项目业余训练,以及无课外体育训练经历的6~10 岁在校学生进行动态视力研究,发现参加体育活动对动态视力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且不同运动项目的效果存在差异。胡朝霞[12]发现,乒乓球、中长跑以及篮球运动对青少儿视力的提升与完善均有积极意义,尤以乒乓球运动效果最为显著。吴向宁[13]也发现,乒乓球运动能有效减缓6~9 岁儿童视力问题的发生。黄成[14]发现,乒乓球运动能改善大学生视力,有效缓解假性近视,防止近视恶化。相比国内研究,国外动态视力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航空、军事、交通以及体育运动等方面,体育运动领域动态视力研究则集中在球类运动项目,基本围绕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展开。
本研究以足球、羽毛球和乒乓球运动等为干预手段,观察它们对儿童动态视力的影响。
2019 年2 月至6 月,选取苏州高新区文昌实验小学、苏州市浒墅关中心小学校、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校、江苏省东山实验小学课后延迟服务班1~3 年级学生作为受试者。
纳入标准:①有充裕时间参与实验;②无散光或病理性眼部疾病;③无认知和运动功能障碍,可完成动态视力检测。以江苏省东山实验小学受试者为对照组,苏州市文昌小学受试者为羽毛球组,浒墅关小学受试者为乒乓球组,文正小学受试者为足球组。4 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情况比较
1.2.1 干预方法
三个球类项目的干预内容在安排上尽量保持一致,分4 个阶段进行:第1 阶段主要熟悉球性(4 周),如乒乓球自抛自接球、接地面反弹球、拍面托球、持拍颠球、持拍连续击打地面反弹球、连续对墙击球练习等,羽毛球正手握拍向上颠球、交替用正反手向上颠球、变换身体姿势的颠球、行进间正面颠球等,足球揉球、单脚踩球绕圈跳、原地交替踩球、交替踩球后退等。第2 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运动技能练习(4 周),如乒乓球推挡、发球、攻球等,羽毛球摆臂挥拍、发高球、正手平抽球、反手平抽球、正手头顶高远球等,足球脚内侧踢定位球、脚背正面踢定位球、脚背内侧踢定位球、踢地滚球、脚内侧停球、胸部停球、脚背内侧运球、脚内侧运球等。第3 阶段继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增加各种球类游戏(4周),如乒乓球托球折返跑、夹乒乓球大赛、挡球接力、推挡接龙、乒乓球投准等,羽毛球定点入球、假手羽毛球、双拍颠球等,足球夹球跳接力、双人背部运球接力、围圈抢球、“闯关”运球突破等。第4阶段主要是实战练习和实战游戏(4周),通过按规则进行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练习热情,学习基本比赛战术,检验基础技能的运用能力。每节课严格按照设定的内容和时间进行,每次40 min,每周4次,共16周。
对照组在相应时间内不进行相关的球类项目练习。
1.2.2 动态视力检测
训练前后,受试者均进行动态视力检测。
采用XP.14-TD-J905 型动视力检测仪(上海驼峰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8463—2001,动态视力值范围为0.1~1.6。
检测前统一向受试者讲解动视力检测仪的操作原理,演示具体操作方法,提出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正式测试前每位受试者可进行适应性练习2次。
设备进入检测状态后,目镜内会出现一个由远至近移动的“C”字形视标,每次缺口朝向随机变化(上、下、左、右)。该视标模拟以30 km/h 速度从50 m 外向受试者接近,当受试者分辨出视标开口方向时,立即将操纵杆快速拨向与视标开口一致的方向。如受试者操作正确,液晶窗口自动显示该次测试的动态视力值。测试人员登记,按复位键准备下一次测试。每位受试者连续测试3次,间隔30 s,取中位数。
采用SPSS 20.0 完成数据处理。先进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训练后,各实验组的动态视力都有提高(P<0.05),对照组动态视力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2。
表2 训练前后动态视力水平比较
计算各组训练前后动态视力提高百分比,依次为足球组(26.82%)、羽毛球组(25.44%)、乒乓球组(19.21%)、对照组(13.89%)。
本研究显示,球类运动能有效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动态视力。三种球类运动均属于典型的以开放性运动技能为主的身体活动。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动态视力担负着获取客体移动的路线、方向、距离、速度等知觉任务,为技能学习、主客体定位、战术配合等提供信息保障。在球类运动中持续不断使用动态视力,有利于强化相应的生理功能,协调相关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活动,有效地提高练习者动态视力。本研究还显示,大球类运动对动态视力的效果优于小球类运动。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大球类活动一般属于集体运动项目,参与人数较多,场地更为宽广,对视力要求也更高;球体运行距离相对较长,移动速度相对较慢,有利于通过动态视力捕获物体的运动信息,有利于实现由“看得见”到“看得清”的转变。
不同时期视力发育既有联系,也存在着各自的重点。0~6岁是静态视力发育的关键期,6岁前后基本发育成熟[15];动态视力的发展敏感期在7岁左右[4]。两种视力的发育似乎存在着某种承启关系,即静态视力的完善为动态视力的发展提供基础,而动态视力又成为静态视力的维护和升级。
曹娇妍等[16]发现,追加视觉任务的体育活动对改善6~9 岁儿童动态视力和静态视力有积极作用;动态视力的提高先于静态视力。造成近视的根本原因是长期视近导致睫状肌紧张与功能紊乱,无法准确、充分地发挥调节功能。恢复睫状肌功能是近视康复的根本途径[17]。球类运动可训练睫状肌,睫状肌功能改善不但有助于动态视力的发展,也对近视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球类运动对于改善小学低年级学生动态视力有积极作用,大球类运动的效果可能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