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状态的疗效

2019-11-22 06:11:26柳波夏扬黄嘉杨玺刘进何逸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年11期
关键词:例因运动性失语症

柳波,夏扬,黄嘉,杨玺,刘进,何逸康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南京市210009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在脑卒中后1 年内,PSD发病率达33%[1],5年累积发病率达55%[2]。《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 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DSM-5)将PSD 归于“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出的持续性抑郁心境,或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或乐趣明显减少[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hinese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CCMD-3)将其归入“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4]。PSD 对脑卒中后运动、认知功能的康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增加脑血管事件复发率[5-7]。

PSD 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神经调节、心理干预等[8]。由于卒中后失语患者存在交流障碍,国内外PSD 临床研究大多排除失语症患者[9]。临床上失语症患者PSD 状态识别率与干预率极低[10]。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低电流强度的神经调节技术,主要通过对神经元膜电位阈下调节,改变刺激区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11]。近年来tDCS 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失语症、帕金森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疾病[12],对PSD 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3-14],包括对失语症患者PSD 进行治疗[15]。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价tDCS 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状态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中、重度PSD并发运动性失语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等比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 岁;②经CT 或MRI 确认有明确优势半球缺血或出血性病灶,病程1~6个月;③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诊断为运动性失语症(Broca 失语);④符合DSM-5 PSD 诊断标准;⑤医院版卒中后失语抑郁问卷(Stroke Aphasic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Hospital Version,SADQ-H)≥22分;⑥能配合完成各项评定及治疗。

排除标准:①颅内血肿未完全吸收;②头部有金属植入物;③3 个月内服用抗抑郁药物史;④自杀倾向;⑤其他tDCS治疗禁忌。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本研究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纳入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服用盐酸氟西汀胶囊20 mg,每天1 次。同时接受常规言语训练和运动疗法。

实验组采用TCS-E3 单通道tDCS 治疗仪(深圳英智科技有限公司),阳极置于左背外侧前额叶(dorsal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即脑电图国际10-20标准导联F3 区,阴极置于右额眶区,即F8 区[12],电极固定于5×7 cm生理盐水浸泡的海绵上。电流2 mA,于30 s 内逐渐增加至治疗强度,每次30 min,治疗结束后于30 s 内逐渐降低电流强度至完全停止[16],每天1次,每周5 d,共3周15次。

对照组接受与实验组相同方案的伪刺激。

1.3 评定方法

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 周、2 周、3 周,分别采用SADQ-H、失语患者抑郁量表(Aphasic Depression Rating Scale,ADRS)评定抑郁严重程度。治疗前和治疗3 周后,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试验结束或退出试验时填写安全性调查表[17]。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均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治疗前SADQ-H、ADRS 和MBI 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治疗前后SADQ-H、ADRS 评分采用一般线性模型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治疗前后MBI差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试验期间共脱落5例,其中对照组3例,实验组2例。对照组1 例因头皮过敏、1 例因疗效欠佳、1 例因转至其他医疗机构而退出;实验组1例因疗效欠佳、1例因转至其他医疗机构而退出。

治疗前两组SADQ-H、ADRS 和MBI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两组SADQ-H、ADRS 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显著下降(P<0.001)。两组间SADQ-H 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ADRS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SADQ-H 和ADRS 评分均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0.001)。见表3、表4。

表2 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后SADQ-H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后ADRS评分比较

治疗3周后,实验组MBI(49.71±19.493),对照组(39.59±21.132),两组无显著性差异(t=1.845,P=0.70)。实验组治疗前后MBI 差值(23.93±7.822),显著高于对照组(9.93±6.933)(t=7.016,P<0.001)。

两组治疗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4 例有轻度不良反应,包括1 例轻度头皮瘙痒,2 例轻度头皮发红,1 例轻度头痛;对照组3 例有轻度不良反应,包括1 例轻度头皮瘙痒,2 例轻度头皮发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5)。

3 讨论

失语症和抑郁状态均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且失语症对抑郁状态的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1/3 患者伴有失语症,其中2/3 符合DSM-3R 抑郁标准;脑卒中后1 年内,重度抑郁的发病率持续上升(3个月为11%,12个月为33%)[18]。目前失语症对PSD 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失语后沟通困难、人际关系改变、情绪控制困难、日常生活依赖、活动受限、社交接触减少、孤独感、消极感觉、压力等有关[19]。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并发PSD 的风险明显增加,影响患者预后,增加医疗花费,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运动性失语患者存在言语表达障碍,交流困难,而临床上常用的抑郁量表大多需要言语配合,导致运动性失语患者PSD 识别率和治疗率低。目前临床常用的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状态筛选量表有SADQ-H 和ADRS[20]。王维清[21]修订的SADQ-H 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SADQ-H 总分≥19分,判断有无抑郁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总分为≥19、22 或26 分,可作为轻、中、重度抑郁的分级标准。ADRS 由Benaim 等[22]开发,是一种用于卒中后失语患者的抑郁评估量表,可有效、可靠、敏感、特异地评估脑卒中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的抑郁,但该量表适用范围较窄,不能用于脑卒中的整个病程。本研究同时使用SADQH 和ADRS 进行抑郁评价,结果显示,SADQ-H 治疗后组内、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ADRS 仅组内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ADRS 对脑卒中恢复期抑郁敏感性下降有关。

tDCS 治疗抑郁症安全、有效[12],但针对PSD 的研究较少,且试验中均排除失语患者。如果能给予失语PSD 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均有积极意义。Valiengo 等[15]报道,tDCS治疗6 周后,1 例失语PSD 患者抑郁症状减轻,无不良反应。

tDCS 治疗抑郁症或PSD 的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统一标准[23]。常用刺激电流1~2.5 mA,时间20~30 min,早期研究中多采用1 mA/20 min 治疗方案,近期发现采用2 mA/30 min 方案效果更佳[24]。最常见的刺激部位有两种:阳极左DLPFC/阴极右额眶区(F3/F8 区)和阳极左DLPFC 区/阴极右DLPFC 区(F3/F4 区)[12]。李泓钰等[13]采用F3/F4 区方案,结果提示tDCS 对PSD 患者的抑郁情绪有一定效果。Loo 等[25]进行的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采用F3/F8 区,2.5 mA/30 min,治疗4 周后实验组蒙哥马利艾森伯格抑郁评价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抑郁症状快速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tDCS 治疗循证指南推荐[12],F3/F8 区方案对非药物抵抗的重度抑郁治疗可能有效(B级证据),不推荐F3/F4 区治疗抑郁症。本研究采用F3/F8 区,2 mA/30 min 方案,结果显示,tDCS 对脑卒中恢复期伴运动性失语患者的抑郁状态有显著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tDCS 安全、无创、价格低廉、便携,为卒中后失语患者PSD 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选择。

本研究治疗周期短,未进行随访,中长期效果不明确。最佳治疗方案的确定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例因运动性失语症
失语症
飞天(2022年5期)2022-05-18 23:02:36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496例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分析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冰雪运动(2016年6期)2016-05-17 03:37:09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覆膜支架分流术与内镜治疗联合β受体阻滞剂预防曲张静脉再次出血的比较
冬季项目运动性损伤防治研究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医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应对策略
海军某部运动性中暑一例
失语症
小小说月刊(2010年5期)2010-05-14 14:55:02
一例高效价冷凝集素致配血主次管不合原因分析
右江医学(2005年6期)2005-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