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童年

2019-11-21 11:19张惠雯
南方周末 2019-11-21
关键词:糖纸沙包玩儿

张惠雯

我出生于一九七八年初,童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度过的。那是个很洁净的年代。既是物的意义上的洁净,也是精神意义上的洁净。无论是天空大地、水和土壤,还有人的面貌、心念。

形象地来描述,我们那时的天空,早晚常布满美丽的彩霞。我们周围的大人身上既没有攀比物质的喜好,也没有拼命赶场的躁郁的戾气。最重要的是,大人们之间还不时兴拼娃。和现在被驱赶着上才艺班、被各种训练压榨、童年光阴几乎被悉数剥夺的孩子们相比,我们实在太幸福了。我们的童年属于自己。而童年给我的印象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

看看现在的孩子,我感到心疼。他们被强推着往前走,被大人急促地往他们脑子里填塞各种所谓知识。那么一个小人儿,那么一个无邪的年龄,不是应该做游戏、闲逛和发呆吗?不是应该在一个人闲逛的时候,好好观看天地万物吗?不是应该在发呆和遐想中,怀着好奇心去认识、思考周遭的世界吗?罗大佑那首《童年》里歌唱的就是我们的童年,它充满细微而简单的美好,是夏天午后棉被底下一根冒烟的老冰棍,也是我们曾认真热爱过的瓢虫和蝴蝶。

八十年代的孩子,作业很少很少。幼儿园时期是从来没有什么作业的,到了小学,作业也很容易应付。我记得我和小伙伴放学回家后开始写作业,作业写完了,妈妈的晚饭还没有做好。晚饭前剩下的这段时间是我们自己的,晚饭后到睡觉前也还有那么多时间。我们于是发明了千奇百怪的方式来玩耍。

小孩子不怕热也不怕冷,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户外。和今天的孩子们比,我们的户外时间实在充足得很,远超过美国教育学家建议的每天两小时的标准。我们的户外游戏很简单,例如扔沙包、踢毽子、跳绳、跳皮筋、捉迷藏……每个女孩儿几乎都有一个妈妈亲手缝制的沙包。沙包里面装的并不是沙子,而是黄豆或玉米,外面选择不同的彩色碎布块儿拼接起来。我们也都有一个毽子,是用几根漂亮的羽毛缝在一枚古铜钱儿上做成的。这些游戏大都是团队游戏,所以,在玩儿的过程中,我们还学会了规则,以及怎么和小队友们配合。到处都是我们的游戏场地:家属大院儿、巷子里……我们玩儿得满头大汗、乐不思归,直到爸爸妈妈唤我们回家吃晚饭。

我现在回国,发觉小孩子很少在户外玩游戏,因为他们有了更有趣的玩具,那就是手机。看到亲戚家三四岁的孩子们在吃饭的空当也在玩儿父母的手机,玩得那么专注、沉迷,我不禁心生忧虑。这不仅仅是有关他们视力或健康的忧虑,我更担心因为这个虚拟的世界,孩子们对那个真实的世界渐渐陌生,丧失了通过真实的观察、接触去感知它的能力。

我们那时没有电脑或手机,但我们也有我们的脑力游戏。最好的游戏道具是书。小时候识字太少,我们就看连环画,称之为“画书”。一边看画,一边根据画猜测字的意思,这样竟然也学会了不少字。在每个小学校的外面,都有一个连环画小摊儿,孩子们放学后可以坐在那儿看一会儿画书,按阅读时间收费,一小时一毛钱。但我最喜欢的一个画书摊儿是在县剧院的前面,书的选择多,不尽有故事连环画,还有电影连环画,譬如热门电影《庐山恋》。我有时放学后走路20分钟去那里看画书,看上一个小时,大约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再背着书包回家。小街两边都是树,路上、树上染着傍晚的霞光。晚归的我,觉得那么快乐、满足!

另一种脑力游戏是下棋。一开始下跳棋,只是拿玻璃珠往前跳;大一点儿跟着哥哥姐姐们下军棋,满足了调兵遣将、打打杀杀的愿望;再大一些,又觉得军棋不够展现自己的聪明,开始学下象棋,学大人的样子望着棋盘苦苦思索……

那时候的孩子不能收集乐高、机车和各种各样的绒毛玩具,但收藏的热情同样高涨。我们搜集火柴盒、糖果包装纸、邮票……我尤其记得夏天放学后,天光还很长,我和一位女同学一起从学校所在的县城东面一路走到县城最南面。在县城最长的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上,我们边走边寻找被遗弃在地上的糖纸。发现一张色彩和图案漂亮的糖纸,其惊喜难以言喻。我和我的小伙伴常感叹县城街上的糖果纸不够多不够华丽,希望有天能到省城大街上去捡糖纸。这大概是第一次萌生“去远方”的念想。回到家,我们把捡到的糖纸洗擦干净、仔细展平,夹在一个硬皮笔记本里。有时,女孩儿们聚在一起,大家拿出各自的糖纸本,欣赏彼此的宝贝收藏,同时把自己多余的糖果纸拿去和别人做交换。这应该是我们最早接触的“市场交易”。

我从不记得有人教过我攀爬,但我五六岁的时候,喜欢爬到我家瓦屋的顶上去俯瞰县城。后来,在小学同学的微信群里提起这事,很多人回忆起相似的经历。有女同学说她当年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爬树,经常一个人在树上玩儿。男同学们则说起他们一起爬老化肥厂几十米高的废弃烟囱。这就像某种象征:孩子天生会攀爬,他们喜欢处于这世界的上空,他们的姿态应该是飞翔。

猜你喜欢
糖纸沙包玩儿
收藏糖纸的日子
玩儿
色彩玩儿起来
收藏糖纸的日子
丢沙包
扔沙包
意外收获
还远着呢
缤纷沙包
自抛击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