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评论员
近日,杭州市余杭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食堂向社会开放,引发关注。此前,在节假日期间,扬州、衢州等地的政府食堂与停车场向当地人与游客开放,受到舆论好评。这些政府向民众敞开大门,便利民众使用政府食堂、厕所、停车场与休憩场所等内部资源,开了好头,是好现象,值得所有其他政府效仿。
如此做法,惠而不费。政府的某些内部资源本来有一定余裕。平时让民众使用厕所、节假日让民众使用停车场,供给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在公众眼里,政府“机关食堂不以盈利为目的,价格低,质量好,既安全又卫生”,只要向社会提供服务,不亏本或不亏本太多,何乐不为?虽然未必有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政府大门常打开,民众在履行必要的登记或安检程序之后,可以进去参观,可以使用厕所、食堂等内部设施,好处太多了。对民众来说,可以消弭他们对政府部门的神秘感、距离感与生疏感,心生亲切,民众对政府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政府给人的第一感受不再是高高在上、需要“肃静、回避”的衙门,而是亲切和蔼的公共服务机构。对政府工作人员来说,可以增进他们与民众接触的机会与频次,“人民”这个崇高的字眼有了具体的在场性与肉身性。这种互动可以将许多隔阂、误解与疏离消弭于无形,有助于增进官民理解与社会和谐。
除了社会效用,还有更高的政治效用。中国早已有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务、预算信息向民众公开,并且公开得越来越全面、细致,这是不可阻遏的大趋势,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政府大门敞开,非常具象,极有画面感,本身就是对“政府信息公开”最好的代言,有着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公开、透明、阳光、自信,象征着对民众的服务者心态,象征着政府平易、行为稳定与可预测,就像口衔橄榄枝的鸽子象征着和平一样,对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衙门习气有着不可低估的心理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大门常打开是现代政治治理的具象化,是现代政治伦理的具象化。可以说,从政府敞开大门、“让人民进入”开始,事实上,就已更精准地锚定“为人民服务”这个目标与宗旨。这就是杭州、扬州、衢州等地敞开政府大门、开放政府资源的深刻意义所在。
或有人担心安全问题及对政府工作人员干扰的问题,有必要回应这些关切。这些“二阶问题”,原则上,前者可以通过登记、安检与预约等手段来最小化,后者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参观与使用规则来避免。紧闭政府大门固然能最小化这些问题,但也“完美避免”了政府大门常打开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效用与政治效用,实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