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萍 刘利
摘 要: 川南多民族地区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中间枢纽,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川南多民族地区的GDP增长速度显著加快,制造业发展较其他地区更为突出,旅游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但快速发展的川南多民族地区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被破坏、产业结构失调、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等问题。新形势下川南多民族地区应通过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重组结构性过剩企业、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培养和吸引人才、加快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川南多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等措施,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不断缩小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使其尽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关键词: 川南多民族地区;长江经济带建设;生态环境;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9.04.05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孟萍,刘利.新形势下川南多民族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9(4)30-35.
一、引言
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经济总量、产业规模、财政收入等在全国所占比重不断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川南多民族地区作为四川省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新形势下四川的第二大经济区,不仅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纽带,还是成渝城市群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在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中均被定位为“新兴增长极”,其发展影响着四川省整体的发展水平,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中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川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地区,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攀枝花市、宜宾市、泸州市以及各自下属区县中的民族聚居区、乡镇等,新形势下川南地区应该结合自身优势,找到发展中的问题,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利用各种发展要素,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川南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步伐。[1]61-65
二、新形势下川南地区发展现状
(一)GDP保持较快增长
新形势下,川南地区的GDP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甘孜州的GDP增速较为明显。2017年,甘孜州的GDP增速在四川省与绵阳、泸州两市并列第一,达9.1%,GDP总量为261.5亿元;凉山州的GDP增长速度达5.3%,GDP总量为1 480.9亿元;宜宾市的GDP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三。2017年,宜宾市、泸州市的GDP总量在全省GDP总量排名中分别位于第四和第六位。川南地区的GDP增速能够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不仅得益于新形势下地区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工作取得的实效,而且也是新形势下川南地区由传统发展模式持续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转变,坚持调整产业结构的成果。
(二)制造业发展较为突出
川南地区有不少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县、市。如宜宾市不仅拥有建设四川重型装备组装基地的产业基础,还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国白酒之都的优势,助力宜宾市工业、制造业的发展。[2]1-5攀枝花作为重工业城市,2018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其中汽车制造业实现增速11.3%;“攀枝花造”钒钛制动毂产品凭借其独特优势进入了中国重汽、陕汽等国内知名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线,钒钛资源优势成为攀枝花市新的增长引擎和经济增长点。虽然川南地区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试图通过发展更环保、更高效的旅游等特色产业使产业结构更加稳健,降低对制造业的依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制造业在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仍占很大比重。
(三)旅游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川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开发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宜宾、泸州两市均被列为国家历史名城,凉山州等地区拥有独一无二的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新形势下,川南地区出台了很多政策,助力推动川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同时,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驱动下,川南地区整合旅游资源,引进旅游新思路,深度开发地区整体旅游资源,使整个川南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四)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
新形势下,川南地区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也稳步提升。[3]34-40以攀枝花市为例,其GDP总量排名虽然在全省比较靠后,但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仅次于成都,排名全省第二位;泸州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仅次于绵阳、德阳两市,位列第五;阿坝州、甘孜州等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位于四川省21个市州居民收入排行的中间位置。川南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大对各项惠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如加大教育投资、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民生项目的持续大力推进能够改善公共资源的配置,提升低收入者的水平;同时,川南地区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人力资本的价格也不断上升,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使全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
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新形势下,川南民族地区GDP保持较快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年来,川南地区工业、制造业迅猛发展,其中不乏高耗能、高污染、低产能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因工业污染排放不达标、污水乱排乱放等问题,成为严重的产业污染源。虽然川南地区的政府制定了很多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进行约束,但是成效并不明显;[4]50-55部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措施,未来,生态环境问题很可能成为制约川南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人才资源缺失
川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偏远,道路交通设施尚不完善,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其教育水平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导致川南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本地的高层次、高技术人才大量外流。[5]58-64虽然川南地区政府采取了给予一定工作经费、专项补贴、提供住房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高技术的人才,但是效果不显著。
(三)产业结构失调
川南地区长期处于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占比较少、第三产业发展较缓慢的产业发展模式。[6]1345-1355新形势下,虽然政府对川南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但是发展模式尚没有得到较大改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是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而农牧业的过度发展会导致草原生态被破坏,使当地的环境持续恶化,同时传统的农牧业在新形势下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有限。水、电开发和制造业虽然成为了第二产业的主导行业,也解决了当地居民用水和照明等问题,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少GDP,但是大量修建水電站会造成环境破坏。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监管不到位、发展模式粗放等问题,导致旅游产业迟迟不能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川南地区亟需采取措施逐步减少对第一产业的过度依赖,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发展第二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更好、更快地助力川南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7]127-133
(四)基础设施建设依旧落后
川南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地理环境复杂多变,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具有较大难度,道路等级偏低、布局不够合理,干线路网连接仍不畅通。同时,川南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省内其他地区,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公共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相对落后,这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阻碍着地区的快速发展,因此川南地区应当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突破地区发展的瓶颈,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8]1368-1376
四、川南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建议
新形势下,川南地区应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解决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长江沿线地区之间的差距。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
新形势下,川南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逐渐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代替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的粗放型企业,鼓励川南地区的传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减少污染,鼓励重化工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优化产业链及其空间布局,实现集中化环境治理。[9]6-12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意识,倡导自然生态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大力发展现代绿色高效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根据川南地区各区域的生态特色进行合理统筹规划和行业迭代发展,不搞重复开发。川南地区应当以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为主,在环境可控的范围内,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改造,深入实践循环经济理念,对开发的资源循环利用,注重资源的可持续性,强调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保持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发展模式,争取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生产工艺,推动川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二)利用好国家政策积极吸引外来人才,培养本地人才
新形势下,川南地区必须立足根本,积极推行15年免费教育政策。政府应当联合学校合力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家长对身边学校的认可度,保证学龄儿童就近接受相对优质的教育。川南地区应当积极主动地利用国家制定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民族预科班计划等,为川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莘莘学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人才。川南地区还应当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政策,落实人才发展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优秀的专业人士和高层次人才到川南地区;同时,为引进的高技术人才提供最佳的创新、创业服务,主动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川南地区的相关部门应当多与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联合培养高技术人才,为川南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汇集智慧、集聚人才,缩小川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推动川南多民族地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10]179
(三)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融入发展
川南地区应着力解决三次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不过度依赖支柱产业,积极分散经济风险,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 加快现代农业、清洁能源业、优势矿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农产品,扶持高原特色加工业, 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控制,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立足于当地农牧业资源优势, 投入建设现代化、高科技农牧业,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注重培养有价值的特色农产品。积极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依托“黄金水道”建成全省次区域交通枢纽,努力使川南地区成为四川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8]1368-1376川南地区应当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机遇,找准自身发展的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当地产业、人才、知识、专利密集度,打造新型产业生态链,优化地区的局部和区域开发,使当地企业发展壮大、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川南地区更好、更快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四)重组结构性过剩企业,推动创新产业转型升级
川南地区应当积极响应党中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绿色环保等发展理念,清理川南地区的“僵尸企业”,关闭水泥、钢铁、玻璃、电解铝等高污染、低产能的企业;将一直处于停工状态的小企业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采取集约化生产模式,提高生产的安全保障和最终贡献,减少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为川南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对小企业重新整合,使其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川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帮助川南地区更好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川南地区的绿色创新资源整合工作,发展绿色工业企业示范基地,建设绿色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带动当地其他企业的发展,促进地方优秀企业与科研院所、其他地区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逐步转换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解决由传统技术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提高川南地区企业的工作效率。加强核心绿色技术创新,培育绿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绿色环保、智能制造,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的发展。[11]1398-1408对当地领先工业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养具有绿色创新意识的高科技人员,扩大高科技人员队伍。定期组织基层员工进行培训,鼓励基层员工改革创新,助力绿色工业的强有力发展,缩小川南地区与四川其他地区的差距,加快川南地区的绿色创新协同发展,推动经济进步,使其能够快速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五)发展川南地区特色产业
新形势下,川南地区应当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川南地区应该积极探索现代化农业的新模式、新机制,培育和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景区基地化改造和乡村农房、道路及基础设施等风貌改造,发展乡村旅游;加强考核督查,将稻渔、柑橘等特色产业的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提升各乡镇、各街道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的目标,集中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引领带动川南地区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将川南地区的传统农业规划成集现代农业产业、现代旅游服务业与新农村建设高度融合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体,推动川南地区的农旅融合;充分利用好川南地区绚丽多彩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民族宗教文化、动植物等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重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好地保护当地环境,保护地方风俗传统,促进川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做好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建立原生态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区,促进川南地区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调整川南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川南地区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六)发展互联网经济
新形势下,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能够助力川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川南地区的对外交流与互通,宣传和发展当地旅游业。同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手段,将从前的传统零售业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在互联网上销售川南地区的特色农副产品,为地区进一步降低销售成本创造机会。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带动川南地区的传统经济改造、通过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实现地区产业创新,推动川南地区的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
(七)加强川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
川南民族地区与省内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之间应该加强区域间的良好合作,加强信息之间的共享、互通。川南地区可以借鉴省内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发展经验,整合自身的优质资源,建立川南各民族聚居地区间有效的合作渠道,将地区的发展要素和经济、社会资源相互整合,使各种要素和资源能够在两地之间自由流动、重新组合,形成优势互补、共享或叠加效应,激发两地潜在的经济活力,推动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从而带动川南地区的快速发展,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空间,使地区能够更好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举办省内地区企业之间的交流会,在加强企业之间友好互利合作关系的同时,对川南地区的行业、企业进行布局规划,减少行业发展的同质性,提高企业间的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八)给予川南地区一定的经济优惠政策
政府应当给予川南地区的企业一定的经济优惠政策,如减少部分税收;聘请企业管理专家对地区企业进行创新创业指导,针对地区的发展趋势提供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建议,帮助企业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从而推动川南地区尽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金融扶贫工作,在地区企业借贷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有针对性地支持高新技术、绿色环保等产业,将支持工作落实到位,为川南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九)培育有带头作用、可推广复制的村级经济合作组织模式
在川南地区中选择部分村进行重点培养,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地区经济发展中,培育有带头作用、可推廣复制的村级经济合作组织模式,做好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帮助地区脱贫,建设美丽乡村。邀请专家学者对川南地区乡村发展进行详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加强对川南地区干部和相关负责人的培训,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对地区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及民俗文化产业等提出指导性建议,为川南地区今后的发展做出规划。
(十)加快道路交通建设
新形势下,川南地区应当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尽快形成高速公路网络。各地市应当做好相应的交通发展计划,大力推进以城际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网为重点的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和成宜高速公路,努力优化市域交通网络,加快补齐川南地区通行不畅和物流成本较高的短板,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迈出坚实步伐。[12]130-137川南地区政府还应当提升国省干线路网和县域交通水平,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乡村公路,解决边远乡镇通行难问题。加快推进渝昆高铁、川南城际铁路等项目,积极建设对接遵义的高铁项目。推进渡改桥建设、港口建设;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尽快把区位优势转变为交通优势、发展优势、成果优势。聚焦内畅外联大交通,加快夯实发展基础,针对基础设施滞后的短板,强力推进交通、城乡、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利.川南民族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7(02).
[2]汤友.长江经济带沿江高速铁路通道规划布局研究[J].铁道学报,2018(03).
[3]钟业喜,冯兴华.长江经济带城市职能结构的演变[J].南通大学学报,2018(01).
[4]刘穷志,李岚.长江经济带环保指数效率测度[J].工业技术经济,2018(12).
[5]杨继瑞,李月起,汪锐.川渝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
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经济体制改革,2015(04).
[6]刘毅,周成虎,王传胜等.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建议[J].地理科学进展,2015(11).
[7]李忠斌,李军.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基于13个自治州的主因子分析[J].云
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8]虞孝感,王磊,杨清可等.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及创新发展的地理学解读[J].地理科学进展,2015(11).
[9]许察金.四川宜宾加快融入“两带一路”发展战略对策分析[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6(01).
[10]代岑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7(29).
[11]方创琳,周成虎,王振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与分级梯度发展重点[J].地理科学进展,2015(11).
[12]刘镇.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SWOT分析及区域
战略选择[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