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吴兴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朱剑梁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城市管理搞得好,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近年来,吴兴区以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为契机,主动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以“三坚持三破解”为切入点,努力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
坚持“增能+减负”并举,破解“力量弱了如何强”难题。针对街道社区原有定位、职能、权力、资源等难以适应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要求,在体制改革、赋权减负、机制健全等方面下好“先手棋”,切实提升街道社区的统筹能力。一是以制度之力挺起街道“龙头”。在全省率先完成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设置“6+3+3”街道内设机构(6大综合办公室、3个下属事业单位、3个部门派驻机构),首创党群服务中心为事业单位实体化运作,推动机构从“向上对口”变为“向下对应”,将街道工作中心转移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主责主业上来。同步赋予街道规划参与权、人事考核权等5项权力,全面实现权、责、能相匹配。二是以融合之势建强社区“堡垒”。聚焦社区活动场所薄弱、上墙内容多等问题,市、区两级联动,全面开展党群连心“服务圈”建设。今年以来,已排摸清理机构牌子144个、上墙制度1700余项,市建设局等8家市直单位为22个社区新增党群活动面积9300平方米。三是以责任之链拧紧“动力主轴”。全面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责任体系,区委书记带头领办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区建设项目。区人力社保局、民政局、住建局等7个部门,着力围绕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构建、社工队伍建设、物业管理等12项具体任务攻坚,49名街道党工委委员、57名社区书记共领办115项党建项目,做到“党建责任人人担、个个头上有指标”。
坚持“条条+块块”齐抓,破解“队伍多了如何聚”难题。注重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着力把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分散的力量集聚起来。一是让街社干部集中精力“谋主业”。全面推行路长制,街道63名科级领导干部兼任辖区路长,通过“日巡、周查、月评”制度,确保及时发现违建、环境差、乱停车等问题。深化“四色民情”机制,全面推行一专多能、全岗都通、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全岗通”工作模式;普遍设立社区“综合岗”,除窗口值班人员外,其他社区干部都下沉到网格、小区、楼道,将党群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人人成为“红色代办员”。二是让驻区单位贴近群众“当主力”。构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区单位、行业系统相融合的“一核双翼”大党委工作体系,吸纳113名来自市区单位党组织负责同志兼任街道社区党(工)委委员,定期召开共建联席会议,商讨解决区域内重点难点问题。三是让新兴领域理直气壮“做主角”。紧紧抓住新经济新业态这一突破口,主动把楼宇商圈、众创空间、社会组织、民办医院等两新组织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总体格局。充分利用两新组织在阵地、人才、专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周边党员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坚持“共建+共享”互融,破解“需求高了如何治”难题。坚持最好的治理就是服务,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一是构建城市“共同体”。全面开展“双联系、双报到”制度,107个市、区级部门党组织与57个城市社区结对包干,引导机关部门党员积极投身全国卫生城市复评、烟花爆竹“双禁”等中心工作,形成强大攻坚合力。抽调92名区级部门领导干部,参与城中村改造、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3528户城中村改造拆迁任务,获评全省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县区。二是画好共治“同心圆”。在全省首创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大党委”副书记做法,有效实现警社联动、优势互补,“穿警服的副书记”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探索推行“四方会谈”模式,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和社区居委会共同会商小区内的“关键小事”,提升社区自治水平。三是引育服务“生力军”。大力发掘和培育本土型社会组织356家,引进乐家、仁与等专业社会组织运行服务,组织参与服务居民事项72项,有效推动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落实落细落地。组建57支“小红砖治社团”,将“两代表一委员”、在职党员、社区居民等聘为“治社导师”,定期对社区不文明现象“把脉开方”“跟踪治疗”,推动社区治理从“社区的事社区办”转变为“社区的事大家办”。
概况:湖州市吴兴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北依太湖,是湖州市中心城区,辖1个高新区、7个街道、5个镇、1个乡,总面积87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2万人,常住人口78万人。吴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美誉,自战国楚春申君建菰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丝绸、诗画、茶禅、建筑、溇港是吴兴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