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倩 王富强
近年来,各类开办汽车类专业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实训场地建设。然而因各院校办学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异,所建设的实训场地在环境、实训内容方面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存在差距,学生就业后需要在企业“回炉”,导致跳槽率和辞退率居高不下。因此,如何进行精细化设计,合理使用现有实训场地,满足实训课题需求,成为汽车实训车间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核心专业技能培养需要,系统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实训车间,实现涵盖汽车产业链中的汽车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務三个典型工作岗位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培养具有汽车专业核心能力的技能人才,以适应汽车制造、销售、维修三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机制功能,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实训车间。
一、建设过程
(一)对接汽车产业需求,确定典型工作岗位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成立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大型汽车产业各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形成《汽车产业岗位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明确汽车产业链的典型工作岗位。
(二)对接核心能力培养需求,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基地
1.顶层设计,凸显人才培养方案精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体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的课程体系精髓与需求的“顶层设计”,是对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和核心课程改革需求的充分满足。
2.校企合作,体现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实训车间的设计,要邀请企业参与设计,以核心技能培养需求来系统改造实训基地,在设计理念上充分体现了企业对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实现实训车间无缝对接岗位需求。
3.科学规划,凸显实训基地内部布局“6S”。每个一体化实训车间划分成理论教学、分组学习、实训操作、资料查阅等区域,使学生在一个实训车间内可以同时完成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训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和工作页的要求,按照“资讯、讨论、方案制定、决策、检验、评估”的流程,完成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
4.文化融合,优化实训基地企业化氛围。为了真正实现“把企业车间搬进实训车间”的目标,实训车间充分引入了企业文化元素,体现企业文化和行业精神,让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真实感受企业生产环境及氛围,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零距离”。
二、建设措施
(一)系统设计、有的放矢。对接汽车产业各环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确保学生核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服务社会、支撑产业的能力。既要系统设计、系统建设,更要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分步实施,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健康快速发展。
(二)切实体现四个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实训车间的建设,充分实现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四对接”效应,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
(三)实现三个受益。通过一体化实训车间的建设,使得学生岗位技能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既能提升学生稳定就业率,又可增强企业对学校的信心,更能进一步推动校企双方合作与联系,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受益。
(四)高标准高起点。高标准的实训车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在发挥现有校内实训车间作用的同时,丰富汽车专业层次和类别。更重要的是不断完善更新实训车间功能,让车间能充分体现汽车行业技术先进性、体现企业技术水平前瞻性,以满足市场对汽车行业人才的需求。
三、建设成效及功能
(一)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建成涵盖汽车制造与装配、汽车销售、售后服务的一体化实训基地,确定典型工作岗位,重点突出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提升学校专业教学整体水平和实力。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扩展实训工位,增加学生实操训练时间,使学生专业技能熟练程度提高,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获得用人单位认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稳定率。
(三)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采用“车间现场、真实情景”的情境教学、实物教学及行为导向等教学手段,把课堂搬进车间,实现学校与企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
四、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工间建设充分发挥了实训车间的教学资源优势,服务政府、行业、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同类院校建设需求。展示教育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推广与共享一体化实训车间建设理念和经验,为同类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试点,行业、企业选拔培训人才工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