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梅
盱眙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淮安 211700
新生儿溶血病以ABO血型不合引发最常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不合,发病原因在于母亲与新生儿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贫血、黄疸等是其主要临床症状。若不及时给予干预治疗,随着溶血症状的发展将引发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1-2]。新生儿溶血还会对其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或对智力发育造成影响[3]。临床治疗新生儿溶血常采用蓝光照射,可有效降低总胆红素,但单纯的蓝光照射治疗效果欠佳。丙种球蛋白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的疗效可靠,可作为阻断新生儿溶血的有效途径[4]。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50例ABO溶血患儿,旨在进一步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就诊的50例ABO溶血患儿,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8.57±1.42)周;出生体重 2.53~4.02 kg,平均体重(3.24±0.38)kg。对照组男 11 例,女 14 例;胎龄37~40 周,平均胎龄(38.62±1.39)周;出生体重 2.55~3.98 kg,平均体重(3.19±0.47)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符合《实用新生儿学》[5]中关于ABO溶血相关诊断标准,新生儿娩出后黄疸出现早,且进行性加重,母婴血型不合,抗体释放实验阳性,确诊为ABO溶血病。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母亲为O型血,新生儿为A型或B型血;均为足月分娩,且体重均≥2 kg;由新生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出生时体重<2 kg;存在其他系统感染性疾病;多脏器衰竭;无法耐受该次治疗。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口服双歧杆菌、补液、蓝光照射等常规治疗。两组入院后均给予蓝光照射24 h,后每日给予经皮测胆红素,监测胆红素水平,根据胆红素水平间隙的给予蓝光照射,12~24 h/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 (国药准字:SF20023011)1 g/(kg·次)静脉滴注,于 6~8 h 内静脉滴入,1~2 次。
①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情况,包括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住院时间;②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儿空腹肘静脉血4 mL,检测血液标该中血红蛋白(Hb)含量、网织红细胞(RC),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标该中总胆红素(TBil)水平。③记录患儿治疗过程中腹泻、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数据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s)
组别 黄疸消退时间(d) 蓝光照射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n=2 5)对照组(n=2 5)t值P值3.4 5±1.3 6 7.3 2±1.2 8 1 0.3 6 1 0.0 0 0 5 7.4 3±1 2.2 6 6 8.9 3±1 3.3 4 3.1 7 4 0.0 0 3 6.0 5±1.3 3 8.7 9±2.1 4 5.4 3 7 0.0 0 0
治疗前,两组患儿TBil、Hb及R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连续治疗4 d后TBil、Hb及RC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Hb水平无明显降低,TBil及RC值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观察组出现1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1/25);对照组出现1例皮疹、1例腹泻、1例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3/25)。由此可见,两组不良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05,P=0.082>0.05)。
表2 两组连续治疗4 d前后血清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连续治疗4 d前后血清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T B i l(m o l/L)治疗前 治疗后H b(g/L)治疗前 治疗后R C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 5)对照组(n=2 5)t值P值2 8 6.9 4±8 0.3 6 2 8 1.4 3±8 1.2 4 0.2 4 1 0.8 1 1 2 0 9.3 7±4 6.5 2 2 4 0.9 7±5 0.6 4 2.2 9 8 0.0 2 6 1 4 8.7 3±2 2.0 4 1 5 0.3 6±2 3.5 1 0.2 5 3 0.8 0 1 1 4 7.3 6±2 2.2 1 1 3 2.5 2±2 0.4 5 2.6 2 3 0.0 1 2 0.0 5 4±0.0 1 5 0.0 5 3±0.0 1 5 0.2 3 6 0.8 1 5 0.0 2 4±0.0 0 5 0.0 4 5±0.0 0 5 1 4.8 4 9 0.0 0 0
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母亲与新生儿血型不合,因母体中血型抗体与胎儿血型抗体无法匹配,当母体中血型抗体经胎盘进入患儿体内后,引发溶血[6]。一旦胎儿娩出,胎儿与母体间的循环关系将立即中断,此时由于红细胞遭到破坏,胆红素无法排出,胎儿出生后极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若不及时干预治疗,将导致新生儿受到永久性伤害[7]。目前,蓝光照射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最简便、最常用的方法,因其具有无创等优势受到患儿家属青睐。但对于光疗治疗效果欠佳的患儿而言,现临床上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不仅仅有助于缩短病程、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血清相关指标水平,还能提高患儿免疫力,同时对抑制病菌具有较好的效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3.45±1.36)d、蓝光照射时间(57.43±12.26)h、住院时间(6.05±1.33)d,均短于对照组(7.32±1.28)d、(68.93±13.34)h、(8.79±2.14)d, 表明与单纯蓝光照射治疗相比,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患儿黄疸症状可得到快速缓解,利于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轻家属的经济压力。蓝光照射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实施蓝光照射治疗易使得胆红素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患儿体内的总胆红素水平,利于病情的改善。丙种球蛋白是由大量供体血浆中所分离出来的人血免疫球蛋白,其中包含90%以上的完整型IgG及IgG亚型,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及抑制的双重作用,在新生儿ABO溶血治疗中可阻断单核-吞噬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已被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较好地避免红细胞受损,抑制溶血症状进一步发展。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Hb水平为 (147.36±22.21)g/L 高于对照组(132.52±20.45)g/L,TBil水平为(209.37±46.52)mol/L、RC 水平为(0.024±0.005)均低于对照组 (240.97±50.64)mol/L、RC 水平为 (0.045±0.005),表明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效果较好,可有效阻断溶血疾病发展进程,同时减少红细胞破坏,利于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因溶血症状给患儿造成的影响。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产生,表明蓝光照射治疗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冯乃超等[8]研究人员指出,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治疗3 d后TBil水平为(98.07±21.69)mol/L 低于对照组(196.12±31.55)mol/L,Hb 水平为(152.77±21.49)mol/L 低于对照组(150.12±23.25)mol/L,说明丙种球蛋白从根源上减缓了血清TBil水平的升高,且患儿溶血症状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相较于常规治疗,丙种球蛋白治疗ABO溶血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这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新生儿ABO溶血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照治疗可发挥较好的协同作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可缩短黄疸持续时间,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利于改善Hb、RC及TBil水平,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