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楠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体系中,一种主导意识形态力量的文化霸权,不断与其他力量进行商讨、冲突以及联合,从而为了得到道德、政治、知识等领域的主导地位。[1]新时代的影视文化,其价值追问的最终结果就是各种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斗争的结果。作为一种可以主导社会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能够对人民群众的行为、思维方式产生一定影响。
意识形态电影理论,是指电影文化中蕴含一定的社会意识,并通过特定叙事和修辞方式来表示和传达意识形态的含义。[2]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新时代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建构的目的,更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中的以人民为核心的根本观点。
在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下,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益呈现,这就使得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时代影视要想更好地呈现中国文化,就必须要进行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在西方,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和作物培养,后来被逐渐引入到精神生活领域,用来指对人的精神的培养教育过程及其产生的成果。在中国古代,对文化的理解是文职教化之意。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哲学著作《易》的贲卦《易传》中,将文与化首次相连,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先进文化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等文化形式,其本身带有强烈的价值色彩。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在于它能够和善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吸取优秀成分,并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同时承认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出开放包容性。开放是为了扩大视野,包容是为了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因而,新时代影视文化所呈现的文化必然是世界性的,是在继承世界优秀文化和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文化。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和《集结号》讲述的都是普通士兵的故事,前者的结局是士兵的生命得到了延续,后者则是士兵的精神得到了延续,虽然表面上看结局不同,但其实质都体现了士兵的个人价值。但在《集结号》中,明显能感觉到中国文化的思想价值,即生命的意义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不一定只靠活着才能延续。不同类型的电影其文化标准和定位也有所不同,新时代影视文化应该在多元文化中进行优秀文化的整合,得到国际电影市场的认同,从而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影视文化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3]
一个民族或国家要想引领世界,就必须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在叙述和阐释中国崛起、中国奇迹、中国震撼这一事实的同时,却少有能够走向国际社会和世界舞台的中国思想、中国价值和中国主张。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就必须积极创新思路、手段和方法,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努力打造和构建新时代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它既要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中国化的世界观、国际观和全球观,又要反映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比如影片《功夫熊猫》,以闻名世界的中国功夫为切入点,从而唤起观众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新时代影视文化不仅仅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还因此形成了正确的文化价值定位,将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壮大。影片《孔子》,以贴近生活的孔子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思想,将民族精神传递到每位观众心中。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引领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的新观点。新时代影视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流意识形态。新时代影视文化和以往影视文化不同,它不再将社会政治性、艺术创作性和商业利益性分离开来,而是突破传统电影固有的创作思维和刻板模式,用更多元化的题材、更多样化的表现、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来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这样的影片更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对文化的追求,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更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
角色安排由革命伟人发展到社会各阶层。不论是传统电影还是新时代的电影,人物角色塑造都是影片的核心。传统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几乎都有高大的形象,具有常人难以达到的高贵品格,这种近乎完美的人物塑造又恰恰丧失了影片的说服力和真实度。新时代影片的人物塑造具有观众易于接受的亲和力,善于从生活的细节演绎故事情节,更接地气,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
主题思想由单一发展到广泛。传统电影选题比较定式化和单一化,例如《董存瑞》《鸡毛信》《青春之歌》等影片,影片题材都较为集中在突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革命领袖人物传记上。而新时代影片的题材则较为广泛,更加注重改革与创新,如《十月围城》《云水谣》等影片,能够将影片的题材和其他类型化影片结合起来,提高影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叙事角度由一元发展到多元。传统电影叙事风格单一,千篇一律,这种风格的影片缺乏感染力。新时代的影片完全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方法,摆脱单纯的说教模式,从观众易于接受的人物化叙事、类型化叙事等容易理解的情节入手,既兼顾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又体现了新时代深层次的文化精神。
运行模式由计划性发展到商业性。新时代影视文化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加入了商业化运行模式,例如影片《英雄》,突破传统电影单一的说教,明确表述了一个观点,“一个人的痛苦不算什么,国家统一才是正路”,讲述了不可分割的民族关系。传统电影大多是依靠国家投入、政府支持,投入之大但收益却少之又少,这既不符合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更削弱了电影创作者的积极性。因此,这也体现了新时代影视文化在适当加入商业化运行模式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观众审美的双赢。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谁提出,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该词是由法国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在他的著作《意识形态原理》中提出来的,认为,意识形态指的是向群众揭示思想的偏见和成见的根本观念的理论,是关于自我或人类观念的论点,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4]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意识形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的存在,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观念。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形塑了现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西方学者大都持有“中性化”的意识形态观,总体上认为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或利益集团的系统化的价值观体系和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或信念体系。
1.文化认同价值。在新时代经济全球化阶段,文化认同作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根基,不仅没有失去其价值,相反,还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竞争的“软实力”。尽管认同首先出现于个体,但普遍的认同往往以国家为载体的形式出现,从而最终转化为政治层面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纯粹特殊的个体的价值被所有人体现在这种普遍性认为的特殊性中,国家的普遍价值得到作为特殊的个人、所有人的承认。在现实性上,文化认同总是与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在新时代影视文化中,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这也是新时代影视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思想普世价值。20世纪90年代初,“普世价值”这一词语出现在中国,其开始应用在伦理学层面,慢慢发展到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领域,特别是在全球大数据和多样化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显著政治导向和强烈感召力的社会思潮。因此,“普世价值”是指一种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并且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全过程的价值。[5]在票房至上的好莱坞,影视产品必须传递普世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观众的认同,以此实现高额的盈利。“普世价值”致力于覆盖价值多元、价值对立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借助于普世化的思维方式在人类精神领域早就一个神圣的、绝对的理念世界,试图回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追问,以价值理想的状态来关注价值体系和现实生活的建构,并以此赢得世人的赞同。“普世价值”的特点是具有文化普及的作用,能够体现世界共同发展的追求,是一种提倡理性普遍性主导一切的观念。新时代影视文化借助于普世化的思想行为在人民群众精神层面创造一个意识形态安全世界,努力应对文化发展的实践价值,以普遍接受的状态来建立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并以此获得国际影视界的认可。
1.政治功能。所谓新时代影视文化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是由精神生活方面的全部思想、意识、观念所构成的意识形态对于电影发展的作用,即通过新时代影视文化能够将社会政治生活表达出来。新时代影视文化意识形态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具有大众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失去了这种凝聚力就会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可能就会导致信仰威胁,以至于观众对政治权力合法性产生质疑。
2.引导功能。这里主要强调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所谓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可以是由某种意识形态赋予特定新时代影视文化为目标并通过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因势利导地将社会实践导向这一目标。
新时代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已逐渐进入理论界视野,逐渐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国际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思想的传播紧紧依靠政府职能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充分发挥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力量,借以更加轻松的传播方式得到大众的接受和认可。因此,为确保新时代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坚持与时俱进。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相应地,新时代影视文化也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始终体现时代发展的最新变化,敏锐感知社会生活所发生的重大现象和社会发展进程的特点和导向,并且要消灭和抵制在实践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其二,坚持继承和创新。新时代,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观的理论来源,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新时代影视文化作品也要坚持用伟大的旗帜指引正确的方向,用现实的目标夯实社会实践基础,用核心价值观筑牢意识形态基础,从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上增强了影视文化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增强内在与外在的合力。其三,坚持科学性。先进的文化本质上是科学世界观的反映,先进的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精髓,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文化的科学性表现为某种文化能够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科学性是对新时代影视文化提出的新要求,表现在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特别是这种吸引力和感召力能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综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要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意识形态对新时代影视文化的重要指导意义以及新时代影视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我们要以此作为新时代影视文化前行的旗帜和灯塔,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迈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