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启凡
摘 要: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工作的专业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本文结合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提升路径和提升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以期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提升辅导员素质,完善辅导员工作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同于其他岗位,具备教师与管理者的双重属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本研究旨在找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不断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及要求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正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一)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指的是辅导员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以下七个能力:学习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文字编辑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组织建设能力、抗压减缓能力。
(二)专业能力。專业能力是辅导员的核心能力,是顺利展开各项工作的保障。同时也是管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及生活事务的前提。作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必须遵循党的路线,掌握重要政治理论。此外,高校辅导员还需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
(三)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指的是高校辅导员自身的道德素养、认知水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综合能力对于辅导员来说非常关键,在与学生日常交流以及管理学生各项事务时十分重要。综合能力通常包括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心理素质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和实施能力等。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对工作理解不足。大多数高职院在辅导员招聘的时候,由于各方面受限的原因,无法全部招收与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部分辅导员内心想法也是以辅导员身份进入高校,工作数年成为教师;另外,学校方面也希望招收和本校开设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丰富师资力量,由于以上两种原因无法全心全意做到辅导员工作职责,无法深刻理解辅导员工作,进而导致对辅导员工作内涵不明,缺少专业发展目标和动力。
(二)日常事务繁杂。辅导员由于身份特殊,在学生工作的一线。由于院校行政部门繁多,在涉及学生事务时,都可以向辅导员下达工作指令,导致辅导员每天疲于应付各类日常事务,也间接导致辅导员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惧怕担负责任。无法做到进一步学习充电,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真正做到学生政治思想上的引路人,学习上的指导者,生活上的知心人。
(三)队伍流动频繁。由于高校辅导员入职门槛低,高职和本科应聘学历要求都是研究生学历,促使很多辅导员只是暂待此地,寻找更好的机会进入本科院校或者更好的单位,导致下属各系工作出现衔接断层。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频繁主要来自待遇地位低、职称晋升慢、职务升迁难。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加强培训,提升能力。目前,专业化培训仍是提升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专业化培训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革和优化。第一,辅导员培训形成制度化,形成相关文件下放到各系,作为系部年终考核重要指标。第二,形成多层次培训体系,即校级、省级、国家,在内容上,在层次上做到多样化,满足不同能力要求的辅导员需求。第三,在培训内容做到专业化,细分化。避免大而全,全而虚的形式培训主义,促使辅导员向专家化方向引导。
(二)优化工作,科学管理。明晰岗位职责,根据教育部明确规定辅导员具有九大职责,保证基本职责能力外,可以分配到各辅导员具有主攻方向,和具体到辅导员个人特质自由选择,作为以后科研和晋升道路主要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不仅能够让辅导员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自主能动性,使其自身的优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同时增强竞争力,有利于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证辅导员能够顺利展开日常工作。
(三)绩效考核,完善保障。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目标体系,完善辅导员评价机制,结合辅导员“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量化考核,兼顾不同年级专业特点,在辅导员评价机制上建立奖惩性考核制及发展性考核制,从制度上保障辅导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突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的专业化、职业化。高校应该完善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生活上多关心,待遇多提高,业务上多指导,政策上多倾斜,能够解决辅导员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努力做到政策留人、待遇动人、氛围喜人,事业感人,为辅导员工作提供良好平台,解决职业规划与职业晋升的难题,形成“留得住、干得好、出路畅”的良性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钰,汤钰文.大学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0):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