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2019-11-19 12:32武丽志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研修教研互联网+

武丽志

伴随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教师专业发展依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过去传统、单一的现实生态演变成为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混合生态。互联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并打破了城乡之间的信息、资源藩篱,为教师成长与学校改革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了系列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资源与新体系。

一、新理念

从教师职业属性来看,教研(研)、培训(训)、教学(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教师教研与培训分离,培训与教学分离,造成了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乏力。因此,立足“互联网+”和“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研训用”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倡导将教师的教研(研)、培训(训)、教学(用)相结合,使三者互为条件、相互支撑,形成合力,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其中,“训”是教师学习和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外界对教师专业发展施加影响的最能动要素;“用”是“训”的目的,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为教师培训及研修提供典型案例、实践应用,并最终检验培训的效果;“研”是“训”的主导方法,教师培训不能只是“专家讲授学员听”,应让学员参与其中,通过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研修活动中,教师学习的动机最强,参与度最高,效果最佳。

除“研训用”一体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外,教师学习还应更加注重“做中学”,在实践中更深刻地领悟教育规律和方法;更加注重“反思”,不断进行自我剖析,不断总结经验与问题,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更加注重“合作学习”,在学习共同体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实现团队共同进步;更加注重“深层次问题”,跳出简单的知识、技能学习,从人格特质、驱动力、自我定位、价值观等层面加强对职业的认同和热爱,增强投身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培训平台、移动学习平台或者直播平台等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便利、灵活,且有利于实现优质资源的迅速传播和广泛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培训并非要替代传统的面授培训。两种方式各有优势,相互结合效果更佳,因此笔者倡导“常態化混合研修”。常态化混合研修是为持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而在教师日常工作中连续开展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研与教学、培训相统一的研修活动。常态化混合研修有三层内涵:一是“常态化”,持续时间长,而非短期、项目式的集训,这有利于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脉络中进行培训的统筹规划与设计,减少重复培训和无效培训;二是“混合”,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将个别化学习与团队合作学习相结合,将教师的教学与教研、培训相结合;三是“研修”,与传统说教式培训不同,研修强调的是在共同体中由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员是研修的主体,决定研修走向。而专家或培训师是教师研修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帮助者、支持者。

三、新技术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工具层出不穷,教师培训、教研可以依托的平台、技术越来越丰富、多样化。其中,直播技术最具代表性,近年来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概括而言,直播技术,特别是“草根化”的手机直播技术具有六个方面的用途与价值。一是将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学校(特别是农村教学点)直接输送,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开不出、开不全的问题;二是将农村中心小学课程向直属教学点直播,实现中心校与教学点共同备课、同步教学,教学点教师在观摩中学习、提升;三是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跨校、跨区域研课、磨课、评课、议课等活动,从而创新教研模式,拓展教研范围;四是将课堂或学校活动向家长直播,让家长了解孩子学习动态,配合学校和教师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形成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五是将课堂或学校活动向社会开放,让更多人了解学校人才培养实况,实现学校“开放日”的升级版和网络化,提升学校知名度;六是将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搬到手机上,让名师更有“名”,让骨干更能“干”。

除了手机直播技术外,还有一些技术值得关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AR(VR、MR)等,这些技术的运用将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精确的识别课堂上发生的行为,更加真实、生动、立体化的呈现教学内容,更加准确地提供有关教与学的效果数据,并予以个性化的跟踪支持。

四、新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名师的养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上课”中成长,教师将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从而完成对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的实践积累。第二个阶段是在“研课”中成长,教师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教学研究,分析目标、学生、课堂、内容,以及自身的优势特色,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凝练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第三个阶段是在“创课”中成长,教师要在“上课”“研课”基础上,构建凝聚教师自身独特魅力、深邃思考的教师课程。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创课”阶段,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课程结构化、可视化、数字化、网络化,因此“码书”应运而生。码书是纸介图书与二维码、微课程相结合的产物,具备融媒体的基本特征,也即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可观看课程(通常是微课),实现各种资源的链接。码书通过二维码链接微课,实现了图书内容的扩充。其中的微课短小精悍、表现力强,对理解图书文本内容具有较大辅助价值,是一种适合一线教师(特别是名师)开发的标志性“成果”,是教师隐性经验显性化、社会化的理想途径和载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呈现方式,码书经正式出版,价值更高,传播更广,特色更加鲜明。其便于携带与使用的特性,能够满足跨平台、跨终端的移动学习需求,也能支持并促发翻转课堂等教学创新变革的发生。

五、新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协同。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要求“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因此构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U-R-S”体系势在必行。其中“U”是“University”的缩写,表示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R”是“Regional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的缩写,表示区域教师发展中心;“S”是“School”的缩写,指中小学。

其中,大学主要发挥引领作用,提供理念指引、智力支持、科研指导、课程建设、技术服务等;区域教师发展中心是地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是大学服务地方教育,实施教师混合研修的当地组织、支持、服务机构;中小学距离教师最近,是基础教育的实践阵地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园,同时也深度参与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U-R-S”体系中,大学、区域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是“共生”关系,共同致力于促进教师个体及群体的专业发展,支持中小学教师的常态化混合研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基于“研训用”一体的理念指引,以“U-R-S”体系为支撑,大学、区域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综合运用各种新技术、新资源,践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化混合研修模式,必将有效地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健康发展,从而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资助项目“基于U-R-S的乡村教师常态化混合研修模式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D17CJY10)】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研修教研互联网+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