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兰
摘 要:爱,是教育的真谛,爱便是教育。将教育植根于爱,情真意切、设身处地地爱孩子,躬亲共做、严慈相济地教育孩子,才是一位合格的教育者应该做的。
关键词:爱;学生;情真意切;教育
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但我认为,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而更重要的是把那种爱传达出来。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爱,才能与他们产生心灵的碰撞。老师与学生的爱是相互的,将教育植根于爱,用爱去教育孩子,用爱去影响孩子,将是对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的最好诠释。
一、“爱”,得情真意切
“爱生必须用真情,情真方能育良才。”我想,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的身份应该是多变的。但无论是哪种身份,都应该充满爱,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去管理学生,这会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开展得更加轻松、更加有效。
自从担任班主任后,在我的包里总会多准备一包纸巾。学生闹矛盾哭了,首先不是责备,而是真心实意地倾听他们的“委屈”并为他擦掉眼泪。当然,作为班主任,事后我又忘不了“借题发挥”,在当天的集体教育时,我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并将陶行知的教育小诗送给了学生:“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借人的嘴巴骂自己。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只是借人的手打自己。”学生听完,也能互相理解了,自此班上的打架情况确实少了不少。
擦眼泪是小事,老师爱学生才是真,学生是需要关爱、倾听的,只要有学生伤心了,甚至感冒了,见了鼻涕眼泪,我总会从包里拿出纸巾帮他擦一擦。渐渐地,学生也和我一样,见到哪个同学哭泣了都会跑过去安慰,递纸巾帮他擦眼泪。当哭泣的学生周围围了一大群安慰,他逗他笑的学生时,我们也就能找到作为老师爱学生的那份责任、那份温暖了。
二、“爱”,得设身处地
“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除了这点,我还认为,教师热爱孩子还得设身处地。简单来讲,也就是要经常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智育这样,德育亦然,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少些误解,多些理解和宽容,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让学生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当与学生达到了有效的沟通,教育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也应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老师也曾经是学生,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可以不原諒的,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生气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让我们的教学更有实效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我们的教育中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学生的幸福感就会与日俱增。
三、“爱”,得躬亲共做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重在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完成的事,自己也要躬亲共做。如果教师变成了要求者、监督者,而自己并不参与,学生要么参与积极度不高,要么认为这是老师要求完成的,之后就可以不用这么做了,特别是一些行为习惯要求,如果教师自己不遵守,那么对学生今后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有很大消极影响的。
四、“爱”,得严慈相济
高尔基也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爱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可是一味地溺爱是否就真的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呢?其实,学生的心里有着一个好老师的形象——严格有原则,希望老师严厉,又害怕老师太过严厉从不展露笑颜。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犯错的学生,当然需要教师的耐心教育,也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也不可能只有表扬、没有批评。关键在于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做到宽严适度、刚柔相济。
老师的身份,到底应该是什么?是偶像,是亲人,是长辈,是朋友,又是学生的学生,还是被爱者……教师的身份太多太多,但无论怎样,都要怀着一颗博大的爱心,将爱心洒向所有学生。捧着一颗爱心去,带着一颗爱心回,将教育植根于爱,将一颗真心捧给学生,捧给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05.
[2]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03.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