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几年,脑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结合日趋紧密,其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科学起点和依据。本研究从幼儿脑科学全脑开发理念及成果着手,结合幼儿STEM课程设计原理,分析了二者的缘起、课程设计内容的标准与方法,给出了实践案例及总结建议,并探索脑科学与幼儿教育的结合点。
关键词:全脑开发;STEM课程;幼儿教育
作者简介:李静,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信息化、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江苏 徐州 22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STEAM理念下幼儿园融合课程建构与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8SJA19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4-0115-03
研究表明,学龄前幼儿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其中3岁与6岁是两个重要分界点。3岁幼儿大脑重量为新生儿的3倍,发展到6岁即可达到脑重的90%,因此该阶段的幼儿是培养五感、思维及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阶段(3-6岁)的幼儿大脑细胞组织的形成正在迅速完善,这时的孩子大脑就像是一块海绵,具有超强的吸收能力,如何通过幼儿课程的合理设计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是我们需要重视与不断钻研的课题。
一、全脑开发与幼儿STEM课程的缘起
全脑开发教育又称“全脑教育”或“全人教育”,是指对人的左右脑同时进行开发和训练,达到左右脑协同的状态。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斯佩里博士(美国心理生物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通过割裂脑实验,论证了“左右脑分工理论”,这成为全脑开发与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该研究证实人脑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称为抽象脑、学术脑,右半球空间直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称为艺术脑、创造脑。其中,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五感等,使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使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全脑开发教育认为,要将幼儿教育理念与接受教育实践的需求结合起来,利用各种开发大脑的工具,同时开发理性的左脑和感性的右脑,全方位开发大脑的潜能。
“STEM”这一提法首次出现于 1986 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撰写的《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中。这一概念是由五个学科的英文首字母组成,其中Science(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Technology(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和经验的总称;Engineering(工程)是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创造人工物体的学问;而 Mathematics(数学)则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这几门学科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关系。后期,考虑到“STEM”更多偏重于科学工程等方面,于是逐步加入“Arts”(人文艺术)“Reading”(阅读)等,演变为“STREAM”等“STEM+”概念,这必将成为未来趋势。
全脑开发教育讲求幼儿的“理性”左脑与“感性”右脑协同开发,“STEM+”概念强调各学科(理工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培养幼儿的高阶能力,全面提升幼儿素养。全脑开发理论中左脑管辖的“逻辑、数学、推理、分析”等“理性”能力对应了“STEM+”课程中的理工学科,右脑管辖的“音乐、韵律、图形、想象、创造”等“感性”能力实则是“STEM+”中的人文学科。基于这两大理论基础进行幼儿STEM课程设计,各取所长,正是本研究的深层基础。
二、基于全脑开发的幼儿STEM课程设计
1.基于全脑开发的幼儿STEM课程设计内容。“STEM+”的主体为理工学科中的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科学”是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技术”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方法和技巧;“工程”是运用技术进行设计、解决问题、制作产品的过程;“数学”则是对于数、量、形等关系的研究。衍体中的“Arts”人文艺术,讲求主动探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等。
2.基于全脑开发的幼儿STEM课程设计方法。融合的STEM课程通常以科学探究为中心,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实施探究并形成推论,这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十分相似。在幼儿原有知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富有挑战而有趣的课程材料促使他们进行探究和学习,以此来支持科学探究。例如,一个班级在最近的实地考察中发现并收集了一些化石,他们可能很有兴趣将化石与当今的海贝以及海洋生物进行比较。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幼儿进行的对话,都能够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一般情况下,幼儿STEM课程设计需考虑以下基本方法:
l预测:基于先前能够指导科学探究的经验形成观点或期望。
l观察:在自然环境或者实验条件下,仔细检核物体的特点。
l实验:创设情境来研究预测或操作物体,以获得知识。
l比较:通过对物体的观察实验建立联系。
l测量:制订或使用方法来比较或量化物体的特殊属性,如长度重量、距离和速度。
l推论:根据反复观察或实验结果形成假设。
l交流:使用口语、书写、绘画或情境再现的方法,分享在探究中获得的知识。
三、基于全脑开发的幼儿STEM课程开发实践案例
基于全脑开发理论与幼儿STEM課程设计原理,本课题研究结合幼儿园实践经验,定期组织一线教师集体教研,搜集、整理了多个案例并迭代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以“空气中的气球”为例,见表2。通过本案例体现了本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想与做法。
四、总结与建议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将幼儿作为自信、自尊、自爱的“全人”看待,为幼儿创造条件,培养感性与理性结合、文理协调发展、会发现、敢表达、能创新的幼儿。实践者在进行全脑开发理念下的幼儿STEM课程设计时,应从幼儿的年龄与发育特点出发,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鼓励幼儿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鼓励探究应是科学教育的重点,教师应在提出学习内容后重视学生掌握内容的方式方法,鼓励幼儿试验,寻找答案。尤其在STEM课程中,鼓励探究应是一个基本原则,有目的地引导探究可以引发幼儿解答问题,并且进一步学习。
2.为幼儿学习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研究认为,当学习环境和内容与幼儿生活的情境密切联系时,幼儿的学习黏性最大、最有效,所以“为幼儿学习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在进行STEM课程的学习时,最好使用实际生活中的材料来探索,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不能区分想象与实际,利用真实情境来学习,便于幼儿知识的迁移。
3.关注专注力的培养。专注力是智商组成的重要因素,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幼儿适应环境的基本能力,在进行结合真实生活情境的STEM课程的学习时,应关注专注力的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可以结合其五感进行训练。如当拼图即将完成的时候,不妨设置一些小障碍,引发幼儿的思考。如果幼儿放弃,教师不妨给予一些提示,当然不是和盘托出,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4.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与幼儿约法三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即使幼儿意外违约,也不要责怪他,因为这是个不错的机会,幼儿能够在整个过程中学会反思,慢慢地建立自我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丽娜.STEM教育发展研究与课程实践[D].南京:东南大学,2016.
[2] 朱丽娜,叶兆宁. STEM教育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6,(1):94-96.
[3] 夏雪梅.跨学科素养与儿童学习:真实情境中的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7,(1):5-9.
[4] 任友群,杨晓哲.STEM视角下的教育革新[J]. 基础教育参考,2017,(1):3-5.
[5] 莎莉·穆莫.宁谊文化 早期STEM教学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整合活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 张茉,王巍,袁磊.幼儿园STEAM教育的活动设计研究[J].現代远距离教育,2018,(4):76-80.
责任编辑 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