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新型关系重构

2019-11-19 07:39治丹丹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评议科技期刊区块

■治丹丹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北省张家口市经开区钻石南路11号 075000

同行评议最早可追溯到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其后,实行同行评议的期刊数量稳增[1]。20世纪中叶后,同行评议成为全球科研领域的通用制度。同行评议即作者投稿后由期刊邀请具有专业造诣的学者评审论文质量并给出评审意见,评议结果往往决定着论文能否被录用。目前,虽然同行评议被科技期刊广泛采用,也被看作是把控文章质量、支撑科学可靠性的重要支柱,但是传统同行评议因缺乏平等性、透明度、互动性等问题遭到诟病。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后,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平等性、透明度、互动性危机愈加突显。2000年以来,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研究的发文量逐年走高。已有研究对评议专家[2-3]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关注开放获取[4-5]支撑下的开放评议[6-8],并强调对稿件质量的控制[9]。学者多忧虑传统同行评议过程不透明、存在各类偏倚,审稿人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存在找人代审等现象[10];作者很少有申辩的机会,匿名评审不能为评议人员赢得学术声誉与尊重,减少了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的可能[11]等问题,但并未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传统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的固化与落后。已有研究对评议专家、作者、编辑的关系[12-14]偶有探索,但读者往往被忽视,对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不多。区块链技术进入中国编辑出版研究领域不久,研究角度和方法单一,引进和介绍性内容居多,主要集中在学术出版的版权维护[15-17]、信任建设[18]、科技期刊评价体系[19]等方面,偶有涉及同行评议,但并未有针对性地利用区块链技术探讨和解决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优化问题。

为了实现更加公允、透明、交互的同行评议,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尝试在国际上已有先例,Decentralized Science、Pluto Network、Orvium、Katalysis等机构皆着力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支持的同行评议项目或平台。但是,这些机构的项目显然只是试图利用区块链技术各有侧重地应对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平等性、透明度、互动性等问题的某个方面,无法破解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固有的多重问题,更无法完成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重构。本研究提出一种全程式、循序渐进的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重构方式,为清除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的传统关系痼疾探求科学、可行的全新路径。区块链技术创造了全新的平台和“试验田”,从地位关系-信息关系-评价关系3个层面实现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重构,不仅能满足开放科学的时代需求,而且能推进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研究领域不啻为全新尝试。文献和资料分析法、模型构建法、复杂网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集成运用,也力求为同行拓宽视野。

1 研究方法的优势及研究理路

“区块链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多种计算机技术的集成应用。”[20]“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公开透明的、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技术,是在互联网基础协议上运行的全新应用层。”[17]2016年区块链风靡全球,并被广泛应用于银行、金融服务、保险领域。期刊出版业也及时洞悉这一新潮流,引入区块链技术,为科技期刊领域带来了新曙光。区块链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分布式、去信任、不可篡改、加密安全性。由此,区块链具有去中介化、信息高度透明、新型互动协作等优势。与传统同行评议方式相比,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新型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优势愈加凸显(表1)。

表1 传统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与新型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对比

本研究深入分析传统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地位不均等,信息不透明,评价不交互的传统关系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视角,从地位关系、信息关系、评价关系3个层面循序渐进地破解旧有桎梏,重构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的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图1)。

(1) 第1层次,在地位关系层面,针对同行评议前由来已久和约定俗成的编辑、专家凌驾于作者之上,而读者被完全排除在外的旧有的地位悬殊的传统关系,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优势,在公有的区块链上开通账户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平等权利,每一位编辑、作者、读者、专家都可以自由地申请注册开通账户,成为区块链上地位平等的用户。在区块链上,同行评议所涉及的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地位以“先天赋权”的形式得以平衡。拥有了相对平等的地位后,作者、读者获得透明、对称的同行评议信息,行使对同行评议过程和结果的知情权与监督权,甚至于对编辑、专家的交互评价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

(2) 第2层次,在信息关系层面,由于受到传统编辑、作者、读者、专家不平等地位的影响,他们各自获取同行评议信息的透明度也大不相同。同行评议专家的安排、过程、结果唯编辑可见,作者、读者不清楚编辑选择专家的过程和专家评议的过程,无法实施任何监督。利用区块链高度透明、数据和信息真实可靠,并可实现全程追溯的优势,促进评审专家身份、编辑对稿件的分配、专家评议过程相关信息对于作者、读者更加透明,这不仅可有效解决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编辑分配评议稿件过程和评审专家信息及其评议过程的不透明问题,而且能将评审专家在评议中作出的贡献展现给作者、读者,公开给予专家应得的名誉和物质回馈。

(3) 第3层次,在评价关系层面,同行评议所涉及的评价无非两种情况:一是专家对作者及其稿件的评价;二是编辑对专家担任评审以来所作贡献的评价。但是这两种评价都是单向的片面评价关系。基于地位层面、信息层面关系的重构,利用区块链高效、互动优势,可以重新打造同行评议的编辑、作者、读者、专家之间高效、多边互动的新型协作模式,可逐步扭转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仅体现评审专家对投稿作者稿件的单向评价、唯有编辑有评价专家贡献与价值的权限问题,同行评议结果给出后,并不意味着结束,作者同样可以对评审专家的评审结果进行评价。此外,同行专家、读者也被赋予参与同行评议后多元互动的权利,这能够增强同行评议的科学性并尽可能地延展其科研价值链。

2 同行评议传统关系桎梏

2.1 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地位不平等

在传统的同行评议前,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地位就存在“先天”的不平等问题。作者在同行评议前只能被动地等待被选择,被选择是否进入初审、是否进入同行评议。一般情况下,作者通过网络投稿系统投稿后,由科技期刊编辑指定专家进行评审,编辑按专家的评断决定是否录用该稿件。约定俗成的做法是,评议专家的意见都会得到期刊编辑的充分认可与尊重,只要被评议专家判定为不宜发表的稿件都会被期刊编辑婉拒。加拿大同行评议代理机构Axios Review的负责人Tim Vines表示,编辑一般只将稿件交给他们所熟悉和相信的专家评审[21],评审专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稿件的最终命运,这已成为一种默契,导致在同行评议前编辑和专家的地位高于作者,而普通读者在同行评议前已经被排除在外,无法得到任何关于同行评议的“天然赋权”,毫无存在感和参与感,可谓完全“隐身”,遑论被赋予知情权和监督权。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地位悬殊,先期不平等的地位很可能导致同行评议过程、结果的不公允。

图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重构的3个层次

2.2 编辑-作者-读者-专家信息不透明

国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多借助网络采编平台[22],主要采取封闭式盲审形式,导致审稿过程、结果信息对作者、读者不透明的争议愈加凸显。(1)评议专家信息及评议过程对作者、读者不透明。评议专家的资质、身份等信息多由专家本人保密上传至编辑部,且评议过程及结果只有专家、编辑明悉,对作者、读者是封闭的,缺乏监督就易滋生歧视、偏见,无法规避利益冲突和人情稿件。由编辑、专家主导的同行评议过程犹如“黑盒子”[11],很可能出现暗箱操作的“隐私条款”[11]。缺乏透明度可能会使评审系统受到操纵。2017年,Springer发表声明撤销已发表于《肿瘤生物学》(TumorBiology)的被质疑同行评审造假的107篇论文;此外,SAGE 因同行评议造假一次性撤稿 60 篇,此类事件导致作者、读者对整个评议程序透明度和公正性的信任缺失。(2)编辑为稿件筛选评审专家的匹配程度为作者、读者质疑。同行评议一般由编辑根据自身经验和判断向评议专家发送待评议稿件,属于人为的单向选择,专家无法选择与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相匹配的稿件,作者更加无法知晓自己的稿件被派发到哪位评审专家手中,随着专业细分和学科交叉的研究趋势加剧,特别是对于创新或开拓性的研究来说,专家与评议稿件之间的耦合度根本无从保障。(3)专家通过同行评议作出的重要的学术贡献并不为作者、读者所知。科技期刊论文自投稿到发表至少历经2~3轮同行评议打磨,耗费专家大量时间精力。然而,长久以来专家审稿的贡献未被作者、读者充分认知,物质、精神层面都难以得到应有回馈。因此,许多专家拒绝了编辑的评议邀约。

2.3 编辑-作者-读者-专家评价不交互

现行的同行评议是一种单向评价制度,只体现出评审专家对作者稿件的评价,而评审专家在同行评议中的贡献、价值却很难得到公允的评判和体现。(1)作者得知同行评议结果后,无法对评审专家的审稿过程、审稿报告给出评价和回应,缺乏为自己申辩和争取的机会。(2)评审专家之间从不同角度更加公允地互评审稿报告也无从实现。芬兰独立评审公司Peerage of Science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设置了审稿人之间互评审稿报告环节[1]。(3)评价方式单一和单向。稿件的同行评议结果由评审专家主导,而对评审专家的评价却仅限于期刊编辑部,其他同行专家、作者、读者皆无法在开放、交互的网络环境下参与对同行评议专家的多元互动评价。

3 新型关系重构策略

区块链技术视角下,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重构(图2),应该分3个步骤。(1)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优势,同行评议前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重构的立足点为构建平等关系。以区块链分布式记录为导向,令同行评议前编辑-作者-读者-专家都成为区块链上地位等同的节点用户,利用平等的天然赋权,平衡编辑-作者-读者-专家的地位,从源头上预防评审不公。(2)基于区块链高度透明优势,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重构的立足点为构建透明关系。以区块链对身份信息及其评审行为分毫毕现、不可篡改的存储技术为基础,缓解和应对编辑、评审专家面临的作者、读者信任危机。(3)基于区块链高效协作优势,同行评议后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重构的立足点为构建交互关系。利用区块链高效协作优势,形成智能合约约束下的区块链用户节点群,构建新型多边协作互动评价模式。

图2 区块链技术视角下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编辑-作者-读者-专家新型关系重构

3.1 存储用户行为平衡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地位

“传统科技期刊的选题、收稿、审稿、发稿和传播等过程仍具有封闭性”[23],作者完成投稿后唯有等待,编辑、审稿专家握有稿件“生杀大权”,作者无知情权和申辩权,读者更是被排除在外,导致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地位的不平等状态“先天”存在。“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共享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能够与现实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帮助科技期刊搭建便于处理、验证、传播研究数据和成果的、平等的同行评议平台”[24]。编辑、作者、读者、专家都可自由注册、登录该平台,成为平台用户。在此平台上,作者完成资料搜集、论文撰写、投稿等行为;期刊编辑部完成收稿、审稿、发布等环节;专家完成同行评议任务;读者则被赋予旁观和监督的权限。不再存在绝对中心,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地位平等,他们的上传、浏览、下载、引用、评价等一举一动都会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建设的同行评议平台系统自动转化为“记录”,并被完整地载入区块链的每一个用户节点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均享有对这些可信信息记录的占有权。这从技术层面在同行评议前就先天地赋予和保障编辑、作者、读者、专家的平等地位。开放研究人员及贡献者唯一标识(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entifier,ORCID)提供了一个持久的数字标识符,标识编辑、作者、读者、专家账户的平等身份,还提供了一种可以自由实现身份切换的公共登录机制[25]。

Van Rossum认为区块链可以被用于无差别地追踪同行评议过程中的每一笔交易[26]。对于编辑、作者、读者、专家而言,稿件从投稿、审稿到发表过程中出现的一切行为、数据被存放于区块链中并得到各自的时间戳证明,且无法随意更改抑或撤回,这就使得他们对各自行为的态度更为审慎,进而有利于保障同行评议结果更加公允、真实、可信。由区块链支持的科学出版平台Orvium[27](ORV)在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实现了稿件“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性”,以创建公开、可信赖的出版过程记录,高度确保了同行评审前编辑、作者、读者、专家获取均等地位,以及同行评议后续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同行评议由此逐步走上平等、公开化之路,学术评议的公平、公正性得到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的支撑,也从技术层面先期筑牢了作者、读者对于编辑、专家的信任基底。

3.2 信息弹性透明增进编辑、作者、读者、专家互信

现行同行评议过程多属于封闭式盲审评议。专家水平资质信息、编辑分配评议专家信息、稿件与专家研究领域的匹配程度都被作为保密信息向作者、读者封闭的方式受到诟病。同行评议中,编辑、评议专家的神秘面纱一直以来最为厚重。区块链可以创建公开、安全且不可变更的交易记录,提供开放、共享的数据库,应用于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则可以保障科研数据与用户信息、行为的可追溯性以及不可篡改性。

(1)基于区块链建立同行评议专家的身份和声誉系统,有效、动态、弹性地管理其身份信息及评议行为,依托智能合约和数字身份的模式也能使同行评议过程更加透明,有效监督和改善同行评议,极大地提升对同行评议专家的信任度。可实现同行评审报告和作者论文同步发布,匿名或署名成为评议专家的一种动态、弹性选择,评议专家的信息不再是绝对“密封”,作者、读者都有机会获知和阅读评议专家的评审报告甚至评议专家的确切身份信息。出版平台Katalysis[28]已经做到依靠区块链技术从期刊中提取同行评审数据,并以透明但匿名的方式分享此类信息。2014 年,Elsevier 的Reviewer Recognition Platform[29](RRP)平台建立,在RRP 平台上,每位评议专家都有个人主页,能够追踪自己5 年内的评阅记录,这些信息可只供自己使用,也可向大众公开。区块链技术的存在,在一定时段和条件下允许同行评审者保持匿名,同时又能使他们的同行评审努力为人所知。“动态匿名性”保护了易受攻击的评议专家,也给了他们解除匿名性的选择。(2)根据作者和评议专家的信息匹配度,为编辑推荐评议专家,实现同行评议主客体二者更加精准的匹配。出版平台Decentralized Science所拥有的分布式评审员声誉系统现在已经可以帮助编辑通过区块链技术准确选择具有最高认可度和匹配度的审稿专家。由此,编辑分配评议专家的信息也对作者、读者、专家等实现了透明可见。(3)明确同行评议者贡献信息。区块链技术可以利用其特有的加密货币来重塑同行评议激励机制,评议专家可对论文的评审意见进行数字签名并加盖时间戳,有效实现版权追溯,能使作者、读者共同见证评审专家付出的努力。而评议专家可用DOI 索引自己的同行评议工作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同行评议者简历或ORCID档案。出版平台Pluto Network已经可以使用数字资产或声誉等自动补偿和回馈同行评审专家所作的审稿贡献。Scienceroot计划募集2000万美元,为其电子期刊以及合作平台上的同行评议专家支付酬劳[26]。互动出版平台 Apograf 正在建立一个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机制来奖励为其研究库作出贡献的同行评议者。 Apograf 还具有与 ORCID 登记系统集成的特点,从而提高了研究成果的识别和发现能力,具有互操作性(它与许多机构、资助者和出版商合作)和持久性,以尽量获取专家的整个研究生涯数据[30]。与区块链货币——比特币类似的期刊币[31](Journalcoin)概念也已出现,在期刊同行评议过程中应用期刊币,不仅可以奖励评议专家参与评议的贡献,而且有利于提升同行评审质量和评议专家参与意愿。

3.3 交互反馈多元促进编辑、作者、读者、专家互评

在区块链上,编辑、作者、读者、专家是相互连接的网络节点,因而,在同行评议后,也可以实现多元互动。专家对作者稿件、编辑对专家的单向评价时代已经过去,同行评审意见给出后,并不意味着同行评议流程完全结束,还可延展出针对同行评议报告及其结果的编辑、作者、读者、专家互动交流,这是对传统同行评议的延伸,也是对未来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促进。基于区块链技术去中介化、智能合约等优势,无须中介机构介入,即可构建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参与的多边协议与约束条款,这将有利于编辑、作者、读者、专家以对等的方式联合参与,使编辑、作者、读者、专家能够更好地开展协作,实现多向互动评价。

(1)作者对评议专家的评审报告可以做出回应和评价,作者获得了珍贵的申辩机会。基于区块链技术,F1000Research在进行快速编辑筛选和公开同行评审后,稿件在提交几天内即可实现出版,出版内容还包括与每篇文章的专家签名评论和作者回应[30]。(2)同行协作评议。同行评议专家就某篇稿件作出评议后,其他同行评议专家和作者能够与该专家进行交流互动,并评价该专家的评审对稿件的意义与帮助程度,给出评价分数。Peerage of Science已经开始注重考查评议专家评阅的质量,即给同行评议专家打分。具体做法是,同行评议专家可以匿名评价其他评议专家为同一篇论文给出的评阅意见,为这些评语打分,从而显示其评阅质量[32]。(3)读者对同行评议专家及其评议结果提供反馈。学术论文相关信息从作者投稿起就被记录在区块链中,所有的读者皆可针对某篇学术论文或某份评议报告进行浏览、阅读和评价,这些数据和信息事无巨细地被自动、及时地存储在区块链中。从此,读者浏览、阅读、下载、引用学术论文、评审报告的数据高度透明与公开,能促进学术评价多元化,使之更加公正、客观、全面。目前,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表现最为出色,完全能够实现多向互动的同行评议新模式,不仅让评议专家与作者互动,还可以让作者与读者、读者与专家互动交流,多元主体针对同领域问题进行在线交互探讨,可实现更科学的互动评价[1]。但是多元互动评价实现的难点也不容忽视。一方面,这种新生做法虽然已经出现,PeerJ、《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MedicalJournal,BMJ)和F1000Research等科技期刊已经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公开同行评议内容的行动[33],但还没有获得足够的权威性和深远的影响力,仍缺乏更高层次的学术界专家的一致认可[34]。另一方面,Amsen[35]的研究表明,F1000Research在开放读者公开评论同行评议专家权限的早期,一些读者对评议专家的轻率评价,可能会降低评议专家再次接受审稿工作的积极性。

4 结语

长期以来,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只重视编辑、作者、专家之间的关系,读者被完全排除在外。但也有学者质疑,如果向所有读者公开同行评议内容,人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地随意转发,这对评审专家可能造成伤害;而评审专家可能会努力避免专业术语,以迎合大众阅读习惯,这对于学术活动是一种干扰[29]。诸如此类的在未来应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的困境与问题也应该引起科技期刊重视。尽管如此,随着开放科学的进展,在同行评议过程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之间的关系仍应向平等、透明、互动方向演进,实现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新型关系重构。而创造性地借助先进的区块链技术,在同行评议不同阶段和层面锁定传统同行评议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存在的桎梏与问题,采取全程化、循序渐进的方法重构编辑-作者-读者-专家新型关系是必要和可行的,未来相关实践探索有待展开。

猜你喜欢
评议科技期刊区块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区块链将给媒体业带来什么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