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江“茅山堂”纪事

2019-11-19 02:27◎骆
江苏地方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道观茅山道教

◎骆 明

(中航技国际经贸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100)

梅湾烟雨碧水岸,稻花弥漫节孝坊。

道法自然遵格物,返璞归真茅山堂。

苏州吴江城区东南二十多公里有个金家坝镇,镇南位于吴江大道中段之北侧有一古村落,名曰“梅湾”。这里与千年古镇同里、周庄毗邻,西北与京杭运洞相通,直达太浦河的牛长泾塘流经镇区,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这里四面环湖,稻田肥沃,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村里的一处名为“茅山堂”的道观见证了梅湾村的悠久历史和传奇故事。

梅湾村现属于汾湖开发区(黎里镇)金家坝社区的梅石村。梅湾南面与北厍大长港隔湖相望,北面与油车港毗邻。“梅湾”名字的来历,据乾隆《吴江县志》记载,这里曾有梅妃墓。相传宋高宗车驾南渡,随行船只十余艘,百余人,由苏州葑门过南星湖、叶泽湖至梅湾时,梅妃痨病发作,生命垂危,为减轻旅途累赘,便解散亲属,于当地安家耕种,此村故名“梅湾”。宋高宗路过吴江的时间是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 年,因此梅湾也应有890 年的历史了。

梅湾又因其水网密布,水路四通八达,在交通不便以舟代步的年代,是一个天然的交通枢纽。但真正让梅湾名声在外的则是因为这座叫做“茅山堂”的道观。

一、“茅山堂”的由来

所谓道观,即道士修炼的地方。“茅山堂”供奉的就是中国道教茅山派的祖师“三茅真君”。早在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弃官入道,遂寻山修道。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后人因此在其修道的句曲山建观,以供奉和纪念茅氏三兄弟,并称他们为三茅真君,称山为三茅山,即今江苏句容市茅山。宋代,三茅君始得皇帝封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冲静真人”,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冲惠真人”。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佑真君”,总称三茅真君。由此可见,无论朝廷还是民间,三茅真君都是备受推崇的。不仅如此,茅氏三兄弟得道于茅山,还首开茅山道派,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后来陶弘景创立了道教茅山派,以《黄庭经》为茅山派的重要经典。

吴江梅湾的“茅山堂”也因供奉“三茅真君”而得名。传说有一天晚上,忽然从西边湖面上乘风破浪开来一艘灯火辉煌的大船,船靠岸后,下来几位仙风道骨之人,看了当地的风水环境后,没过几天就在龙船靠岸的地方即村最东面的湖岸边建起了“茅山堂”。所以,老一辈人都说“茅山堂”是梅妃请来的,也有传说是三茅真君自己过来造的,是来为这一方百姓消灾解难的,当地四方百姓烧香祈愿有求必应。甚至上海、浙江的众多信徒也慕名而来,每逢庙会香期更是香火鼎盛,至今不绝。

二、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入

仔细分析,民间关于茅山堂与梅妃的传说并非是空穴来风的想象,而是源于在君权神授的古代社会,道观与国家权力有着紧密的联系。祖先崇拜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古代社会统治者专门建有祭祀祖先的庙宇,规定一整套严格的祭祀制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宣扬统治者的尊贵,他们的祖先都是远古时代的显赫帝王,以此来证明天命之所归和现行阶级统治的合法性。汉初,在秦代四畤之外又加上北畤,以祀黑帝,黑帝其实就是汉高祖在天上的影子。在祖先崇拜思想支配下,太宁二年(324),晋明帝因梦三清道祖欲驾临姑苏,敕改“真庆道院”为“上真道院”,选高行道士李知常等焚修,永免徭役。朝廷重视道观修建,旨在王权的维护,即利用宗教证明权力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以唐代为例,李氏皇室为抬高社会地位标榜其为老子后裔,故而尊称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德八年(625),在国学释奠仪式上,李渊发布诏令:“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至贞观十一年(637)李世民下诏宣称:“大道之行,肇于邃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外之形,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故能兴邦致泰,反朴还淳。至如佛法之兴,基于西域,爰及东汉,方被中华……洎乎近世,崇信滋深……遂使殊方之典,郁为众妙之先; 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朕夙夜寅畏,缅惟至道,思革前弊,纳诸轨物。况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自今以后,斋供行玄法,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俗,畅于九有;尊祖之风,贻诸万叶。”唐初皇帝极力抬升道教地位,推波助澜下,更由于老庄思想的介入而发生显著变化,道家哲学成为道教思想支柱,轻方仙道术,重心性双修,道教全民化,并渗透于唐代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饮食的茶道、文学艺术表达等等。唐宋时期,朝廷对道教极其重视,甚至将道藏经典融入科举考试中,徽宗时期科举必读书中加进了《老子》《庄子》《列子》和《黄帝内经》,在科举考试中加入了道教的道士资格考试,和儒生平起平坐,大规模地编道史、集道经。不仅如此,儒学祠堂亦多设立于道观内或周边。以“茅山堂”为例,其东侧有一座贞节牌坊。同样据吴江方志记载:雍正三年(1725),廿八都梅湾村梅士灿妻凌氏年十九亡夫,守节四十一年,建节孝坊一座,两柱一间。雍正十二年(1734)题旌。道观与百姓日常生活也融为一体了。

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明代以来,在江南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寺观呈现出显著的社会特征,清初以汤斌毁淫祠为标志一度得以遏制。道光以后,寺观又一次成为民众宗教、娱乐的场所,且盛况空前。如同治年间《申报》“上海邑庙豫圈犹苏城之玄妙观,新年百戏骈集,以供游人之玩赏。”光绪初年《申报》“有友自河南来,述河南大闹相国寺一事,盖相国寺者犹苏州元妙观也,游人日以千计。”光绪二十一年(1895)《申报》载:“常熟有慧日寺者,为宋代梁武帝敕建之巨刹也。寺居城之中心,基地宽敞,屋宇轩昂,举凡江湖卖技者流咸集寺中,藉博蝇头是以居。人之往游者无日不肩摩毂击,络绎如梭。盖寺中之热闹一若上海之城隍庙,苏州之元妙观也。”宣统时《申报》“新年之游玩,上海城隍庙,苏州元妙观,南京夫子庙。”

据当地老人们讲,民国时“茅山堂”还有大小殿堂数十间,两边是戏楼看台,香火旺盛,尤其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连续三天的庙会,更是有上万来自江浙沪三地的香客信徒,或乘船,或步行,三三两两,结伴而来,络绎不绝,各地烧香的船只停满了各水道,热闹非凡。庙会上,有各种娱神节目和道教科仪,其中还有“挑花灯”“踩火炭”“舞龙”等各种民间杂艺表演。如今, 每年的庙会依然香火继旺,人潮如织。二月二十六是庙会筹备,香客开始准备各种祭祀糕点(有松糕、青团子、粽子等)和排练节目。二月二十七则是最热闹的一天,各种民间传统的娱神活动,如舞龙、打莲湘和宣卷等争相上演。

四、“茅山堂”的修建及传统文化遗迹的保护

“茅山堂”道观几度被拆,又多次重修。虽然没能找到详实的记载,但笔者采访了多位年老的护庙居士,如何金先等人。茅山堂于民国年间重修并扩建一次,当时最大的出资人是旧时上海滩大亨黄金荣,梅湾老一辈人都称他为黄麻子。当时由茅山堂的大香头梅福珍到上海,找到黄金荣吃斋念佛的母亲,黄母嘱咐黄金荣为茅山堂捐资,当时的梅湾茅山堂在江浙沪一带很有名气,香客遍及江浙沪。还有个修庙出资人是同里稻香村的老板,捐赠的功德碑现存于茅山堂山门口。解放初期,茅山堂再度被毁,值得庆幸的是,观内一方古印和三尊三茅真君的古神像被很好地保管了起来。古印和句容“茅山道院”的镇山之宝为同一印文,上镌刻有“九老仙都君印”的篆文。直至改革开放后,在“茅山堂”遗址上,信徒们逐步开始垒鼎设案,虔诚供奉三茅真君。到了90 年代后,有梅湾信士张(梅氏)阿妹集四方之力,特别是村中梅姓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恢复重建了“茅山堂”的部分宗教建筑。到了2009 年5 月3 日,再 次开工重建“茅山堂”,同时信士们去苏州“玄妙观”找到了当年存档的“茅山堂”建筑图纸,依旧规划,历时8个月终于竣工。因为资金有限,无法恢复到最初的规模,所以只在原来正殿遗址上建成目前的规模。

梅湾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古村,“茅山堂”自古以来依托道德教义教化影响着乡民,具有道观特有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猜你喜欢
道观茅山道教
一品锅中尝春味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道家道教研究
漫画
浅析佛庙与道观建筑规划设计的风格差异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